嘉吉动物营养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技术 > 非洲猪瘟 > 内容

官方、专家和临床对于当前非瘟防控的建议

猪业科学 2024-03-12

阅读()

根据调研报告,本轮疫情整体的特点呈现区域散状暴发和扩散。根据时间线,2023年9月在安徽和江苏等地点状发生,10月份开始在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域暴发扩散,11月之后,华中和华南多地开始暴发,12月份进一步向西南等地扩散,小规模养户发生率高,损失大,推动产能去化;

一、当前非瘟的流行现状、临床特点和对产能的影响

 

1.流行现状:根据调研报告,本轮疫情整体的特点呈现区域散状暴发和扩散。根据时间线,2023年9月在安徽和江苏等地点状发生,10月份开始在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域暴发扩散,11月之后,华中和华南多地开始暴发,12月份进一步向西南等地扩散,小规模养户发生率高,损失大,推动产能去化;

 

生猪市场调研

 

2.流行特点:叠加临床管控问题,本次临床表现复杂,进一步的推动了去产能化,但是整体又不会造成养猪产业的伤筋动骨;感染情况复杂,检测出的嵌合或者混合感染比率较高,难以早发现,局地一些长期稳定的场线也出现感染情况,从临床症状不典型猪只中可检测出高病毒载量,环境污染严重:环境(地面和空间环境;栋舍内外环境等)检出增多,难以处置,造成重大损失;临床损失较大,即使鉴别为野毒单独感染的案例,发现时污染面已经较大,难以“拔牙”;

 

近来,气溶胶传播引起大家的关注,大量的研究表明短距离气溶胶传播确实存在(表1)。部分区域,因为周边的疫情大量发生,“大水漫灌”,导致场区难以幸免,且场内外的环境中都可以检测到非瘟病毒。临床实践中,空气过滤能降低非瘟的感染风险,但是不能完全杜绝其风险,自身的防控能力才是决定是否发生非瘟的决定性因素。

 

表1 非洲猪瘟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实验和临床特征

非洲猪瘟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实验和临床特征

非洲猪瘟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实验和临床特征

 

3.对产能的影响:2023年以来都是去产能的趋势,持续亏损累加近期疫情加速了去产能化,但是疫情总体形势可控,对产能整体影响有限。近期农业农村部在新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3年修订)中提到将能繁母猪存栏量调整为3900万头,因此,截止目前,产能依然偏多。2023年17家上市猪企的生产数据如下图。

 

能繁母猪平衡线

 

生猪出栏数据

 

2023上市猪企预亏超250亿

 

从淘汰母猪价格角度看到了去产能化有一定的加速迹象, 90kg以下猪只销售占比增加也显示近期整体的疫情较为严峻,但局地一波疫情之后趋向稳定。规模化企业巨大压力下依然“活着”或者发生实控人转移,去化不显著,总体稳定。有品牌、资金、防控技术、成本优势、灵活运营模式、生产效率高、转变快的实力强劲企业已经开展了逆势发展布局。

 

图片

 

近期广东广西猪价和东北类似,比华中华东低,南北猪价倒挂值得关注。根据新猪派调研,万头以上猪企广东23家,四川14家,河南9家,山东只剩下2家。广东规模化猪企剧增,但是环保压力增大;山东等北方区域陡减,因为不仅承受着猪价低迷带来的资金周转压力,还要在秋冬季里饱受非瘟病毒的侵袭,被迫快速去产能。

 

二、当前非瘟发病原因分析

 

1.天气和地理原因:2023年小麦和玉米主产区发生洪涝问题严重,影响原料质量,从营养和毒素等方面间接影响猪群健康;北方9、10月进入天冷大风天气,难以消毒,生物安全措施很难执行到位;平原区域相对缺乏生物安全屏障,大风和沙尘暴等推动了非瘟病毒的短距离气溶胶传播,同时区域非瘟疫情“大水漫灌”效应,造成区域暴发。

 

2.病毒本身特点和商业活动加剧:病毒临床感染情况复杂,显示更加隐蔽或者难以早发现的特点,弱毒案例增多,造成的部分临床症状会加速疾病传播,例如猪只皮肤破溃增多会加速媒介生物传播非瘟的机率;同时存在“麻花重组”病毒的问题。

 

新冠疫情之后,商业活动全面放开,人员、商品货物等流动增加;猪价长期磨底,主动和被动去产能加剧,淘汰猪只流动加剧,猪群跨区域调动风险剧增。

 

