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ASF)是指感染非洲猪瘟病毒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烈性、高传染性和高死亡率的动物传染病,以野猪、家猪为宿主,是生猪养殖业所面临的重大传染病疫情之一。由于当前没有特效疫苗,生猪一旦感染,死亡率极高,给生猪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我国已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1 非洲猪瘟的防控态势
1.1 全球非洲猪瘟流行的态势
非洲猪瘟自1921年被发现以来,逐步向外扩散,至20世纪50年代蔓延到西非地区。1957年非洲猪瘟在欧洲被检测发现,随后逐步扩散到全球各地。21世纪以来,非洲猪瘟以高传染性、高死亡率的特性给各国生猪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由此,各国对非洲猪瘟的疫情防控采取严格监管措施,建立相应监管机制,制定应急应对方案。
1.2 我国非洲猪瘟流行的态势
2018年,在我国辽宁省首次发现非洲猪瘟病毒,即使已经采取相应的隔离和消杀举措进行疫情防控,但仍随物流、人流传播开来。至2019年以来,非洲猪瘟疫情先后在我国多地暴发,各地区和养殖场焚烧掩埋瘟猪的事情不断出现,对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造成巨大损失,广东和江苏两地生猪养殖数量更是骤减,2019年生猪养殖数量减幅在85%以上,山东、黑龙江等省份减幅在50%以上。针对以上态势,我国积极采取各种举措应对非洲猪瘟疫情的传播,并以多举措进行疫情防控,但受到基层人员队伍完善程度、疫情防控机制完善情况等要素影响而面临多种困境。
2 非洲猪瘟流行的影响因素
国内多种毒株并存,防控非洲猪瘟呈现出常态化的趋势,对于疫情防控造成极大的阻碍。非洲猪瘟疫情的防控主要依靠卫生消杀体系、病毒检测体系和疫苗与药物构成的药物防范体系,但在还未有特效治疗药物和疫苗的局势下,人员监督和防范成为主要应对举措。然而,缺少了特效药物和疫苗的防控手段,仅仅依靠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是不足的,我国非洲猪瘟防控受到多因素的影响也愈加明显。
2.1 基层人员队伍层面
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多依靠基层疫病防控机构进行监管和应对,早期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下能快速歼灭和防控疫情,但随着我国非洲猪瘟呈现常态化的趋势,基层疫病防控面临的困境逐步凸显。首先,基层防控人员不足是影响要素之一,基层防疫工作任务量大、福利待遇不足使得内部人员流失严重,并且难以吸纳大量年轻人,致使当前基层防疫人员数量不足。其次,非洲猪瘟以高传染性和高致死率为特性,对中小养殖企业的生猪养殖产生巨大危害,针对以上特性也需要基层防疫人员和中小养殖企业从业人员具备更加专业的防疫知识,但受到行业、人员待遇、工作环境的制约,基层防疫工作人员学历水平更多以低学历为主,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稀缺。最后,人员认识不足,受制于基层和中小养殖企业自身条件,缺乏必要的培训体系和学习渠道,从业人员对非洲猪瘟的防控更多依赖原有的经验。当前基层对于非洲猪瘟的防控存在排查不严、重视度不足的问题,造成疫情的传播途径难以阻断,进而导致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困难。
2.2 疫情防控机制层面
自2018年以来,非洲猪瘟在我国各省份均有暴发,其不受区域环境限制,往往多县区、地市共同暴发,多种毒株并存,各因素相互交织造成了非洲猪瘟疫情感染区域的扩大。此时,非洲猪瘟防范工作涉及到交通、食药监、疾控、市场监管等多个职能部门,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配合是影响非洲猪瘟防控效率的重要因素。要防止疫情跨区域传播,需要对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区域的交通节点进行监控,展开动物检疫检查工作,但是各区域之间密布的小路、公路共同交织的交通网络造成交通节点遍布,仅依靠政府机构难以完成对节点的管控。此外,非洲猪瘟疫情暴发之后,对于病猪、僵猪、死猪的消杀需要多部门的联合监管,存在防范车辆未全面检查、非法运输猪肉制品、漏检等情况。然而,非洲猪瘟疫情暴发迅猛,初始时期各职能部门会面临人力、物力投入难以跟进的问题,将影响防控非洲猪瘟工作效率。
2.3 防疫基础设施层面
