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现在任何关于养猪的会议都离不开的一个话题再次在此次李曼大会中被多次提及,各个领域的专家针对非洲猪瘟研究现状,非洲猪瘟疫苗研究现状,以及非洲猪瘟防控措施进行了分享和讨论,共同为非瘟猪瘟的防控出谋划策。
非洲猪瘟再认识
非洲猪瘟不同于以前我们认识的其它病毒,据新希望六合养猪研究院李孝文介绍,非洲猪瘟病毒是已知的唯一的虫媒DNA病毒,其庞大且复杂的基因组编码的150多种蛋白质中有超过一半的功能是未知的,另外非洲猪瘟病毒传播方式多样,不仅可通过软蜱进行传播,还可通过苍蝇、老鼠进行传播,最后非洲猪瘟病毒大,是口蹄疫病毒的24倍,蓝耳病病毒的12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所以非洲猪瘟的防控相对其它疾病困难性更高。
非洲猪瘟防控历程
从2018年8月3日我国确认第一起非洲猪瘟病毒开始,我国养猪人就进入了同非洲猪瘟病毒斗争的战场之中,在这场无声的"战斗"之中,我们探寻了多种作战手段,据河南农业大学常洪涛博士介绍,我国非洲猪瘟的防控将会经过4个历程:
(1)3km之内扑杀,在我国刚出现非洲猪瘟时,采取的是3km之内生猪全部扑杀的净化根除疾病方案,但由于该病在我国传播速度太快,该方法被很快弃用。
(2)疫点扑杀,2019年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了《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2019年版)》,该文件要求非洲猪瘟发病后扑杀的是疫点生猪,而对周边3km之内生猪进行检测,阳性猪扑杀,阴性猪继续饲养,采取的是精准提出感染猪只的方案。
(3)拔牙式清除,对于猪场来说,一旦发病全场扑杀的损失是巨大的,后来有专家针对非洲猪瘟接触性传播的特点提出了拔牙式清除的防控措施,及通过早期检测,淘汰非洲猪瘟病毒阳性猪,从而清除传染源,达到猪场再次稳定的目的。目前这一方法也是猪场针对非洲猪瘟正在实行的方法。
(4)带毒生产,根据蓝耳病等疾病的发病规律推测,非洲猪瘟在我国最终会走向带毒生产之路,但是有别于蓝耳病的是,带毒生产并不是猪带毒生产,而是环境带毒生产。
现阶段防控非洲猪瘟的可行措施
任何一种传染病的传播都离不开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个方面,而传染病的防控就需要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动物,非洲猪瘟就属于典型的传染病,所以其防控也离不开这三个方面。
(1)消灭传染源
消灭传染源指的就是及时清除猪场内的病毒,对于猪来讲就是拔牙式清除,拔牙式清除一种针对的是表现出临床症状的猪群,一种是针对未表现出症状的猪群。
针对表现出临床症状的猪群,要求养猪人学会疑似猪的快速识别,对于懒散、精神沉郁、目光呆滞和厌食母猪需要进行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测,一旦确诊就是非洲猪瘟防控的钻石期,此时可实行"栏杀";若是猪群已经表现出皮肤泛红,体温40℃以上,且扎堆不愿运动,此时处于"黄金期",就需要采取"舍杀";而当猪群大面积发病,表现为皮肤潮红、呼吸急促、耳朵发绀等明显临床症状时就处于"白银期",此时需要采取"场杀",对猪场实行清场,准备复养。而针对未表现出临床症状的猪群同样需要定期对猪群进行口、鼻拭子检测,一旦检测阳性就要紧急针对全场母猪进行检测,并及时淘汰阳性猪,以将病毒传播控制在萌芽状态。
对于猪场来讲就是及时清除环境中的病毒,当猪群确诊为非洲猪瘟时,若是处于"钻石期"就针对发病猪所在猪栏进行严格的火焰消毒,处于"黄金期"就要针对发病猪所在的舍进行严格的火焰消毒,处于"白银期"猪场就需要针对整个猪场进行严格消毒。
(2)切断传播途径
现阶段未发生非洲猪瘟的猪场属于非洲猪瘟阴性猪场,而国内大的养殖环境属于非洲猪瘟阳性状态,若是猪场生物安全措施不达标,非洲猪瘟病毒势必会从场外传入场内,所以加强非洲猪瘟的防控是目前各方面专家都推崇的一种方式。而生物安全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包括构建供应端(饲料原料、饲料加工、运输)、生产端(种猪场外部物资供应、3km风险因素、各生产单元等)、生产后端(合同农场、多点自育肥场)、销售端及屠宰端的风险因素管理。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消毒,猪场要尽量于外界环境相隔绝,同时场内外的人、车、猪和物资等都要各行其道,将病毒进入猪场的概率降至最低,猪场内部生产线要划分独立操作的管理单元格,一旦发病可将损失降至最低。另外,定位栏必须采取单槽饲养,防止病毒的接力式传播,其它栏舍要采取小单元低密度水泥实体围栏,充分利用非洲猪瘟接触性传播的特性,将损失降至最低。
(3)保护易感动物
保护易感动物"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通过疫苗免疫,据武汉天种畜牧有限责任公司陈芳洲博士介绍,我国非洲猪瘟疫苗已经跨越了实验室阶段、中试阶段,已经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且结果已经得到正等待相关专家的评审,但是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已经明确表示,非洲猪瘟疫苗短期内不会上市,猪场不能一味依赖疫苗,还需要借助其它技术手段。
