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断奶后猪群生产效率(Ⅰ)——健康控制
与繁殖猪群首先要关注效率不同,断奶后猪群的关注点需要集中在增重成本,尤其是单位期间内的单位增重成本。管理重点是可规范度量的直接消耗成本。断奶后猪群的成本和效率要求从猪群流程设计、设施配置以及日常的良好操作规范做起,设置好相关的指标考核。这一系列方法构成了断奶后生长猪群的前沿技术。
我国养猪业发展已有三十多年,整体的养猪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然而我们也注意到,原来处在相同地区、有着相似经营条件的不同养猪企业的进步程度却是千差万别。为什么有的养猪企业发展十分迅速,而有的却发展很慢甚至濒临倒闭?为什么有的企业疾病频发,而有的企业却连续多年都没有发生过蓝耳病?这些问题让我们不得不思考:那些养猪成功的企业是否使用了一些不同的关键技术?观之当今快速发展的养猪业,通过对行业最关键的成功要素调查分析后发现,这些更为成功的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运用了更多的先进生产方法和技术(比如新式猪舍、精准营养等等),在管理科学上,把行业中最成功的企业不约而同地采用的这些关键技术称作“行业的技术前沿”。
在前几期的文章中谈到过现代母猪群生产的重点前沿技术,如提高配种分娩率的核心方法、精密的猪群管理软件、后备猪培育和核算方法等等,然而单单关注母猪群的效率管理方法还远远不够,断奶后猪群的管理是养殖生产效益的核心来源,需关注的重要指标与繁殖猪群差异很大。生长猪群效益的提高则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生产方式、管理指标、健康控制和成本管理。本文将以生产方式和管理指标为主线,针对新式保育育肥猪场的管理方法作一一梳理,特别讨论与传统生长猪群管理的过程中不同之处。
新式保育肥育猪的生产首先要求保证批次群的全进全出。生产过程的温湿环境、通风换气、供料供水、粪尿收集等需要自动化调控,与原来传统、半传统的大群生产在生产管理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了解。
1 新式保育育肥猪场断奶后猪群的生产方式
1.1 猪群的生产管理
在新式养猪体系中,保育肥育期仔猪的生产管理是从哺乳期开始的,而且多数生产操作都已规范化。
在母猪场仔猪断奶时,集中淘汰没有饲养价值的不合格仔猪是标准操作规程的一部分。尽管大部分新式母猪场使用仔猪断奶体重作为淘汰标准,但是对于严重疝气、畸形、外伤等没有在哺乳期淘汰的个别仔猪,或是出现疫情时表现有严重呼吸道症状或发烧的仔猪,为了避免在后续生长群饲养成本过高或传播病原体,通常也在断奶时予以淘汰。严格断奶仔猪淘汰标准,是保证保育肥育猪群进行高效生产的基础。
针对当前现代养猪的主要流行病原体,断奶时仔猪的免疫状态和携带病原体的情况,是后续保育育肥期和哺乳期健康的保证,特别是那些母源抗体消失快、感染威胁出现早或者难以净化的几种病毒性疾病。大型猪场,当前主要针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不稳定的母猪群导致的断奶仔猪带毒、流行期仔猪携带伪狂犬病毒、免疫力不充分的母猪导致的断奶仔猪早期圆环病毒感染,是实际大生产时引发保育肥育期猪群集中发病的主要病原。我国经常担心的仔猪早期感染猪瘟野毒,主要仍是依靠母猪免疫。实验证明切实免疫好的母猪群,猪瘟母源抗体大多数情况下可持续至仔猪7周龄,甚至更多。
新式规模养猪场,在仔猪断奶当时,给仔猪肌注(而不是通过仔猪教槽料/饮水添加)一针可靠的长效抗生素通常是必要的。断奶后仔猪环境中的致病菌类与哺乳舍往往差异较大;母源抗体消失后,仔猪对很多环境中的致病菌变得更加易感。断奶时严格免疫优质圆环病毒病疫苗,是目前保证生产中期猪群健康的核心方法。
断奶时或断奶仔猪进入保育育肥舍时,另一项最重要的生产安排之一是对仔猪分类安置。多数现代养猪生产者,一个单元的保育/育肥舍,通常接收一组断奶单元的断奶仔猪。在仔猪刚断奶母源抗体尚高时,将其分类安置:按照体重相近、公母分开的原则,安排在不同栏里。将体重相近的仔猪放到一栏,体重较大且健康的仔猪放到一起,把较弱的仔猪集中饲养,利于饲喂管理,防止易感弱仔发病时对健康仔猪的影响;公母分开饲养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了未来两者能分开使用不同的饲料,降低生产成本,并可增加对早期阉公猪的看护。
