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近年来,抗生素残留问题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健康。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尤其是在非洲猪瘟疫情背景下,人们更加注重猪肉的安全性问题。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第194号公告表示:自2020年1月1日起,退出除中药外的所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兽药生产企业停止生产、进口兽药代理商停止进口相应兽药产品,同时注销相应的兽药产品批准文号和进口兽药注册证书。此前已生产、进口的相应兽药产品可流通至2020年6月30日。自2020年7月1日起,饲料生产企业停止生产含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中药类除外)的商品饲料。此前已生产的商品饲料可流通使用至2020年12月31日。
生猪养殖的饲料端“禁抗”,生产端“减抗、限抗和无抗”大势已定,因此推广生猪无抗养殖技术势在必行。考虑到保育猪生产中因断奶应激,最容易发生腹泻和其他疾病,无抗养殖难度最大,本文因此重点就保育猪生产过程中无抗养殖技术要点进行整理,旨在指导养殖企业生产出安全健康的食品。
1.1 无抗养殖概念
无抗养殖技术是基于动物蛋白食品安全背景下提出的新型养殖技术。所谓的“无抗养殖”是指在养殖过程中不用抗生素、激素以及其他外源性药物,有绝对和相对之分。绝对无抗养殖是在养殖过程中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疗都停止使用一切抗生素;相对无抗养殖是对畜禽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允许合理使用部分抗生素。不过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做到绝对无抗似乎可能性较小,因为一些细菌性疾病还是需要抗生素来治疗的。目前我国无抗养殖并没有统一的模式,绝大多数地区都处在探索阶段。
1.2 抗生素简介
无抗中的“抗”指的是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种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化学药物。抗生素从发现到目前市场上的大规模应用,无论是对人类还是对动物健康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是世界上抗生素使用量最多的国家。据报道,每年用于养殖业的抗生素约16.2万t。长期滥用抗生素不仅会使细菌产生抗药性,进而使猪群疾病频发;残留在动物体内的抗生素还会污染环境,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因此,畜牧业抗生素过量使用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1.3 国外畜牧业“禁抗“行动
无抗养殖在国外已实施和践行多年。1986年,瑞典最先宣布全面禁止抗生素用于饲料添加剂;2006年起,欧盟全面禁止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日本从2008年开始禁止在饲料中使用抗生素;2011年,韩国政府修改《有害饲料范围和标准》,全面禁止动物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美国联邦食品和药品安全管理局(FDA)公布指导性文件,从2014年用3年时间禁止在牲畜饲料中使用预防性抗生素。我国要求饲料生产企业自2020年7月1日起,停止生产含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中药类除外)的商品饲料。欧洲国家在无抗养猪方面积累的大量经验是十分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2 无抗养殖技术体系
欧洲多年来的禁抗经验告诉我们,无抗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养殖企业和饲料企业共同努力。
在无抗养殖的背景下,饲料企业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饲料配方和日粮配制技术,换一种思维模式来做幼龄动物的饲料产品。从原料供应商的评估、原料的品种选择、原料的稳定供应、原料的卫生标准把控上做更细致的工作;饲料生产环节上要严格按照《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生产;饲料日粮设计上注重营养的精准和平衡,选择好的蛋白原料和纤维原料的来源;通过原料深加工和饲料加工工艺的改进来减少有害微生物的污染,提升饲料原料的消化率等。例如,对于断奶仔猪料要重新优化饲料配方,降低粗蛋白水平,关注纤维来源,增加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比率,筛选有效的功能性添加剂产品等。设计断奶仔猪料时,对于肠道健康和卫生条件不能充分保证的猪场,引导养殖者多关注仔猪肠道健康,而不是仅仅关注仔猪断奶那几天的生长速度或者采食量。同时,各个饲料企业和饲料添加剂企业应积极地研究和验证替代品。目前,国内抗生素替代品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有机酸、酸化剂、植物精油和提取物、酶制剂、酵母提取物、益生素等产品。
