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传染性并可快速远距离传播的动物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其主要感染偶蹄兽,患病动物的口、舌、唇、蹄、乳房等部位发生水疱,破溃形成烂斑。根据当地疫情合理选择疫苗种类,对不同血清型口蹄疫的防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问题一:“为何口蹄疫苗需要加强免疫?”
疫苗分很多种,我们常用的有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弱毒疫苗是活苗,不但产生的免疫力强,而且很持久。
而灭活苗则不同,产生免疫力需要的时间长,而且免疫力也弱;而首次注射灭活苗产生的免疫力是很低的,不能够抵抗强毒的侵袭。这就是我们在注射过口蹄疫疫苗后,猪还会发病的缘故之一。或许养猪人也有这样的体会,口蹄疫发病最多的是保育猪、育肥猪,而种猪(种公猪、母猪)和小猪却较少。原因是种猪一般是跟胎免疫或者每3到4个月普免一次,每次注射都会使免疫力得到增强;哺乳仔猪,因为吃了母猪的奶水,已经从奶水里得到了母源抗体,也能抵抗病毒的侵袭;而保育猪与育肥猪却不同了,尽管已经初免过疫苗,但产生的免疫力不够。
由于口蹄疫是灭活疫苗,灭活苗仅免疫一次,是没有效果的。所以,给肥猪预防口蹄疫,在注射一次以后,间隔一段(4周左右)必须再打一次;第二次的注射是对第一次的增强。也是为了确保免疫密度,提高群体抗体水平:在一个群体中,如果有个别动物未免疫或免疫后没有达到一定的保护水平,当遇到病毒侵犯时,这一群体就成了病毒感染的突破口,感染后病毒的数量进一步扩增,感染力进一步增强(生物放大效应),打破感染与抗感染的平衡,导致本群体发病造成当地疫情发生流行。但是,我们还必须注意,两次注射产生的免疫力在口蹄疫的高发季节或者周边猪场有口蹄疫疫情的情况下也不一定够,因此最好进行第三次防疫,这样才更保险。
问题二:“是否免疫剂量越高越好”
很多猪场误以为口蹄疫疫苗效果不好,可以通过增加免疫剂量来解决,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口蹄疫疫苗是浓缩苗,其抗原含量足够,且做成了油乳剂缓释工艺,依靠其缓释的抗原持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较高抗体水平,单次注射剂量过大其副作用更大,且容易形成局部包囊而影响吸收,所以按照疫苗厂家推荐剂量注射即可,疫苗防疫重视口蹄疫免疫次数,无需加大免疫剂量。
问题三:“初次免疫与加强免疫差距有多大 ?”
从上图可以看出,初次抗原刺激产生的抗体水平不高,而且在25天后基本消失,再次抗原刺激产生的抗体远远高于初次抗原刺激产生的抗体。与初次应答比较,再次应答时抗体的产生过程有如下特征:
①潜伏期短,大约为初次应答潜伏期的一半;
②抗体浓度增加快,快速到达平台期,平台高(有时可比初次应答高10倍以上);
③抗体维持时间长;
④诱发再次应答所需抗原剂量小;
⑤再次应答主要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IgG,而初次应答中主要产生低亲和力的IgM。
再次应答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两次抗原刺激的间隔长短:间隔短则应答弱,因为初次应答后存留的抗体可与再次刺激的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而被迅速清除;间隔太长则反应也弱,因为记忆细胞只有一定的寿命。再次应答的效应可持续存在数个月。所以,根据抗体消长规律:45~60日龄时,仔猪母源抗体降至最低水平,可根据抗体水平检测确定初次免疫时间,在初次免疫后的3~4周的再次免疫是相当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