现代新式猪场中往往将体重大、健康状况良好的猪只放在(夏季)纵向通风猪舍的进风口,而把个体小的猪只放在风机口一端。风机口一端,通常留有病猪小栏。
1.2 猪舍设施管理
断奶后的猪群的新式饲养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保育舍(即保育舍和育肥舍独立分开)的方式,另一类是保育育肥一体舍。除了保育期仔猪对温湿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之外,分开保育舍可以减少保育育肥舍的建筑总面积约12%,但同时也增加了保育末期仔猪的转群应激。在中国的条件下,保育期仔猪免疫疫苗种类较多,保育舍小栏似乎更利于生产操作。对于合同饲养的饲养户猪场,保育育肥一体舍则肯定是更好的选择:最根本的是可以确保猪场自断奶开始的猪群全进全出。
空间管理。在现代的新式猪场,以最多1200头大猪存栏量的一栋猪舍为例,保育育肥一体舍,采用中间走道,一般设置40~42个栏位,每个栏位约为30头断奶猪。保育舍与育肥舍分开的生产模式下,通常每头猪的空间标准为保育舍0.35~0.45m2/头,育肥舍0.7~0.8m2/头。
由于新母猪种质的不断改良,母猪窝均断奶仔猪头数甚至可达13头,对育肥猪舍的容量提出新要求。无论是否分开保育舍,每头大猪的饲养面积甚至可以降至0.65m2,这样的饲养密度下,可以考虑每批断奶仔猪在全部出栏前4周左右的时间里分成2~3批出栏,即不致引起后期大猪过度拥挤。无论饲养面积多少,猪群的通风换气需求,都应取换气容积、风速、饲养头数推算风量的最大者,设置通风量。
温度与通风控制。现代的新式猪舍中,保育舍仔猪随断奶后日龄的增加,对温湿度、换气量、有害气体等的要求不断变化,通常都会应用传感器和自动温控设备来实现反应式自动调节。在全自动控制的新式保育舍里,从断奶直至保育结束期间,通过自动控制器调节升温(热风炉)、降温(风机、湿帘)、通风量(风口、风机)等装置,可随仔猪周龄,在保证换气量的同时,每周自动下调舍内温度为1.0~1.5℃,降至22℃左右,不需要人工操作。自动控温是目前新式猪舍的一大特点。
因为3~10周龄仔猪期间的保育舍以保温为主,即使在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保育猪场通常不需要安装湿帘、蒸发降温器来降温;而在保育育肥一体舍中,因后期有育肥猪的存在,多数地区是需要安装湿帘等降温装置的。保育育肥一体舍的保温工艺,根据地区的不同,通常集中在仔猪断奶后的前3周,仔猪倍数装猪,以胶垫、保温灯等局部保温方式为主,不必考虑整栋猪舍提升保温设置。
不远的将来猪舍内气候调节控制器或可同时兼顾舍内湿度、有害气体、尘量和光照。刚出现的新一代通风控制器,与仅仅根据猪舍内的温度自动调节通风的老式控制器不同,已经能够监控猪舍内的有害气体(如湿度、CO、CO2、H2S等)来补充通风量。这类控制器连续控制调节,而是通过设置有害气体的阈值进行控制,一旦猪舍内有害气体含量超出了阈值上限,系统便会自动增减通风量,以改善猪舍内的空气质量。
在冬季,为了保证猪舍内的温度,需要的风量相对较少,基本都是以顶进风的方式为主,以便进来的风能更加均匀的分布。
饲喂管理。断奶后猪群的饲喂要点,是在保证饲料新鲜(分顿给料)的同时,充分保证自由采食,不造成人为限饲。断奶后猪群的饲槽不应有较长空料时间,并保证充足的饮水。
另外,料槽中自带饮水器的新式干湿料槽比纯粹的干料和液态料在操作上更加方便,而且大群饲养时增重和料比也较满意。使用悬挂式饮水器,可自由摆动并可根据猪群生长阶段调节高度,在新式猪场的大群生产中也更为便捷。
在设计断奶后的猪群的自动喂料系统时,如果猪舍采用中间过道,通常要有两条纵向的料线;采用一侧过道的布局时,则只需一条料线,饲槽可做隔栏。方形饲料槽一般应顺纵向通风的风向布置,也要方便在喂料后检查料槽。新式猪舍的方形饲槽下面最好有实体垫,减少饲料漏到漏缝地板下的浪费。
