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是一种古老的人畜共患病,可以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十几种动物,包括猪、家禽、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等。在上世纪80-90年代,猪丹毒、猪瘟与猪肺疫曾经是影响我国养猪业的三大传染病。随着规模化养猪的发展,猪丹毒的发病率及严重程度大大下降。但是近年来,在养猪密集地区,如2013-2014年在江西、江苏、浙江、福建等地方发生区域性的猪丹毒疫情。2017年7-9月份在山东潍坊、济宁部分养猪密集区域,笔者就亲身处理的几例猪丹毒案例发表自己的经验教训,希望有助于临床兽医工作者及时防控该病。
猪丹毒病原
猪丹毒丝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短杆菌,繁殖速度快,尤其在液体培养基中容易长成长丝状,故称为丹毒丝菌。本菌是兼性厌氧菌,对不利的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耐干燥。在动物组织中的细菌可以存活几个月,能够在冻肉、腐败尸体、干燥的血液、鱼粉中存活几个月。丹毒丝菌属细分为两个种,红斑丹毒丝菌和扁桃体丹毒丝菌。根据细胞壁上的热稳定抗原,猪丹毒丝菌至少分为28个血清型,其中自然病例中主要为1a、1b或2型的猪红斑丹毒丝菌。
猪丹毒流行病学
据估计,大约30%-50%的外观健康猪的扁桃体和淋巴组织潜伏携带猪红斑丹毒丝菌。急性感染的猪粪便、尿液、唾液及鼻腔分泌物中有大量红斑丹毒丝菌,能长时间向外扩散。研究发现,3月龄以下仔猪很少发病,可能跟母源抗体保护有关,6胎龄以上老母猪极少发病,可能跟长期的慢性感染产生抵抗力有关。笔者接触的猪丹毒案例中,发病猪最早出现在保育后期70日龄左右,但死亡率不高,可能跟保育舍经常加药保健有关,死亡更多出现在育肥猪4-5月龄和定位栏的怀孕母猪,发病急,死亡率较高。
猪丹毒临床症状
猪丹毒的临床症状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病例常表现为高烧不退、发烧41-42℃、废食、卧地不起、强迫站立表现僵硬、又很快卧倒,多发生在怀孕舍和100斤以上育肥猪,这类病例没有明显的表观症状,往往猪场意识不到什么问题,造成猪的急性死亡,有的会出现弥散性的大范围皮肤出血(图1),处理不及时,死亡率很高。急性病例中病程稍长的会表现皮肤病变,表现为特征性的菱形或方形皮肤病变(图2)。病变轻微的在颈部或背部出现一个至数个规则或不规则的方形病变,呈现粉红色(图3),严重者整体皮肤凹凸不平的突起,颜色呈深深的暗红色,此类病猪多以死亡转归(图4)。病愈的病猪,皮肤干燥脱落,犹如铠甲样附着在身上。急性病例过后,很多猪场会出现育肥猪关节炎增多的现象,而且淘汰母猪的比例增加,这可能是急性猪丹毒过后的慢性表现。
图1 急性死亡,全身出血红斑
图2 全身典型的菱形凸起疹块
图3 轻微的菱形疹块
图4 急性病例、严重出血疹块
图5 治愈恢复“铠甲猪”
图6 硕腾“可牧喜”、15%阿莫西林混悬液
猪丹毒防治小结
猪丹毒是一种相对简单的疾病,但由于多年没有流行,很多养猪一线兽医放松了警惕,延误治疗时机。笔者认为防治猪丹毒最关键的是及时找出发病猪给予抗生素注射治疗;同时整群的预防性给药,防治新病例的出现,有必要的猪场使用疫苗免疫预防;再者改善饲养管理等措施。
1、个体治疗
对猪丹毒敏感的抗生素是青霉素、头孢噻呋、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有研究称四环素、土霉素、林可霉素对猪场控制猪丹毒有效果。近年的实验室研究表明:2014年胡晓静等在实验室分离细菌作药敏实验认为阿莫西林、氟苯尼考、恩诺沙星较敏感,青霉素钠、磺胺氯达嗪、多西环素有一定程度耐药性。笔者在临床上使用“可牧喜”(图6)注射每10公斤1 ml,两天一次,加退烧针剂氟尼辛浦甲胺,一般2-3个疗程治愈。一定注意早发现、早治疗,对发病猪栏整群驱赶,发现精神倦怠、减食猪、卧倒不起的猪只立即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