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触到一个案例,在临床诊断初期将妊娠母猪的蓝耳病与非洲猪瘟感染混淆了,从而错过了非洲猪瘟紧急处置的最佳窗口期,病毒扩散,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当前非洲猪瘟病毒毒株呈现多元化变异,导致尤其是疫苗双基因缺失毒及I型与II型的嵌合毒株,猪群感染后,临床表现越来越轻微,部分临床表现也与蓝耳病感染的临床表现越来越相似。
有些非洲猪瘟毒株感染猪群前期,并无法通过实验室诊断快速的确诊,故在某些案例中,需要通过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一旦怀疑是非洲猪瘟感染,马上启动静默生产,执行严格的内部生物安全流程。但最终确诊,还需要依靠qPCR检测及测序等。
今天尝试将两者的临床异同点进行对比分析:
01 妊娠母猪群
相同点:对于妊娠母猪而言,两者感染均会导致体温升高、体表发红、流产、采食量下降等症状,故临床上有些养猪生产者容易发生混淆。
不同点:但两者在临床上表现其实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化。可以从感染后发病比例、流产阶段、体温、致死率等角度进行差异化区别。
1.1 发病比例
蓝耳病感染比例会更高,临床上采食量下降或精神不振、流产等猪比例会更高,且感染传播的速度会更快。
1.2 流产
蓝耳病流产一般发生在后阶段(妊娠80日龄之后),且流产数会逐步升高,流产发生较为集中(发生时间段与感染阶段),且流产后,一般采食量会恢复,体温也恢复正常。
而非洲猪瘟虽然感染可能会导致流产,到流产发生阶段很随机,且感染猪发生流产的比例并不高,但流产后,采食量依然不会恢复,甚至会发生死亡。
1.3 体温
蓝耳病感染妊娠母猪的体温一般都会升高,体温在39-41℃之间,且会持续一段时间。而非洲猪瘟感染后,体温不一定会升高的,有些妊娠母猪会升高,有些毒株感染,体温正常。
1.4 致死率
绝大部分蓝耳病毒株感染率高,但不会致死或致死率不高,流产后,会自然康复。但对于绝大部分的非洲猪瘟毒株而言,即使弱化,但感染后致死率依然很高。
02 保育育肥猪感染两种疾病的临床异同点
两者感染均会导致死亡、体温升高、呼吸道症状等症状。
但两者在发病率、致死率、主要发病阶段等有所不同。主要如下:
非洲猪瘟会表现为:低发病率,但高致死率。一般感染非洲猪瘟的猪群,大群的临床表现会很正常,活跃度也很好,但会出现个别感染猪体温升高、精神不振、急性死亡等。
若非洲猪瘟疫苗毒感染,感染率会相对较高,但一般也不会超过10%,也会表现出呼吸道症状、关节重大及皮肤溃烂等,但一般呼吸道症状以30kg以上的猪群为主,持续到上市都会发生死亡。若放任感染,最终感染率也会很高,致死率也很高,故不建议带毒生产。
保育育肥猪感染蓝耳病:主要发生在保育期,呼吸道症状明显,且伴随神经症状、关节肿大等。一般临床表现与链球菌、副猪等细菌性继发感染有关。一般进入到30kg以上,死亡率会显著下降。
因为非洲猪瘟处置的窗口期很短,所以早期精准诊断至关重要,一旦误诊,会导致内部生物安全的松懈,从而导致病毒在猪群内的快速传播,导致无法进行“部分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