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家猪和野猪(如非洲野猪、欧洲野猪等)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将其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非洲猪瘟于1921年首次在非洲肯尼亚发现,1957年传到西欧(间隔36年),2007年传到俄罗斯(间隔50年),2018年传入中国(间隔11年),目前已经在中国流行超过了4年半。根据同行研究发现,ASFV在家养猪群中会出现适应性传播(Adaptive transmission in domestic pigs herds):即在一定区域内流行时,每间隔6~12个月其病毒毒力将出现明显下降(此为该病毒在家猪养殖区呈区域性流行和传播的特性)。笔者根据2019年6月到2022年12月期间,晋冀鲁豫地区ASF流行概况,简单整理和比较了非瘟在兽医临床上的表现形式,并将一例最新的成功处置案例进行分享,希望能对养猪业界防非有些许的启示。
区域流行概貌
我们比较了一下晋、冀、鲁、豫四省2019~2022年非瘟流行的情况,并简单归纳如下:
1) 2019年6月~2020年6月,ASFV基因II型(Georgia, 2007)强毒株流行。整个流行区域养猪业者处于高度恐慌之中,但精准清除(拔牙)显得非常有效。
2) 2020年12月~2021年12月,ASFV基因缺失的疫苗毒株(主要是基因II型的单基因缺失、双基因缺失的流行毒株)、类疫苗毒的基因1型毒株等的出现;同时由于病毒感染的潜伏期长、临床表现各异、难以被发现,按传统的精准清除方法往往很难成功。所以,几乎在很短的时间,各养猪集团在非瘟防控方面一下子拉到了“同一起跑线”。此艰难时势持续了近1年时间。
3) 2022年6月份开始,基因缺失类疫苗毒株流行情况逐渐减少,而野毒株(基因I型、基因II型)的自然致弱毒株或中等偏弱毒株开始出现,单场可能出现多个毒株混合感染,临床出现以母猪怀孕中后期出现大范围流产为特征、传播速度快、潜伏期短(2~5天、甚至更短)、病毒载量大(有些感染母猪的口鼻拭子核酸检测Ct达到20以下)、感染母猪死亡率在10%以内。目前,各类非瘟病毒交叉存在,非瘟防控形势变得更为复杂。
现地案例
北方某集团的一个种猪场(A场),有两个场内生产区:I区、II区,基础母猪存栏2500头、配怀舍有6栋、保育舍13栋(其中部分作为怀孕母猪饲养舍使用)、产房有产床512张(四栋)、公猪站存公猪54头(含后备公猪)。
设计缺陷:该场配怀舍为通水通槽设计(50~60头母猪一个大的通槽)。
时间轴
o 指示性病例:2022.11.16实验室监测到第一例病死母猪,口鼻拭子样本监测ASFV Ct=24.03;感染母猪周边环境监测:2个检测点出现非瘟阳性(Ct值分别为33.11、37.86)。
o 初次拔牙:2022.11.19阳性组转移至隔离淘汰区(先后共转移236头母猪);后因病毒传播速度快,1周后主动淘汰全部隔离淘汰区母猪(7天感染率超过78%)。
o 反向拔牙:2022.11.26执行反向拔牙策略、共转移1134头母猪至B猪场。反向拔牙:利用标准试剂盒间隔24小时进行核酸检测,期间停止饲喂饲料和饮水,将暂定阴性猪转移到另外一个安全的农场,进行为期两周的风控管理,并最终确认成功。
o 主动淘汰:2022.12.14淘汰A场所有母猪(计976头,包含265头转移至产房且拔牙成功的母猪,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巨大、经营资金等原因而选择主动淘汰)。全程因疑似ASF而死亡的母猪共110头(占比为4.4%)。
o 断奶、保育猪:2022.12.16保育舍环境持续处理,无阳性病例;产房病死仔猪1头阳性;保育存留5629头、断奶存留2850头,合计:8479头。2022.12.18 A场进入常态化管理。至2023年2月25日,该场再未发生ASF疫情。
o 定向转移场(B场):ASF阴性场、离A场约10公里、基础母猪存栏4500头、有1600个单体栏(饮水、饲料各自独立)的配怀舍。2022.11.26接收24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的怀孕母猪1134头、执行为期两周的监控计划。2022.12.18所有转入母猪1134头(45.36%)均为ASFV qPCR阴性,进入常态化管理。截至2023年2月25日,该场一直处于ASF阴性状态;所有转移过来的母猪都顺利完成产仔,零感染。这表明,反向精准清除取得成功。
策略调整:
o 2022年11月16日~18日:猪场主要进行环境污染的监控、可疑猪只检测排查、感染舍静默。
o 2022年11月19日:对发病猪舍采取动态清零、将阳性舍母猪转移至隔离淘汰舍留观(分析田间病毒传播速度、临床表观症状以及预后研判等)。
o 2022年11月26日:执行反向精准清除策略、将阴性母猪转移至安全猪场。
经验教训:
在进行第一次精准清除时,指导专家因不了解现场的致命的设计缺陷而采用常规的精准清除策略但效果不佳。后来,指导专家根据检测的情况和现场所拍摄的照片判断出通水通槽的“致命伤”,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调整策略,进行反向精准清除,并以无新感染病例的结果获得成功。
检测情况:
在一个月的非瘟防控中,共检测样本2432份,环境样本阳性率为1.27%,猪只样本阳性率2.21%、平均每头母猪检测一次(通常检测阈值设定在每头母猪0.50~0.75次)。
IDEXX ASFV RealPCR DNA Test
临床表现:
A场:母猪流产、死亡主要发生在怀孕的中后期(怀孕40天以后)。
A场隔离淘汰区
隔离1周,母猪阳性率78%(在没有采取任何控制措施的情况下),本场ASFV传染性极强。
案例总结:
在后非洲猪瘟时代,非瘟的临床表现形式错综复杂(常表现出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或典型临床症状,如母猪大面积流产、中大猪死亡、仔猪轻微症状等),对诊断性检测试剂的要求越来越高(如需要涵盖不同毒株和不同基因型的检测、同时也要保持足够的诊断敏感性等)、对处置方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灵活多变、因场施策:如反向精准清除)。国内与之相匹配的检验、检测方法需要结合临床实际情况,不断改善和提高。
专家点评
自2018年首例非洲猪瘟病例在我国报道以来,短短4年间,从最初的野毒发展到野毒与变异毒混杂感染。究其原因,即是“天灾”,也有“人祸”。变异毒毒由于其具有毒力低、潜伏期长、污染面广,导致其具有难发现、难清除、难复盘等特点。一旦感染,通过定点清除成功的概率极低。
猪场确诊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后,首先要确定病毒的毒株类型,必要时对分离的病毒进行测序,根据毒株类型确定处置策略,这一点至关重要。本次定点清除案例成功的关键因素:1、对猪只及环境样品的精准检测;2、首例阳性病例确诊后的快速果断处置;3、依据检测结果对早期处置效果进行客观评估,灵活调整处置方案。在目前国内感染毒株日趋复杂的大背景下,本文中采用的“反向精准清除策略”对猪场处置非洲猪瘟疫情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借鉴(点评专家:张交儿)。
王长年,美国爱德士(IDEXX)高级技术总监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具有丰富的现场管理经验和兽医专业化管理水平,擅长于猪病诊断、控制和净化工作。2005年加人美国爱德士,主要负责产品的市场策略、策划、推广和技术支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