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不断提高,但众多中小型养殖场受到自身发展规模、管理制度、资金和技术能力的制约,在防范上仍处于劣势,是非洲猪瘟暴发的主要地区。首先,中小型生猪养殖场的整体设施配备不足,消毒池、消毒室、污染区、养殖区等各区域建设不完善,存在不同程度的建筑主体缺失。其次,养殖场的人流、物流防范体系不完善,对于场地、人员、车辆的消毒流程不完善,饲养人员分区不明晰,存在极大的交叉感染风险。在生猪养殖中场地的卫生消毒尤为重要,尤其是在缺少特效疫苗和治疗药物的情况下,非洲猪瘟的防范更要重视消毒卫生环节的作用。生猪养殖场较为恶劣的环境极易孳生蚊虫、细菌和病原微生物,为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条件。最后,中小养殖场因为技术原因在对非洲猪瘟病毒抗体的监测上存在困境,极多中小规模养殖场对于非洲猪瘟病毒的监测是处于缺失的状态,更有一部分养殖场因为自身操作步骤的不规范,造成了非洲猪瘟病毒抗体监测体系难以良好运转。
3 非洲猪瘟的预防措施
3.1 加强基层防疫人员队伍建设
基层防疫队伍建设是进行非洲猪瘟防控的关键。首先,需要吸纳更多高质量人才服务基层,例如各地区同省内高校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以采取定向培养、特色班、提供实习岗位的方式吸引高校毕业生,并在大学毕业后进一步留住人才。其次,提升人员福利待遇,根据人员的专业能力、需求制定不同的用人标准,福利待遇给予保障,以减少人员的流失。此外,需要提升现有基层动物疫情防控人员的能力,鼓励高层次防疫人才或防疫技术下乡的形式进行技术和技能指导,提升基层防疫人员防控能力。同时可以与高校或继续教育机构合作,开辟函授学历提升渠道和继续教育学习渠道,针对性提升基层动物疫情防控人员的专业能力,着重从人员见识、知识储备、防控能力上进行人员能力的提升。最后,要注重内部的教育培训,采用同县区内生猪养殖人员、物流运输人员、生猪副产品加工人员交流学习的形式,加强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人员对非洲猪瘟危害的认识,增强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其工作的积极性,进而构筑良好的工作环境,提升防控非洲猪瘟的效率。
3.2 提升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的综合响应能力
疫情应急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具备常态化的应急组织可以减少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难度,有利于各项应急资源的整合和运用。从省、市层面建立应对以非洲猪瘟为代表的高传染性、高死亡率的动物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负责日常动物疫情工作的防控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工作。强化针对非洲猪瘟的预警和反应速度,做好事前准备工作,建立必要的物资储备仓库,降低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尽可能控制事态的发展,减少非洲猪瘟发生时所造成的损失。
3.3 加强基层防疫设施建设
中小养殖企业在生猪养殖经营中主要受到资金和技术两方面的制约,在缺少必要监管的情况下会采取“能省则省”的思维应对非洲猪瘟的防疫工作。为此,需要以必要的监管和资金与技术支持来加强基层防疫设施建设,强化应对非洲猪瘟等动物疫情的防控能力。首先,需要政府相关政策扶持,加大金融机构对中小养殖企业的贷款额度和缩短放贷流程,为中小企业生猪养殖功能区建设和防疫设施配备提供资金支撑。其次,联合疾控中心和高校建立技术支持队伍,为中小生猪养殖场提供技术指导,从功能区完善、消毒流程、应急应对流程、物流人流防控方面建立起成熟的防控体系。最后,对于生猪养殖场开展非洲猪瘟的病毒抗体监测的引导,加强养殖场技术员培训,规范非洲猪瘟病毒抗体检测步骤与流程,防疫站和其他管理监督部门展开定期检查,做好对非洲猪瘟疫情的防控,做到早发现早阻断,严控疫病传播源头。
4 结论
总体来说,非洲猪瘟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当前未开发出安全、有效和商业化的非洲猪瘟疫苗,接下来防治重点就是消除传染源和污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根据非洲猪瘟的特点抓住防控非洲猪瘟的关键点,阻断内部交叉污染,利用该病传播特点,有效防控。总之,非洲猪瘟并不可怕且不感染人,可防、可控、可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