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概述
1.非洲猪瘟病毒可导致绝大部分被感染的家猪和野猪死亡。
3.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复杂的DNA病毒,目前还没有针对该疾病的疫苗和治疗方法。
4.非洲猪瘟病毒的永久宿主(软蜱)存在于南非和东非的野生动物中。
5.全球非洲猪瘟病毒传播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养猪产业的特征(猪群密度等)、猪场规模及分布和生物安全、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以及兽医服务的有效性和利益相关者对兽医服务的信任度等。
6.在北欧,ASFV几乎完全存在于野猪群中,通过被感染动物之间的接触、被感染的动物尸体和环境污染传播。
7.目前的ASF控制和预防政策主要针对于高收入国家,对于中低收入国家的效果有限。
非洲猪瘟传播史
20世纪初,非洲猪瘟(ASF)在东非被报道为一种急性出血热,导致几乎所有受感染的家猪死亡。感染源被确定为一种从古老的森林传播的病毒。从那时起,非洲猪瘟病毒(ASFV)已传播到大多数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1957年和1960年,非洲猪瘟的跨洲传播首先发生在葡萄牙,并从那里传播到欧洲、加勒比和巴西等其他国家。到1990年代中期,除撒丁岛仍然流行这种疾病外,其他区域已经实现了根除。2007年非洲猪瘟病毒从高加索地区引入格鲁吉亚,预示着一个新的传播时代,ASFV随后传播到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并于2014年传播到欧盟波罗的海地区和波兰。截至2018年,已传播到比利时、匈牙利、捷克共和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伐克和塞尔维亚。2018年,当中国发现ASFV时,情况快速恶化,因为中国拥有世界一半的种猪群。ASFV在中国广泛传播之后,又传播到蒙古、越南、柬埔寨、朝鲜、缅甸、老挝和菲律宾,并且可能会在亚洲和其他地区进一步蔓延。ASF造成的经济影响源于生猪产业链的损失、疾病控制成本和贸易损失。大规模流行病可能导致全国猪群规模的大幅减少以及猪和猪肉产品价格的上涨。该病还可能对养猪从业者产生毁灭性的心理影响,并导致野猪群死亡。
家猪和野猪的发病机制
ASFV的自然宿主仅限于钝缘软蜱。在非洲的野生宿主中,ASFV感染会引起轻微的临床症状,并可能导致持续感染。相反,大多数ASFV病毒在家猪和野猪中引起急性出血热,病死率接近100%。在家猪和野猪所产生的临床症状包括急性型和最急性型,这些疾病由高毒力毒株引起,并导致猪只在感染后4-15天内死亡。中等毒力毒株则导致猪只较低的病死率(30-70%)。低毒力毒株导致低死亡率或无死亡病例,并且没有血管病变。
急性ASF的临床症状包括高烧、食欲不振、嗜睡和发病率增加。还可观察到出血性腹泻、呕吐和流产。野猪表现出与家猪相同的急性临床症状。在欧洲、俄罗斯联邦和亚洲流行的大多数分离株都会导致急性发病,尽管一些低毒力毒株是从波罗的海地区受感染的野猪身上获得的,感染康复猪可能会在几个月内保持感染带毒状态。
非洲猪瘟的传播媒介
ASFV可通过被感染动物之间的直接接触以及摄入被感染的猪肉或其他被污染的材料传播。衣物、运输卡车或饲料中的螨虫可能是感染源。软蜱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它们可以在其所在地区的养猪场传播中发挥作用,已证实可从持续感染的动物向未感染的动物传播。
非洲猪瘟防控策略
世界各地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意味着很难阻止非洲猪瘟的全球传播,而且这种疾病很可能持续在很多目前受影响的国家流行,并传播到新的国家。由于中国和越南总共拥有世界上大约一半的猪群,这些国家的大规模疫情对全球生猪产业的饲料、生猪和猪肉产品的供应和价格产生了影响。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依赖扑杀被感染猪场和潜在接触猪场的所有猪作为主要控制措施可能是有效的,但是大规模的扑杀不仅会导致优质蛋白质的损失,还会对猪的福利、环境和公众舆论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制定ASF疫情应对政策至关重要,以避免小规模或大规模扑杀家猪或野猪。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A)在猪场的隔离区内控制病毒,避免扑杀未感染的猪群;
B)在适当的生物安全条件下,在受感染的场所屠宰和加工可能接触非洲猪瘟病毒的猪产品;
C)采取措施灭活所有潜在的病毒,例如:对猪肉制品进行热处理。
鉴于受影响国家在控制和根除ASF方面存在广泛的困难,兽医当局和猪肉行业的一个主要重点必须是防止ASFV传入国家、国内地区、猪场或当地野猪群。同时控制ASF需要一个尽早发现ASF疫情的监测系统,以及快速有效应对疫情的能力,以便能够预防并理想地切断ASFV的传播。ASF防控策略的一个关键要素是及时发现受感染的家猪和野猪。猪场员工、参与养猪产业链的相关人员以及任何遇到潜在患病猪只的人,应该将自己遇到的疑似病例通知到兽医当局,从而进行积极地监测、寻找感染或临床患病的家猪和野猪,并在边境检查站对合法和非法进口的生猪和猪肉产品进行采样。
进一步的建议
1.需要在分子、细胞和动物水平上更好地了解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包括免疫进化机制,以促进疫苗和其他控制工具的开发。
2.应确定免疫保护与发病机制的相关性,以评估候选疫苗并预测循环毒株的发病机制。
3.应进一步研究传播媒介和野生猪瘟病毒在非洲猪瘟病毒传播中的作用。
4.必须从跨学科研究的角度更好地了解养猪产业链的演变与传染病传播风险(包括非洲猪瘟)之间的关系,以便采取预防措施。
5.必须基于不同社会环境评估不同疫情应对策略对流行病学和社会影响,以便决策者能够更好地做出策略选择,降低风险水平。
6.应评估避免大规模扑杀家猪和野猪的防控策略。
曲博士:本文作者也从侧面暗示了,非洲猪瘟感染不一定要采用大规模扑杀的策略,而需要基于养猪环境与社会经济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控制策略,比如:中国目前采用的精准剔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