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养工作主要分为了三步:首先选择满足复养条件的猪场;之后,对原有设施设备进行勘察讨论;最后一步,按照有关规定和非洲猪瘟流行的特点对原有设备设施进行改造。
1 符合复养条件的猪场选择
1.1 首先应选择未曾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的猪场
虽然对发生过猪瘟的猪场进行了全面消毒,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已经排除了环境中可能存在病毒的可能性,但是曾经发生过疫情的猪场再次感染的可能性远高于未发生的猪场。从而在选择过程中,首先需要排除曾发生确诊病例的猪场。
1.2 选择外部车流量少,远离主干道的猪场
外部环境对流行病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周边环境中的车流、人流、动物饲养环境都对非洲猪瘟的防控造成一定的影响。非洲猪瘟病毒(ASF)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生猪及其产品跨区域调运(占全部疫情约19%)、餐厨剩余物喂猪(占全部疫情约34%)、人员与车辆带毒传播(占全部疫情约46%)。
首先在同等条件下,远离交通要道,远离人口聚集地的场所更适宜流行病的防控。按照《规模猪场(种猪场)非洲猪瘟防控生物安全手册(试行)》要求,距离公共主干道500m,距离居民区800m,这会大大减少车辆或人员流动造成病毒传播的危险。
1.3 调查周边猪场分布情况
软蜱吸食感染猪的血液后,ASF病毒可以在软蜱体内存活15年。所以若周边有其他大型饲养场,会增加软蜱等吸血寄生虫在野外存活的可能性,所以选址时应尽量避开养殖场地。
按照上述原则,筛选出一个未发生非洲猪瘟、且已经空舍1年以上、距离公共主干道1,200m、距离居民区800m、周围10km内无猪场,无其他动物养殖场、无屠宰场、无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场、粪污消纳点、农贸市场、垃圾处理场、车辆洗消场所及动物诊疗的猪场一个。
2 现有场区设计中的不足
功能区划分界限不清。按照猪场的生物安全金字塔分布标准,公猪舍、分娩舍、配怀舍、保育舍、育肥舍和出猪台的生物安全等级依次降低。目前依猪舍分布来看,并没有完全按照洁净度进行分布。
生产区与办公区存在交叉,无法做到办公人员与生产人员无交叉。办公区人员与外界接触的频率较高,增加了流行病感染的几率。
食堂设置在生活区内。ASFV在猪的血液中,4℃保存时可存活18个月;在腐败的血液中或冷鲜肉中可存活15周;猪体污染物中1个月;在室温下,粪便中11d;冰冻肉尸内可以存活15年,所以生产区人员不可以接触所有生的猪肉,生产区人员只能通过传递窗接触经过高温消毒非猪肉食品。原食堂设置在职工宿舍旁,即使经过第一级隔离或是中转消毒,仍无法完全避免生产区工作人员接触到未经加工的食材,导致病毒的传播。
缺少中转中心。目前现有复养指导政策都推荐建立一级隔离或是中转中心,这样既可以满足3km隔离距离,又可以满足场内物资的补给过程。
引种隔离舍距离较小,与生产区距离小于500m。如果新引入的猪体内含有病毒但无症状可能造成大环境的污染。除非洲猪瘟外,伪狂犬(潜伏期3~5d)、口蹄疫(潜伏期最长21d)、蓝耳病(潜伏期最长37d)、猪瘟(潜伏期最长24d)等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仍需要重视,所以引种最少需要隔离45d。
污道和净道设计不合理,不便于粪便清运和饲料的转运。当前设计为西侧为净道,东侧为污道,但是粪便清运过程中的需要穿过净道到达晒粪场。
3 改造建设方案
在2km外设置洗消中心,对外来车辆进行清洗消毒。在1km处设置中转中心,外来人员进入场区需在中转中心进行第一次消毒,中转车辆需要将所运输物品在中转中心由场内车辆运输入场内。中转中心包括烘干车间1个、人员消毒室一间、物品消毒室2间(1间用于浸泡消毒,一间用于熏蒸消毒)。
采用料塔方式供料。外来料车需要经过60℃烘干1h后,将料塔置于场区C处,与内部转运设备进行封闭链接。
对厂区内原有消毒设备进行改造。设置入生活区消毒设施。
对厂区内猪舍进行功能性划分。按照要求,猪只和人员单向流动,从生物安全级别高的地方到生物安全级别低的地方,严禁逆向流动。猪舍安排次序为公猪舍、分娩舍、配怀舍、保育舍、育肥舍。
采用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装置。对场内病死猪进行火化处置,既减少了场内外的物品转运,又保证了对病死畜的无害化处理过程。
食堂食材专门消毒室。ASFV病毒的存活时间非常长,有研究表明在意大利腊肠,培根,熏肉中,病毒存活时间分别为18d、60d和83d。意式腊肠、培根和熏肉制作过程中,对生肉都有高温加热的过程,但是病毒在经过最多高达83d的时间里仍具备感染性,对外采购食材的消毒必然是消毒工作中的难点之一。首先严格避免外采猪肉制品,减少病毒感染可能性,尽量选用其他动物肉制品保障职工餐饮。其次根据有关文献研究,采取洗消、中转消毒和烘干,三次消毒方式对所有食材进行消毒可有效消灭非肉制品中的病毒。
综上所述,在生猪复养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才能最大程度保障生物安全,确保复养工作顺利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