对于养殖企业,则需要从养殖场设计、生产模式、设施设备、生物安全和肠道健康等方面进行改变,需要理念的更新和资金的投入。而在非洲猪瘟背景下,全方位做好生物安全工作尤为关键,即使条件所限养殖场不能立即有大的改变,但管理层面和生物安全防护方面的工作必须不断加强。这些工作是减少包括非洲猪瘟在内的疾病风险和减少抗生素使用的最为有效的环节。
养殖现场管理细节的改进对于无抗养猪来说十分重要。主要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提高现场饲养管理水平,以减少疾病的压力。如采用更严格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从猪场的设计、生产模式变化、适当推迟断奶日龄、动物的全进全出、严格的人员和物品进场流程管理、动物转出后的彻底清洗消毒等等各个细节上做出变化和彻底落实。第二,改善畜舍环境条件,提升动物福利,减轻应激程度。如温度、通风、密度等方面的改进和调整等。
不同生理阶段的猪对抗生素的依赖性强弱有很大差异。例如,保育猪是3~5周龄断奶到70日龄阶段的仔猪。这一时期,保育猪由于自身各个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属于一生中最为脆弱的阶段。同时要离开母乳喂养,和母猪分开独立生活,对于外界环境变化有个适应的过程,加上这个阶段猪只生长速度快、各种应激因素多,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从而影响猪群成活率,增加饲养成本。在各项疾病当中,腹泻问题是最为常见的,一般会发生在仔猪断奶后的3~10d,腹泻会在第7天达到顶峰。因此,保育猪成为了幼龄阶段禁抗和减抗后的最大难题。鉴于此,本文着重介绍保育猪(断奶-保育结束仔猪)的无抗养殖管理技术。
2.1 哺乳期及早训练仔猪采食
仔猪在哺乳期就应该学习如何采食固态饲料,我们可以通过提供液态饲料添加剂和少量的干饲料来训练仔猪开食。仔猪的开食训练应该在10~14日龄甚至更小的日龄开始。基本原则就是:多次少量。每天进食5~8次,每次饲喂的量很少,且要等吃完再喂。实践经验证明,以较短的时间间隔进行饲喂,能够提高仔猪的采食量。
2.2 高度重视消毒和良好的管理措施
管理、动物卫生、仔猪的生活环境和饲料一样重要。生产中要严格把控保育舍的环境条件。关键是要注意清洗和消毒保育舍,转栏前要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和干燥。保育舍的干燥对限制细菌的生长和提高仔猪的总体健康非常重要。潮湿的猪舍表面温度要比干燥猪舍表面至少低5℃。在寒冷的环境中,仔猪会动用能量来维持体温而不是用于生长。因此,严禁将刚断奶的仔猪转入寒冷潮湿的猪舍中。
其次为保育猪提供符合其生理需求的温度和湿度。仔猪转入保育舍养殖后,要将舍内环境温度控制为25℃,在随后每间隔1周可以结合仔猪生长情况将舍内温度降低1~2℃,最终将舍内温度均衡控制为21~24℃。圈舍空间湿度保持为60%~75%。湿度不能超出75%,否则将会导致仔猪患上腹泻、各类皮肤病。但是湿度也不能低于60%,否则圈舍中粉尘含量会不断增多,将会导致仔猪诱发呼吸道疾病。断奶后的前7天,要每天清洗食槽和饮水槽,保持猪舍清洁和卫生。
2.3 尽力减少保育猪转栏应激
考虑到疫病防控的需要,现在多将保育猪舍设计得尽量远离产房。设计合理的产房、保育栏舍和转运方式,转运过程应避免抓猪现象;如果生产栏舍设计合理,尽量原窝转群,避免因为重新混群打架而引起断奶后倒生长。
2.4 保育栏中添加秸秆
转猪前保育栏中可以添加秸秆等,增加小猪的玩具和保温,减少打架应激;同时可以促进仔猪的不可溶性纤维摄入,从而增加采食量,这有助于仔猪胃肠道的发育并可改善肠道健康和生长性能。研究发现断奶后日粮中适度添加惰性纤维(Inert carbohydrates,ICHO)65~130g/kg将有助于仔猪胃肠道的发育,并可改善肠道健康和生长性能。
2.5 使用含有较高蛋白质的开食料
日粮含有高水平的蛋白质往往会增加腹泻的风险,人们有时可能会适当降低含量,但这往往会限制仔猪的生产力,因为低蛋白水平的饲粮很难向仔猪提供全面的氨基酸。要想让仔猪在哺乳期获得较高的生产力,让它们平稳地从母乳转移到固态饲料,高水平蛋白的饲粮非常关键。因此,一般建议保持日粮的蛋白质水平在20%。
2.6 禁止使用普通豆粕,使用优质蛋白提高仔猪的采食量
从开食起获得较高的采食量对仔猪肠道健康发育很关键。要实现这一目的,开食料最好只使用具有最佳质量的成分。由于断奶后头几天出现的饥饿会造成肠壁损伤而常常会引发严重的腹泻,因此它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重要的是要寻找具有高消化率、低水平抗营养因子的蛋白质原料,同时注意饲料对断奶仔猪的吸引力和适口性。首先开食料必须使用高水平的乳源性产品。其次,在仔猪开食的头14 d,其采食的饲料应该避免使用普通豆粕,因为这种豆粕消化率低且含有抗营养因子。仔猪肠道中未消化的蛋白质将会成为病原体的营养物,并且由于肠道健康受到影响而导致其生长减慢。相反,我们应该考虑使用健康的饲料蛋白质原料,例如优质大豆或发酵豆粕等。
2.7 使用牛奶过渡,逐步改变饲料组成
如今市场上的各种“乳”产品在质量和营养价值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一些产品含有优质的脱脂奶粉,另一些可能含有脱乳糖型乳清,甚至含有植物蛋白。为了让哺乳仔猪获得最佳的生产性能,我们建议选择具有高适口性的乳产品,并根据仔猪的年龄调整开食料中的乳糖含量。乳代品中各组分的消化率也应该仔细考虑。
断奶仔猪一般需要采食一种新的饲料或从液态饲料转为固态饲料,而从母乳到干饲料这一转换过程应该跨越3~7 d。最重要的是能够确保哺乳仔猪的采食在没有出现采食量下降的情况下平稳过渡。一般是3~7天通过液态牛奶+干料饲喂过渡,液态奶比例逐步减少,干料逐步增加,且每次吃完再饲喂,没吃完的饲料需要清洗掉。通过平稳过渡可以减少两种日粮风味的改变所带来的肠道应激。
