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猪舍环境控制的核心是控制通风和温度指标,无论哪个季节、哪种通风方式都以控制这两个指标为主要任务。
一、通风指标:
通风的两个要素是通风方式和通风量。行业中主流的通风方式有以下几种:
1.正压通风模式(常与空气过滤配套使用,由于成本因素使用量较少);
2.负压通风模式:
①隧道通风模式(常见风路走向依次为:湿帘--滑帘板/进风窗--猪舍内部大空间--负压排风风机);
②垂直通风模式一(常见风路走向依次为:侧墙进风口/檐口进风口--吊顶上空气阁楼--吊顶进风小窗--猪舍内部大空间--负压排风风机,配套猪舍一般带吊顶);
③垂直通风模式二(常见风路走向依次为:连接舍外的风管端部进风--风管朝向舍内的出风口出风--猪舍内部大空间--负压风机排风,配套猪舍一般不带吊顶);
④垂直通风模式三(常见风路走向依次为:连接舍外的正压鼓风风机--连接正压风机的风管端部进风--风管朝向舍内的出风口出风-猪舍内部大空间--负压风机排风,猪舍一般不带吊顶,风管内为正压鼓风状态,风管外猪舍内为负压抽风状态);
3.组合通风模式:
①隧道通风+各类垂直通风的组合模式,夏季、春秋季较热时间段采用隧道通风,冬季、春秋季较冷时间段采用垂直通风模式;
4.精准通风模式:
①常见风路走向依次为:
夏季:除尘网--空气过滤(初效/亚高效或组合)--风箱(一般为硬质风箱)--一级出风口/二级出风口(出风口范围受限,与垂直通风风管出风口的弥散式出风有本质区别)--猪只躺卧及活动区域--三级出风口(一般布置在吊顶板上)--吊顶上空气阁楼--负压排风风机--空气除臭装置,降温主要依靠精准送分+喷淋组合;
冬季:除尘网--空气过滤(初效/亚高效或组合)--正压鼓风风机--热交换模块(现在市面上多种多样,本质为进入猪舍的新风利用排出猪舍的废风进行预热)--风箱(一般为硬质风箱)--一级出风口(出风口范围受限更多,与垂直通风风管出风口的弥散式出风有本质区别)--猪只活动区域--三级出风口(一般布置在吊顶板上)--吊顶上空气阁楼--负压排风风机--除臭装置,降温主要依靠精准送分+喷淋组合;
以上是几种主流的现代化猪舍通风方式。(下面的表1和表2是笔者对众多行业大咖分享的数据加以对照及平衡后的推荐值)。
二、通风量计算与实际效果
冬季通风量计算,公式极为简单,即冬季通风总有效风量=单元存栏头数*头均猪只冬季换气量。以华中区域、700头/单元存栏的育肥舍为例,冬季通风总有效风量=700头*17立方米/时*头=11900立方米/时。也就是说不管你采用何种通风方式,只要本单元得到11900立方米/时的有效总风量即可。
根据有效总风量、出风口风速、风管内风速、风路沿程阻力等经验指标计算出风管/风箱的截面积、开孔数量、开孔直径、孔距,再根据风机性能曲线(对应静压下的风量)选择合适的正压鼓风风机、负压排风风机,根据线性控制逻辑进行环控器设置,然后我们开始期待良好的冬季通风效果。
但结果好像不太好。装猪后生产场长就告诉你,猪舍氨气味太大了,人根本进不去,猪都在咳嗽,全是泪斑,设计的啥玩意?
你就开始纳闷了?我考虑得那么周全,按照经验指标来配置,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难道是行业的经验指标有问题?还是风机选型不对,错误的估计了风管沿程阻力?出风口布置出了问题?出风口风速设计出了问题?或者干脆怀疑生产在推卸责任,明明我的指标都达标了。等我进去给你测风速、测风量,如果都达标看你有什么说的?如果不达标肯定是安装的问题,跟我没关系。或者你们测试的方法不对,应该测这里的风速,根据这算出来的才是总风量等等,不一而足,出了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推卸自己的责任也许是中国人的通病。
设备行业有句话:“三分设计,七分安装”。我想这句话除了说明安装的细节极为关键外,还有一层意思,所有的设计必须匹配猪舍的建筑结构特点(比如热交换风管在漏粪板下不同位置对使用寿命及一段时间后的通风量都影响极大)。同一套环控,生搬硬套在不同的猪舍(哪怕极为类似,仅仅地板布置不同的猪舍)后效果就完全不同。那不以行业的经验指标来判断通风,到底如何判断猪舍通风的优劣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