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对猪场生产成绩要求的不断提高,母猪和种猪面临的高强度生产压力使得猪场的肢蹄问题日益突出,肢蹄问题已成为现代集约化养猪场淘汰种猪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结肢蹄病发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外因主要有栏舍设计不合理、打斗、刮擦等造成的外伤或口蹄疫病毒水泡破裂,继发感染引起蹄部溃烂 或关节肿胀。内因包括高产母猪钙流失严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缺乏、品种差异等。但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的致病因素,都是可以通过精细化饲喂、提高管理水平来解决的。
秋初补充矿物质,保证冬天蹄匣质量
猪场肢蹄病有一个规律就是秋冬季节裂蹄比较多,很多人就认为这是由于气候变化原因造成的,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广州市畜宝动物营养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浩杰介绍说,根据国外的研究表明,冬季裂蹄增多根源是夏季母猪采食量不足,营养缺乏。夏季7-9月温度很高,母猪特别是产房母猪采食量上不来,这时候长出来 的蹄匣质量都很差,到了冬天的时候这个质量很差的蹄匣刚好长到蹄底了,也就表现出来肢蹄的问题。李浩杰建议如果猪场冬天大面积发生裂蹄,应该反思夏天的营养缺失问题。丹育贸易有限公司首席商务官杨磊也表示,适当的增加有机矿和维生素对缓解母猪肢蹄问题有比较好的作用。
这几年随着高产母猪的推广,肢蹄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这是一个趋势。李浩杰认为从营养角度考虑,大宗原料如玉米、大豆等产量越来越高的同时,矿物质 的含量会逐年下降。但高产母猪对微量元素的需求又是递增的,这就与原料营养的供给形成了鲜明矛盾。因此,额外添加微量元素就很有必要。另外,李浩杰提醒, 现在许多猪场喜欢给母猪喂牧草等青料,其中的草酸和植酸等也会拮抗一些微量元素的吸收,这也是导致肢蹄病的一个因素,要注意补充。
日常采食量精细化,别让后备猪长太快
据杨磊分析,繁殖性能好的母猪,母性也好,所以它的哺乳失重比其它猪厉害,哺乳过程会动用大量的体储尤其是钙进入乳汁。钙的不足是造成肢蹄问题的重 要原因之一。而且国内的饲养模式里,断奶后的母猪会小群饲养在一起给予适量的运动,混群引发适应性应激可能会发生一些打斗,流失大量钙的母猪也更容易受 伤,进而引发肢蹄问题。
因此,杨磊建议要从母猪选育开始干预肢蹄病问题。他认为国内现在后备母猪生长速度过快,丹麦饲养母猪从50-60公斤到配种,日增重控制在700-800克,生长速度慢下来以后,母猪的骨骼能够充分发育,骨骼强壮可以减少肢蹄问题。而且配种的体重可以延后到140-150公斤。尤其是瘦肉型母系长白,因为它的背膘很薄,在第一胎分娩后会动用大量的体储,最好适当延迟初配时间。
李浩杰认为采食量上不来也是很大问题。母猪的采食量特别是重胎、产房阶段如果能提上来,冬天的肢蹄问题会大大减少。采食量和母猪的体况密切相关。杨 磊也认为保持母猪体况,对预防肢蹄病很有帮助。保持母猪体况就是从饲喂量入手,没其他的办法。这里涉及饲养方式、喂料频率、饲料形态等方面,还包括水的供 应和环境温度等多方面因素。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给母猪带适量的仔猪。丹麦猪场有15-20%的奶妈母猪,让更多的母猪来带这一周内分娩 的小猪,这样给每个个体母猪的哺乳压力就会变小,损耗减少从而保持相对良好的体况。
栏舍设计和温湿度,管理细节不容放松
北京顺鑫农业茶棚原种猪场场长张茂认为,除了营养问题,跟圈舍地面和气候等也有关系。圈舍的地面,尤其新建猪场地面,例如新的水泥地面或铸铁产床比较粗糙,容易擦伤肢蹄,引发问题。
如果打架或者受到外伤,也会出现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水肿以及放线杆菌引起的放线菌肿、口蹄疫水泡等疾病引起的肢蹄病。
肢蹄病发生症状很明显的情况下治疗很困难的,主要是在预防,肢蹄病严重情况下只能淘汰。管理方面避免外伤,产床设备及时维修,容易损伤肢蹄的部分加以保护。也可以增加运动量,赶到活动场运动。
杨磊也认为从猪场设计环节就要考虑到这些问题。比如丹系猪肢蹄相对其他品系要细,丹麦猪场漏缝地板的漏缝宽度基本在1.8-2.0cm,但中国猪场的漏缝地板缝隙宽度普遍在2.5cm以上。如果准备养丹系猪,在栏舍设计时就应该注意到这些细节。
猪肢蹄病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猪舍的湿度问题,传统上尤其是南方地区习惯用水冲圈,栏舍都是湿漉漉的,容易引发肢蹄问题。实际上,采用干清粪等其他方式替代水冲,注意维持栏舍干燥,降低湿度是完全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