2.8 饲用纯有机酸
丹麦无抗生产的研究表明,有机酸是仔猪断乳期饲料中最重要的添加剂之一。它是一种非常适合减少肠道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的方法,这些细菌是导致仔猪腹泻的常见原因。多项试验表明,当向饲料中添加有机酸时,仔猪的增重加大。纯有机酸应该以0.5%的低添加水平使用,但优选有机酸按1%的水平添加(每吨饲料添加10 kg)。饮水中的有机酸添加量应该为0.2%(每1000 L水添加2 L)。使用最佳的有机酸,同时对该产品进行调整以优化饲喂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2.9 饲用酶制剂
酶制剂是目前在饲料工业和养殖业中应用较多,效果较好的抗生素替代品,它主要通过补充内源酶的不足和消除抗营养因子,提高营养消化率,进而促进畜禽生长。快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配套的先进仪器设备大大加速了酶制剂工业的发展。国内酶制剂工业起步较发达国家晚,仅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但发展速度快、技术水平较高,大有引领世界饲用酶制剂工业的趋势。国产饲用酶制剂品种主要有:植酸酶、α-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糖化酶、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和果胶酶。
2.10 饲用益生菌
益生菌是指可以作为动物饲料成分之一的一类微生物,它直接为动物提供如乳酸杆菌、芽孢杆菌和双歧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增加胃肠道内有益微生物数量,从而竞争性地抑制了病原菌在肠道内的定植与增殖,维持胃肠道内菌群平衡,提高营养消化率和动物生产性能。益生菌制剂多为多种厌氧菌株的混合物,无统一质量标准可依,且其在动物消化道中的适应和定植能力不稳定,结果造成应用效果稳定性差。因此,筛选在猪消化道中稳定定植的优质的益生菌对无抗养殖很重要。
2.11 饲用益生元
又称化学益生素,主要指果寡糖、甘露寡糖和异麦芽寡糖等由2~10个糖基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非消化性寡糖类产品。与益生菌不同的是,益生元作为胃肠道有益菌的底物,而不能被有害微生物利用,促进了有益微生物的增殖。同时,有些益生元还可以与病原菌特异性结合,阻止了病原微生物在肠道内的粘附与定植。它可以调节胃肠道内的微生态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维持动物机体的健康。在实际生产中寡糖的作用效果受动物种类、添加方式和剂量等因素的影响。
2.12 饲用植物提取物
植物提取物主要分为抗菌类(牛至油、中草药)与免疫增强剂类(糖萜素)产品。牛至油的主要成分为香荆芹酚、百里香酚以及二者的前体物,这两种酚类化合物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抗菌活性主要是通过改变H+和K+的渗透性使细胞胞质膜上的酚相互作用,离子成分的分散导致细胞内关键过程受阻,从而使细胞成分渗漏,水分失去平衡,最终使细菌发生死亡。牛至油与抗生素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产生任何抗药性,被认为是较理想的替代品。 糖萜素是从油茶籽饼粕和茶籽饼粕中提取的,是由糖类、三萜皂甙和有机酸组成的天然生物活性物质。其主要功能为调节动物机体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促进蛋白质合成,提高生产性能,清除自由基,增强抗病抗应激能力,改善畜产品品质。
2.13 饲用中草药
由于中草药中不仅含有生物碱类抗菌物质,而且含有多糖类免疫调节活性物质;同时还可以为动物提供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加之我国中草药资源丰富,因此,人们对中草药添加剂替代抗生素寄予了厚望。然而由于中草药的作用效果是其中含有的所有复杂成分的综合作用效果。这就要求在准确评定特定中草药添加剂的质量的前提下,才能保证其实际使用效果。然而中草药添加剂实际生产技术不高,产品多为粗品,从而导致产品质量稳定性一般、成本较高。
2.14 其他措施
除了养殖现场的管理改进和设施设备的升级外,有疾病发生时必须在现场诊断后再针对性地用药,同时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等也是有力的保证。此外,种猪抗病性能的选育也是无抗养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抗生素替代品的使用在未来养猪生产中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总结
无抗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饲料企业和养殖企业共同努力。从理论上说实现无抗生产不是件难事,但落实到现场养殖中则并不容易,最大的风险会落在猪场设计不合理,环境条件控制能力差,管理不良和生物安全防护差的养殖场,最大的压力是在仔猪断奶阶段。在当前非洲猪瘟和饲料禁抗的双重背景下,竭力实现猪舍设计的合理、猪场环境条件的可控,生物安全级别提升以及现场管理水平提高,配合在保育阶段使用部分抗生素替代品,是实现无抗生产的关键要点。此外,做好抗病育种和仔猪科学疫苗免疫也是保障无抗养殖的重要环节。
文献参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