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皮肤发紫这一临床症状的疾病比较多。为大家整理出皮肤发紫的主要疾病,供养殖户详细观察病猪症状后合理用药。
01.猪瘟
又称“烂肠瘟”。病猪体温升高到40.5~41℃,持久不退,食欲减退或停食,精神沉郁。眼结膜发红,有脓性分泌物,先便秘,后腹泻。腹部、四肢,甚至全身常有红色或紫色的出血点,逐渐扩大连成片或出血斑,有的耳朵由红色变成紫色甚至蓝紫色,逐渐坏死,指压不褪色。病程7-10天,死亡率较高,用药物治疗无效。
防治方案:本病无特效药物防治,主要靠疫苗预防才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免疫程序,推荐猪瘟的免疫程序仅供参考:(1)种猪:种公猪一年2次;经产母猪:产后20天免疫一次;后备母猪:按仔猪免疫程序,至8月龄配种前加免一次;(2)仔猪在20日龄首免, 60日龄二免。适时进行抗体检测,凡抗体不合格的猪,需及时补免。
02.蓝耳病
育肥阶段的猪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病猪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眼睑水肿,被毛粗乱,体表皮肤发紫,部分猪表现出腹泻的症状,病猪在耳朵、腹部及尾部皮肤出现一过性的深紫色。
防治方案:建议蓝耳病防控方案:首先要做好综合防控措施,根据猪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防控方案。其次要关注母猪免疫,使用安全稳定的疫苗。最后要做好其他疾病疫苗的基础免疫,做好生物安全,控制混合感染。此外,改善营养与环境,适时使用抗生素药物保健,也是防控手段中不可忽视的几点措施。目前,疫苗控制蓝耳病仍是最简单经济的手段,需掌握正确的免疫程序:后备母猪建议使用活疫苗在配种前免疫2次;母猪建议使用活疫苗在产后2~3周免疫;仔猪在不稳定时,可用活疫苗在2~3周龄、7~8周龄免疫,稳定时在5~7周龄、13~14周龄免疫,且不能和猪瘟疫苗同时使用。
03.猪副伤寒病
病猪体温升高到41℃,精神沉郁,食欲废绝,腹泻为黄绿色恶臭稀便,一般在发病的2-3天,在鼻镜、耳朵、颈部、腹部和四肢内侧皮肤上出现紫色斑,皮肤可见紫红色斑。慢性型的病猪皮肤干燥无弹性,在腹内侧、四肢内侧发生红疹点或疹块,类似湿疹样。
防治方案:建议饲料中添加恩诺沙星预混剂或多西环素或阿莫西林拌料,发病后及时隔离治疗。
04.猪链球菌病
育肥猪突然死亡,死前没有任何征兆。死后颈部、耳朵、腹下及四肢下端皮肤呈紫红色,有出血点,结膜发绀,口、鼻流出艳红色泡沫样液体。个别猪出现跛行,病程稍长,多在3-5天内死亡。发病率一般为30%左右,死亡率可达到80%。
防治方案:免疫接种猪链球菌多价油苗,猪链球菌血清型众多,建议使用三价苗先给产前40天的母猪接种,仔猪通过初乳可获得30天保护力,仔猪4周龄时再接种。
本病可通过药敏实验选择敏感药物,一般对强效磺胺类、头孢类、青霉素类等。对于关节肿大的猪:强效阿莫西林+地塞米松+氟尼辛葡甲胺,混合肌肉注射;有神经症状的猪:用磺胺间甲氧嘧啶和甲氧苄啶,首次要加倍。由于猪链球菌病极易产生耐药性,因此治疗时用药剂量要足,疗程要够,可考虑轮换用药和联合用药的方法。
05.传染性胸膜肺炎
本病呈散发,常与猪流感并发或继发。病猪体温40℃以上,咳嗽,皮肤发红,后期呼吸困难,鼻、耳、后躯皮肤发紫、发红。剖检鼻孔,器官常见有血样泡沫状分泌物,脾脏肿大,两侧肺,呈紫红色,间质充满血样液体,表面有纤维素覆盖,病程较长的,浆膜呈红色,胸壁粘连,胸腔积液。
防治方案:氟苯尼考是目前控制本病的有效药物,个体不食发病猪,可以采取肌注,采食尚可的可以采取拌料的方式给药,拌料的除了氟苯尼考还有替米考星、恩诺沙星;肌注的还可以选择头孢噻呋和多西环素;对于常发此病的猪场,建议在做好管理的同时可以在仔猪阶段做好此病疫苗的接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