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非洲猪瘟基因II型Georgia 07强毒株首次传入我国,对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021年,首次在田间发现低致死率非洲猪瘟基因II型自然变异流行株,2023年5月,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从不同地方的样品中分离出3株高度同源的非洲猪瘟基因I型和II型自然重组病毒株,该重组病毒对家猪具有高度致死性和传播力。
由于基因变异与毒株重组,病毒出现多元化、弱毒化趋势。非洲猪瘟的防控也变得更加艰难。
目前只能通过优化实验室检测体系(更加灵敏的PCR仪器,比如ABI Q1 Plus;更高敏且准确性高的检测试剂盒),及早发现、尽快处置。并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以切断传播途径,保护猪场,将损失降到最低。
为更好地应对非洲猪瘟新毒株、理解其目前的流行特点、降低猪场损失,笔者对“拔牙”处置的关键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01 重视区域生物安全
当区域内的猪场发病率增加(当前很多区域的猪场基本全军覆没)或者自己实验室的样品(人员、车辆、物资)相比于之前月份或者上一周检出率升高时,要重视该区域的非洲猪瘟疫情风险,加强生物安全审计,查漏补缺。
02 临床表现
在2020-2022年期间,异常猪只连续多次检测阴性,最后会检测阳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检测异常猪来尽早发现感染猪只。
但是近期发现,连续多次异常的猪,其检出率很低,而一直表现正常的母猪,上午或者下午突然出现剩料、拒食,随即检测呈阳性,不会出现连续多次异常后才能检测到阳性的情况。
所以结合以上经验,在发病初期,当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不一致时,需要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处置。尤其是通槽设计的猪舍,一旦某个通槽中的异常猪最终感染呈阳性,排毒,如果不尽早清除,有可能会感染相邻通槽的猪,导致母猪淘汰量增加。
03 早发现,早确诊
目前最易观察到的非洲猪瘟症状为剩料(哪怕剩一口料)、拒食、发烧、流产和突然死亡。对于以上异常猪要引起重视,采集尾根血进行检测,对于死猪可以增加口鼻拭子和栏位环境样品,提高检出率。
另外,要加强员工的生物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发现异常猪的能力,发现越早,污染面越小,损失也越小,成功率越高。对于缺少检测设备和试剂的传统猪场,建议建立自己的实验室(维特康可以提供设备、试剂以及人员培训,如有需要请随时联系),哪怕是微型实验室,避免检测的滞后性。紧急情况下,可以将有临床表现的疑似猪只按照阳性猪的淘汰标准进行淘汰。
04 防污染,防扩散
非洲猪瘟在猪群中依然是以接触性传播为主。造成猪场病毒扩散的主要原因是员工缺少生物安全意识,很多人没有接触过非洲猪瘟病毒,在生产操作过程中接触了感染猪、被污染的环境,造成交叉污染。
比如:传统猪场的人工喂料与人工清粪、一人管理多个栋舍、免疫或者治疗不换针头、进出栋舍不换鞋、不用消毒液洗手、采样不规范等都会导致交叉污染。
因此,在疫情处置期间首先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尤其是传统猪场,员工年龄大、意识差),比如异常猪的规范采样与样品传递,物资配送与消毒,静默期间的操作等,减少员工因操作错误和不必要的操作导致自身被污染,扩大污染面。
培训后,兽医要到一线进行临床巡视,现场发现员工操作问题,现场纠正。在现场发现的更多情况是,兽医主管亲自参与到拔牙处置操作过程中了,忽略了对猪场员工的执行情况的监督。
05 紧急处置
针对通槽饮水/喂料的配怀母猪
以处理整个通槽为主,相邻通槽进行监测或者根据现场条件进行处理。之前遇到桶槽案例中只剔除阳性猪的案例,成功率在75%,但这样的剔除方式可能导致静默期延长,一旦剩余猪转阳,对其他通槽也是风险,最后还会剔除更多的猪,得不偿失。
针对单体料槽独立饮水的配怀母猪
按照阳性猪及其左右各1头母猪来剔除(如果因为饮水导致很多猪受影响,要根据现场来决策剔除数量),同时对阳性猪左右次相邻的猪进行采样监测。
针对产房
产床之间如果使用保温箱或者PVC板隔断,则按照母仔同淘的方式;如果隔断不了,要加大剔除范围,最低剔除阳性猪及其左右各1栏的母猪和小猪。
针对大栏饲养
如果有实心隔断,则剔除发病栏;如果是栏杆隔断,则根据现场决策拔牙范围,最低左右各1栏。大栏饲养防控难度大,一旦感染发病剔除数量多,建议在发病初期通过反向拔牙的方式将重资产(产房仔猪、种猪)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06 总结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精准剔除过程不宜太久,要考虑员工情绪和团队对精准剔除的信心,尽快恢复生产。直接淘汰5%和15%生物资产的损失其实不大,主要损失是因为停止配种或停止转群临产母猪造成的仔猪损失。
非洲猪瘟紧急处置,看似原理简单,但实际操作中有“灵活多样”的案例背景,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需要一场一策,需要到现场指挥才能取得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