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掀起畜禽养殖“绿色革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养殖业发展扶持政策和相关文件会议精神,采取有力措施,有序推进各项工作。据统计,上半年我市再关闭退出生猪养殖场(户)290家,削减存栏生猪5.37万头。自2015年以来,在生猪养殖污染防治中,全市共关闭退出生猪养殖场(户)3715家,同时,扶持一批生猪养殖场实施标准化改造。
生猪规模养殖场转型升级
养殖污染整治,不是为了“整倒”,而是为了“整好”;不是为了“赶尽杀绝”畜禽养殖产业,而是为了养殖产业的“转型升级”。
布局合理的办公管理区、养殖区(包括妊娠舍、分娩舍、隔离舍等)、饲料区、无害化处理区(集污池、异位微生物发酵床)等不同功能区,5400平方米的大栏猪舍里,每间猪舍都安装了监控、视频探头……这是今年3月,我市各县(市、区)畜牧兽医分管领导、畜牧站长和生猪养殖场业主代表100余人在位于安溪县龙涓乡的安溪佑康农牧有限公司现代化养猪场见到的场景。整个养猪场实现以地定养,自动喂饲、自动清粪、自动通风、自动监控的智能养猪目标,从饲料喂养、清洗排污,到粪便循环利用,全部采用自动化作业。总共2800头猪,仅需配置24名管理人员,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也间接减少了疫病发生。通过参观学习,生猪养殖场业主代表们纷纷表示,将引入自动化智能化养猪技术,共促全市生猪规模养殖场转型升级。
为进一步推广现代化养猪场先进做法和经验,我市还于5月份举办了生猪养殖场标准化改造提升培训班,邀请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专家,就生猪规模养殖场规划、建设及如何规避市场风险进行授课,有效促进生猪规模养殖场转型升级。目前,全市保留的222家生猪规模养殖场已全部完成标准化改造任务。
推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没有什么东西天生是污染物,有句话说得好,废弃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等废弃物经过科学处理后形成有机肥、沼液、沼渣而合理还田利用的是粪肥,未经过处理而直排溪流、造成水体污染的为粪污。一边是畜禽养殖粪水排放污染环境,一边是耕地有机质不断流失、农村缺乏清洁能源,“多”与“少”之间的反差,凸显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巨大空间。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变废为宝,找到开启资源循环利用的“钥匙”尤为关键。
去年以来,市农业局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积极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促进生态养殖、农牧有机结合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在推进生态循环种养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过程中,我市积极推广“漏缝地面—免冲洗—减排养殖”“猪—沼—果(林、茶、草)”“天然有机酸降污除臭技术”“干式无臭零排放养殖模式”等一批技术成熟、投资少、处理效果好、运行费用低的畜禽粪污综合处理模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和服务,推动畜禽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扶持畜禽规模化养殖、沼气生产、农家肥积造一体化发展模式。加大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力度,通过“种养加”结合达到粪污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建设生态养殖场和美丽畜牧场。
今年,我市还以大中型畜禽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全面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力争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85%以上。
严防畜禽养殖污染回潮
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为巩固已有治理成果,严防畜禽养殖污染回潮,今年5月,市农业局联合市环保局、市河长办制定了《泉州市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要求各地对已经关闭的生猪养殖场(户)要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坚决实施“两断三拆三清”,即断水断电,拆除设备、猪栏和猪舍(经业主申请、乡镇政府确认同意,确实已经转产改变为其他合适用途的框架、钢架或砖混结构且没有建筑安全隐患的猪舍可给予保留),完成“三清”:清猪只、清饲料、清沼气(填埋沼气池),做到应拆尽拆,确保不留死角、不留后患。对限时完成改造并通过验收的生猪养殖场(户),纳入环保日常监管范围和“河长制”巡查内容,加大巡查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常态化监管机制,开展网格化动态巡查,强化日常监管和综合执法,形成高压态势,及时发现和查处畜禽养殖污染违法违规行为,严防生猪养殖污染问题反弹回潮,坚决遏制生猪违法养殖和污染环境行为。
下半年,我市将进一步持续深入开展生猪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做好迎接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工作。同时,严格源头管控,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严格实行养殖总量控制,支持畜禽养殖场改进养殖工艺,完善技术装备,推进全市生猪规模养殖场转型升级。此外,对保留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建档立卡,做到“一场一档”管理,及时更新动态数据,实现精准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