3.生物安全债:我提的“生物安全债”指的是长期非瘟生物安全防控背景下,主观上,因为长期疫情稳定下轻视甚至忽轻视生物安全管理,客观上,长期“增效降本”压力下迷失非瘟防控重点,所导致的防非能力下降的现象。具体表现为,非瘟防控未体系化,未形成文化,长期的稳定让基层人员和管理人员松懈,防非的“肌肉记忆”退化,连最基本的非瘟防控技能都忘掉了大半,例如人车物猪等进出有流程但是执行不彻底,场内不重视防交叉、早发现、早报告,早检测能力下降;猪场人员流动高,临床一线人员已经不是那一批身经百战的“老熟人”,轻视生物安全岗位人才,很多生产岗位人员“兼岗”,甚至成为“打杂”的,未坚持生物安全工作的长期检测和审计工作;长期低行情下的“伪降本增效”(舍本逐末,不恰当的降本,导致降效),分散关注度,更多关注其他疾病和生产经营方面的工作,挤压了生物安全落地执行空间。

 

三、“麻花重组”病毒病原学、临床特点和检测难点

 

1.“麻花重组”病毒的病原学特点:我将哈兽研报道的基因I型和II各10个片段组成的非瘟病毒毒株称为“麻花重组”病毒。哈兽研文中报道的三个毒株早在2021年和2022年就在我国不同省份发现。“麻花重组”毒株肯定让临床非瘟防控更加复杂,但是他不是一个“黑天鹅”现象,整体影响目前阶段尚未造成灾难性后果,后续需要多关注,国外一百多年没发现“麻花重组”病毒现象,进入我国2-3年发生,值得研究,该种“麻花重组”现象在其他病毒重组中很少报道。

 

图片

 

图片

 

2.临床上难以检测,且易混淆:官方推荐的非洲猪瘟病毒(P72/X64R/MGF-360-14L)三重荧光PCR方法可以用于检测基因I型和II型基因,但是无法用于鉴别混合感染和“麻花重组”病毒。

 

首先当前非瘟可防可控,对于一般养户结合检测和临床表现,对接处置就行,不要深陷于或者纠结于鉴别,有条件的企业一定要注意鉴别,不要搞一大堆混乱的数据自己吓自己。

 

图片

 

3.“麻花重组”病毒的临床特点:该病毒在猪只体内具有高致病性和高传播性,以基因II型为基础的减毒活疫苗无法保护受“麻花重组”病毒感染的猪只;虽然临床上反映疫情严重,不管是强毒、弱毒单纯感染案例,还是复杂临床案例都难以处理,损失较大。但是从官方、专家和临床一线反馈,所谓的“麻花重组”病毒案例,其实和混合感染的案例特征基本一致,临床防控方案上基本上还是管用的。本轮疫情暴发起始点和“麻花重组”毒株的临床检测变化时间节点不同,因为大家重视和临床疫情的发生,导致阶段检测占比较大,与临床疫情不显著相关。所谓“麻花重组”病毒不是本轮非瘟疫情暴发的主因,但大家需要持续关注警醒;大家不要将临床混合感染和“麻花重组”病毒感染情况相混淆。

 

四、官方、专家和临床对于当前非瘟防控的建议

 

近期,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省畜牧业协会和湖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就当前的流行特点和防控方案进行了指导,具体的可以自行查询或者联系作者索要。整体的防控方案和思路和行业共识一致,非常具体和贴近实际情况,具有指导意义,主要是突出了季节性对复杂非瘟感染情况进行防控。

 

图片

 

多位行业专家也明确表示,虽然临床疫情复杂了,但是当前临床非瘟疫情未发生巨变(下图:一、关于非洲猪瘟病毒毒株的变化及生物学特征(仇华吉研究员)),未造成非瘟疫情新的“黑天鹅”事件。整体的认知就是当前临床非瘟疫情传播方式、感染途径、临床检测方案、病原本身、防控方式都没有变。局部区域疫情严峻,是因为欠下“生物安全债”或者局部区域“大水漫灌”导致的非瘟发生。严格按照官方推荐方案、专家建议、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原先防控系统上进行完善,整体可防可控。年末急剧变化的猪价以及寒冷天气,让当前非瘟防控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关于非洲猪瘟病毒毒株的变化及生物学特征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