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非洲猪瘟进入我们国家以来,近6年的防非与控非经验,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对非洲猪瘟以及其它疫病防与控的认知与现场操作,但是猪群健康管理的工作并未得到实质性的进展,部分区域在特殊时期异常艰难,叠加长期萎靡不振的市场行情,广大猪兽医同行、生物安全人员以及生产管理经营者似乎只能“望阳兴叹”,压力巨大,身心俱疲。
(图片来自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生产上看,疫情过后的快速成功复产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的灭毒减毒降核酸,万事俱备后才能心安理得地进猪生产。对于复产过程中的检测评估,目前生产上仍然是以qPCR的检测方法为主,但基于核酸片段扩增的qPCR方法不能够区分猪源样品和环境样品中ASFV的生活学活性(是否具有感染性),qPCR检测阳性并不代表病毒一定具有活性。为了PCR转阴,喷洒、浸泡、火焰、熏蒸齐上阵,但PCR仍然阳性是否可以进行复产?是否可以放心复产?剔除阳性猪后的环境阳性是否可以复产?剔除多久后可以复产?剔除与复产间隔是否跟病毒类型与毒力有关?剔除与复产间隔是否跟剔除阳性猪的状态(死猪流血或口鼻弱阳等)有关?复产工作的标准优化可能是疫情常态化后关注的焦点。
2024年1月,Transboundary and Emerging Diseases在线发表了Statens Serum Institut (Denmark) 等多个单位题为Inefficient Transmission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to Sentinel Pigs from an Environment Contaminated by ASFV-Infected Pigs unde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的临床实验性文章,研究结果发现基因I型与II型高致病力ASFV感染猪污染的栏舍中,在剔除当天或剔除1-3天后引入哨兵猪,而哨兵猪全程并未发病,表明ASFV病毒污染的环境再次传播病毒进而致病具有低效性。
1 实验毒株
1)OURT88/1,基因I型,高毒力;
2)Georgia2007/1,基因II型,高毒力;
3)POL/2015/Podlaskie,基因II型。
2 实验方案
实验1:编号41-45的23-26周龄猪只,5头肌注OURT88/1,感染猪在第5天后人为处死,期间感染第3天和第5天最低限度地清理栏舍,编号为46-47的2头哨兵猪在剔除感染猪后的1天引入,哨兵猪饲喂14天。
实验2:编号1-6的23-26周龄猪只,3头肌注OURT88/1,3头肌Georgia2007/1,同栏饲喂,感染猪在第5天后人为处死,期间感染第3天和第5天最低限度地清理栏舍,编号为7-8的2头哨兵猪在剔除感染猪后的当天引入,哨兵猪饲喂14天。
实验3:编号为1-12的8周龄猪只,采用鼻腔攻毒方式,分别饲喂在3个独立的密闭环境中,编号1-4在box4,5-8在box5,9-12在box6,整个饲喂环境基本未打扫,攻毒后第6天人为处死,未清理栏舍内饲料、粪便等任何东西;box6、5、4内猪只处死后分别空栏1、2、3天后分别引入4头哨兵猪,编号13-16的置于box6,17-20置于box5,21-24置于box4。
3 实验结果
1)实验1中,攻毒5头猪体温升高至41℃以上,表现出非洲猪瘟急性症状(图a,b),病毒血症可达10的8次方/毫升(图c);而编号46与47的2头哨兵猪在14天内均未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图d,e),也未检测到病毒血症,以上结果表明污染的环境不能使哨兵猪发病。
2)实验2中,研究人员在剔除感染猪当天即引入了哨兵猪,攻毒的6头猪同样表现出非洲猪瘟急性症状,病毒血症可达10的7.69-9.11次方/毫升,鼻拭子样品可检测到明显的病毒核酸,并且攻毒组的2头猪鼻拭子样本中可以分离到病毒(下表);然而,哨兵猪15天内依然没有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也检测不到病毒血症,再次表明污染的环境可以传播非洲猪瘟病毒进而让阴性猪感染是失败的。
3)实验3中,3个box的12头哨兵猪均未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直肠温度、临床打分无异常,表明哨兵猪未感染发病(d,e)。有意思的是,box6中,哨兵猪在第1天、第2天拭子样品中可明显检测到病毒核酸,第5天开始下降,第9天仅有1个为核酸阳性。Box5中,有1头哨兵猪在第4天口腔拭子阳性,第8天后为检测到任何阳性;Box4中,有2头哨兵猪在第3与第7天检测到核酸阳性。该实验中哨兵猪拭子样品中可以检测到病毒核酸,表明污染的环境可以传播非洲猪瘟病毒,但所有哨兵猪均未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且无病毒血症,拭子样品的核酸样品逐渐转阴,并且21天后未检测到病毒抗体,以上结果再次表明污染的环境传播非洲猪瘟病毒的效率低。
本研究模拟临床场景,且使用高毒力毒株,对污染ASFV的环境传播病毒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验证,结果有些意外,以供同行思考与验证,如果污染环境的传播确实存在低效甚至无效,那么场区洗消流程与复产工作的效率将极大提高。
丹麦Statens Serum Institut(国家血清研究所)与University of Copenhagen哥本哈根大学的Ann Sofie Olesen为本文的第一作者,英国Pirbright Institute(泊柏赖特研究所)Linda K. Dixon为本文的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