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猪生产过程中,猪只后躯瘫痪是一种常见但常被忽视的问题。该病症主要影响生长育肥猪,特别是在体重30~60 kg的阶段。由于大多数情况下不具有明显的传染性,常呈点发、散发形式,因此在日常养殖中容易被忽略。然而,后躯瘫痪对猪只的健康和生产力具有显著影响,轻则影响生长发育,重则可能导致猪只被淘汰甚至死亡。许多养殖户对发病猪只进行抗菌消炎治疗,但治愈率很低。引发该病症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疾病因素、营养代谢因素、中毒因素、管理不当以及使用违禁药物等。其中疾病因素有多种,寄生虫,如弓形虫、肾虫、蛔虫等。细菌病毒性传染病,如链球菌、猪瘟、猪丹毒、李氏杆菌等,这些疾病除了会造成生长猪后躯瘫痪以外,大多会伴有其他症状。通过分析病因,针对不同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1 临床症状
患病猪只通常表现出明显的精神不振,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常呈现出垂头丧气的状态。发病初期,猪只会出现轻微的后肢步态不稳,行走或跑动时,其动作明显变得迟缓,缺乏应有的活力和敏捷性,此时食欲基本正常。随着病程的延长,后肢逐渐无力,站立困难,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勉强起身。由于后肢功能受限,猪只在行走时可能出现摇摆不稳的情况,严重时甚至无法行走。发病后期猪只后躯瘫痪,采食、饮水困难,直至衰竭死亡。
2 发病原因
猪只后躯瘫痪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任何季节、任何品种、日龄的猪只均可发生,但在潮湿、拥挤的饲养环境中更为常见,尤其多见于生长育肥猪。其病因复杂,主要总结以下几点。
2.1 中毒性因素
饲料品质不良,如长期饲喂或一次性大量采食发霉变质的饲料。猪只采食发霉变质的饲料后,毒素在体内难以排除,其中黄绿青霉产生的黄绿青霉素可以引起猪只的后肢以及全身麻痹,而导致后躯瘫痪,并伴有呕吐、惊厥、呼吸障碍等神经中毒症状;饲料加工调制方法不当,如部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饲料,如棉籽饼、菜籽饼等未作去毒处理,也会造成猪只中毒,引起后躯瘫痪。
2.2 疾病因素
2.2.1 寄生虫病因素
引起猪只后躯瘫痪的寄生虫主要包括弓形虫、肾虫、旋毛虫和蛔虫等寄生虫的感染。猪弓形虫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寄生虫病,其症状与猪瘟、猪丹毒相似,但病猪皮肤上的红斑不凸出皮肤表面,且无棱角,腹股沟淋巴结肿胀明显。此外,病猪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或犬坐姿势。猪蛔虫病主要侵害3~6月龄的仔猪。当蛔虫幼虫移行到肺脏时,可引起猪蛔虫性肺炎,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体温升高、食欲废绝、卧地不起等症状。有时也引起黄疸、肠堵塞或肠破裂。成虫期成虫分泌的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也可引起猪只后躯瘫痪;猪只感染肾虫病会引起后肢无力,走路时出现后躯左右摇摆,喜卧,严重时后肢僵硬无力甚至麻痹瘫痪;猪只感染旋毛虫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包括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发热、肌痛、水肿以及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等。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猪后躯瘫痪。
2.2.2 细菌性疾病
猪后躯瘫痪可以由多种细菌性疾病引起,这些疾病通常会对猪只的运动能力和整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如由链球菌、李氏杆菌、巴氏杆菌、猪丹毒杆菌等引起的疾病。链球菌感染可导致猪只出现脓包、脓肿、跛行以及蹄脚不能着地等症状。若忽视或未能准确诊断,可能导致脊柱炎或脑膜炎等严重病症,表现为后躯麻痹、不能行动。李氏杆菌是一种兼性厌氧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土壤、水、饲料等。猪只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或者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而感染。感染后的猪只会出现高烧、食欲不振、呼吸困难、运动失调等。随着病情的发展,猪只可能会出现后躯瘫痪、肌肉震颤、无法站立等症状。猪巴氏杆菌病主要侵害猪的呼吸系统,引起呼吸困难、咳嗽、流鼻液等症状。在严重的情况下,由于细菌毒素侵害神经系统或者是由于严重的呼吸困难导致缺氧,从而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此外,猪巴氏杆菌病还可能引起关节炎和脑膜炎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也可能导致猪只后躯瘫痪。
2.2.3 病毒性疾病