中医在我国已经发展了上千年,而中医这千百年的发展史也正是病毒病防控的史书,从人的非典型肺炎、流行性感冒,到猪的蓝耳病、乙型脑炎等都已经证明可通过中医进行有效防控。而非洲猪瘟同蓝耳病、乙型脑炎等类似同属于温病范畴。
温病指的是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以发热为主症,易化燥伤阴为特点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病邪包括风热病邪、暑热病邪、燥热病邪、湿热病邪以及温病病邪、湿毒病邪和疠气等。而非洲猪瘟就可广义认为其病原是侵入机体的邪气,引起符合《温疫论》中的"无问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所以认为其属于温病病邪中的疠气。
针对温病应采取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辩证等辩证论治手段,其中卫气营血辩证是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核心,按照卫气营血辩证,病邪侵害气体的顺序为:病入卫分、病入气分、病入营分和病入血分。
a、病入卫分,猪群卫气功能失常,病位在皮毛,是温病的初期阶段,病猪表现为扎堆、发热、打颤等症状。此时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若是给猪群饲喂扶正类药物,有利于正气将外邪排出体外。
b、病入气分,病邪由卫入气,侵犯脏腑,病情加重,病猪邪热雍肺、肺失宣降,猪只表现为精神沉郁,高烧,身体发红,咳喘,泄泻等症。此阶段是机体同外邪斗争的关键期,若机体抗病力强,则时间较长;若抗病力弱,则时间较短。若是能在此阶段给猪群饲喂扶正和清热类药物,可控制病情防止其进一步恶化。
c、病入营分,该阶段为温病的深重阶段,营行脉中,内同于心,营阴受损,病猪表现为皮肤赤红、斑疹隐现、神昏肢厥,灵位里热炽盛,脾失健运,胃失和降,病猪表现为厌食,便秘、呕吐等症。此时应采取滋阴生津、凉血降火和益气补虚等原则进行治疗。
d、病入血分,此时病猪津液亏损,气虚体弱,气不统血,血无所附;血虚妄行,溢出血管。临床表现为体温迅速下降、精神萎靡、食欲废绝,以及皮下及组织器官瘀血出血等,此阶段病猪理论上应该采取活血化瘀、滋阴生血、益气补虚和凉血止血的治疗手段,但实际上已经无治疗价值。
根据非洲猪瘟的发展规律,应采取补中益气、清热解毒和凉血止血类中药,在非洲猪瘟未发病之前以及发病的初期阶段进行治疗,未发病时使用以上中药可不足正气,防止病邪入侵,发病时使用以上中药可防止病邪继续深入,同时清除病邪,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补中益气类药物以黄芪为代表,具有健脾益肺,补气益气,升阳举陷的作用,通过滋生气血生化之源,稳固先天之本而扶正祛邪,可提高猪群的抵抗力,增强机体防病抗病的能力,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清热解毒类药物以金银花和黄芩为代表,金银花甘寒,方向疏散,善于清肺经热邪,而黄芩苦寒,善清肺火和上焦实热,二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辛凉解表之功。凉血止血类药物以板蓝根为代表,板蓝根苦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至功效,可用于治疗温疫时毒,温毒发斑等症,针对非洲猪瘟的气分症和营分症有良好效果。
非洲猪瘟复养工作
随着非洲猪瘟在我国的流行,部分猪场已经不幸中招,现阶段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以及高额利润的刺激下,多数规模化猪场的复养积极性很高,而复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前期的消毒工作,以及引种如何保持正常饲养状态。
(1)前期消毒工作
首先应对猪场各部位进行非洲猪瘟病毒检测,阴性区域封锁,阳性区域进行消毒处理,不同部位的消毒措施不尽相同。
华南农业大学张桂红教授指出复养猪场料线、饮水器和接头应全部拆卸,并放置在3%火碱中浸泡消毒24小时,水线组装好后还需要再蓄水池中加入氯制剂或高锰酸钾等对管道进行浸泡,病水循环冲洗24小时。办公室、食堂和宿舍等地区需要重新粉刷,并使用生石灰+烧碱混合成20%的生石灰乳进行消毒,然后再使用高锰酸钾和甲醛熏蒸48小时。猪场内外部道路全面消毒,然后进行采样检测,阳性区域重新洗消,阴性区域封锁,直至整个猪场全部阴性后封锁。
猪场内部需要对猪舍进行实体墙、赶猪密闭连廊、小单元、单槽饲养、猪舍周边的碎石道、纱窗、驱鸟器、灭蚊灯、挡鼠板的改造,猪场内部加装简易玉米或饲料烘干机。
据克莱顿·约翰逊博士介绍,猪场全部改造完成后,需要封锁最少3个月的时间,理想情况下为4个月,在封锁的这段时间内需要持续保持猪场内部的低植被、进行灭鼠、驱鸟赫尔控制昆虫工作,另外每月需要对猪场进行一次白化和烧碱处理。
(2)引种如何保持正常饲养状态
河南农业大学博士常洪涛介绍,复养引种前需要反思猪场的发病原因,进行全面的查漏补缺,在空栏后引种全场存栏量的5-10%作为哨兵猪,并持续跟踪2个月以上,若是没有临床症状且猪群连续动态监测为阴性即可进行大面积复养。而复养的关键在于如何保持正常饲养状态。
要求猪场在引种后的0天、7天和21天进行连续动态监测,同时给猪群饲喂补中益气和清热解毒类中药,提高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助力抗非复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