猪伪狂犬病、猪瘟、猪传染性脊髓炎也可导致猪只后躯瘫痪。猪伪狂犬病在猪群中传播迅速,感染后可出现多种症状,其中后躯瘫痪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这主要是由于病毒侵害了猪只的脊髓和周围神经,导致猪只后肢无力、瘫痪,甚至无法站立。猪瘟病毒主要侵害猪的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导致猪只出现高热、皮肤发红、呼吸困难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病毒可能会侵害脊髓和周围神经,从而引起猪只后躯瘫痪。猪瘟引起的后躯瘫痪通常表现为后肢无力、无法站立或行走,严重时可能导致猪只无法自行翻身。猪传染性脊髓炎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其次是经呼吸道传染,主要侵害猪只的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共济失调、肌肉抽搐和肢体麻痹等一系列神经症状。其中,后躯瘫痪是传染性脊髓炎的一个典型症状。
2.3 营养因素
日粮中营养不平衡,缺乏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或钙磷比例失调,猪只可能无法获取足够的营养物质,特别是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B1)、矿物质等,从而导致后躯瘫痪的发生。例如,维生素A、维生素B1缺乏时,会出现皮肤干燥、瘙痒,常发生皮炎、皮疹等症状。严重缺乏时,可能导致共济失调,步样不稳,及后躯瘫痪。此外,母猪缺乏维生素A还可能导致胎儿被吸收、死胎、畸形等症状,并可能影响胚胎的发育。维生素K缺乏,以及钙、磷等矿物质的不足,都可能导致猪只出现后躯瘫痪的症状。这些营养物质的缺乏会影响猪只的神经、骨骼和肌肉等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引发瘫痪。
2.4 管理因素
如果猪舍内的饲养密度过高,猪只之间的空间不足,可能导致猪只之间的互相挤压、争斗,从而增加猪只受伤的风险,包括后躯瘫痪。猪只长期被限制在狭小的空间内,缺乏足够的运动,可能导致肌肉和骨骼发育不良,增加后躯瘫痪的风险。猪舍卫生管理不到位可能导致猪只感染疾病,如脊髓炎、关节炎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猪只后躯瘫痪。饲养员在饲养过程中的操作不当,如粗暴驱赶、不当的保定方式等,可能导致猪只受伤或受到惊吓,从而增加猪只后躯瘫痪的风险。
3 治疗
3.1 寄生虫类
寄生虫病引起的后躯瘫痪,针对弓形虫病,采用磺胺-5-甲氧嘧啶,肌肉注射60~80 mg/kg体重,首次剂量加倍,连用3~5 d;针对猪蛔虫病,采用伊维菌素,1次皮下或肌肉注射0.3 mg/kg体重;针对肾虫病,采用左咪唑治疗,1次肌肉注射5~7 mg/kg体重,或用多拉菌素,皮下注射0.3 mg/kg体重;针对肉孢子虫病,采用常山酮,4 mg/kg体重,混入料中喂食,连用5~7 d;针对旋毛虫病,采用噻苯咪唑,口服10 mg/kg体重,连用2~3 d。
3.2 细菌性疾病
由脑炎型链球菌导致的后躯瘫痪,采用磺胺间甲氧嘧啶钠肌肉注射,0.5 mL/kg体重,搭配地塞米松2 mL/kg体重,2次/d,连用2~3 d;由急性败血性猪丹毒导致的后躯瘫痪,采用青霉素肌肉注射,3万~5万IU/kg体重,2次/d,连用2~3 d;由巴氏杆菌导致的后躯瘫痪,采用10%磺胺噻唑钠注射液肌肉注射,70 mg/kg体重, 2次/d,连用2~3 d;由脑炎型李氏杆菌导致的后躯瘫痪,采用20%磺胺嘧啶钠液,5~10 mL/kg体重,配合硫酸链霉素10 mg/kg体重,肌肉注射, 2次/d,连用2~3 d。
4 预防措施
4.1 加强饲养管理
确保饲料营养均衡,含有充足的维生素A、维生素B1以及其他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保持猪舍内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定期清洁猪舍,保持猪舍卫生,减少细菌、病毒的滋生。做好猪舍的消毒工作,定期进行环境消毒,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定期进行疫苗接种,预防脊髓炎、关节炎等可能导致猪只后躯瘫痪的疾病。合理安排猪只的饲养密度,每头猪所占圈舍面积以0.5~0.8 m2为宜,避免过度拥挤导致猪只互相挤压和争斗。
4.2 防止饲料霉变
确保饲料储存环境的干燥、通风和清洁。高湿度和脏乱的环境容易导致饲料霉变。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防霉剂,可以有效抑制霉菌的生长和繁殖。定期检查饲料库存,及时发现并处理霉变的饲料。对于已经霉变的饲料,应及时清理并更换新鲜的饲料。合理饲喂猪只,避免一次性大量饲喂或长期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5 结语
由于猪只后躯瘫痪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因此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对发病猪只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原因,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同时,合理的饲养管理、营养均衡的饲料、良好的环境卫生以及定期的健康检查都是预防猪只后躯瘫痪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