粪尿收集和储运。在从多个角度对比了收集猪粪的方式后发现,全漏缝地板仍是断奶后猪群粪尿收集和储运效率最高的方式,更加节水,而且对舍内空气质量的改善也最有利。另外,全漏缝地板收集猪粪对于粪肥和肥力的保留更完全,更有利于的资源化利用。近几年为了提高收集猪粪的方便性,采用部分漏缝地板的刮粪板式的方法也是一个趋势。
2 断奶后猪群的管理指标
生产记录。断奶后的猪群,特别是保育育肥一体舍,单位增重成本是最重要的关注项目。与母猪群更多需要关注生产效率不同的是,断奶后猪群的成本项目,尤其是直接材料的消耗(生产中使用的饲料、兽药疫苗、水电油煤等)需要详细记录。直接材料的耗用,应按照批次头数、单元、负责人、时间对应,记录下逐日每一个生产单元猪只的转进出、死亡、淘汰头数,管理严格的断奶批次死淘和转群的猪只,必须按照日期记录猪只估重,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计算存栏和出栏猪的直接材料耗用量。
管理考核。在考察育肥猪群的生产效率时,猪群的批次合格大猪的出栏率、头均增重、头均饲养日、批次平均日增重、批次kg增重饲料成本、批次饲料转化率是主要的考核项目。每批次入栏仔猪群经过保育、育肥阶段,出栏的合格大猪所占的比例,反映了批次整体的成活率以及成品率两方面的情况。
为了更加精准地衡量不同料号、周龄的增重效果,制定更加精准的营养饲养方案,大型养猪企业在入栏、出栏期间还需度量阶段增重效果和料比。具体做法是在换料型前后,抽样(通常是40~60头代表猪只)称重,结合耗料情况,核算期间的增重、平均日增重和增加的饲料成本。考核猪群增重率需要随机区组(不同体重)抽检,抽检频率一般为4周左右,比例为本批次猪群的5%~10%。计算方法可参考以上指标公式。
合同饲养时,对每个饲养批次的成本、效率评估更加严格。可以核算批次出栏的每头及每kg合格大猪的兽医药成本、代养费成本。公司内部饲养时,还核算人员成本、水电油煤成本、苗种成本、固定资产摊销。
通过确定断奶后猪群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指标后,需要统一核算方法,现代化全进全出的新式猪场在后续的生产流程中才能更加规范、精确地管理。
提高断奶后猪群生产效率(Ⅱ)——健康控制
断奶后猪群作为养猪效益的核心来源,在现代规模化的新式猪场中的健康管理策略,同传统的没有环境控制的猪场(开放式猪场、半开放式猪场和一条龙猪场)有很大差别。所谓现代规模化猪场,一般有一个或多个2000头以上母猪群的猪场, 每个母猪场生产的仔猪断奶后通常饲养在多个育肥场中。本文主要针对这种新式猪场中断奶后猪群的健康管理进行讨论,以期为该环节的生产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断奶后猪群作为养猪效益的核心来源,在现代新式的规模猪场中,如何建设断奶后猪群健康管理的组织体系以及关键猪病的鉴别等都是断奶后猪群健康管理的关键环节。断奶后猪群作为养猪效益的核心来源,在现代规模化的新式猪场中的健康管理策略,同传统的没有环境控制的猪场(开放式猪场、半开放式猪场和一条龙猪场)有很大差别。所谓现代规模化猪场,一般有一个或多个2000头以上母猪群的猪场, 每个母猪场生产的仔猪断奶后通常饲养在多个育肥场中。本文主要针对这种新式猪场中断奶后猪群的健康管理进行讨论,以期为该环节的生产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建设断奶后猪群健康管理的组织体系
与传统猪场猪群健康管理中一般采用的生产指标承包制度不同,新式的规模化猪场断奶后猪群的健康管理, 较为理想的方式是在健康管理的不同工作中,按照疾病诊断、控制的不同工作层次进行分工,构建相应的组织体系,保证断奶后猪群的健康生产。这在国外已经应用得很成熟,而现在国内的大型养殖企业还很少关注到。这些大规模猪场的生产猪群如何组织健康管理体系呢?核心的体系是根据猪群健康管理中临床症状的识别发现、流行病资料调查、生产数据分析、病猪剖检、实验室检测、控制方案制订等等猪病科学诊断及防控的步骤,明确谁负责什么工作。
确定管理层级和不同层级责任人的职责。由于新式规模猪场断奶后猪群的饲养,有的相对集中,有的分散到众多的合同饲养场中。断奶后猪群的健康管理需根据育肥流程及分布情况制订猪群健康信息报告、反馈、执行、评估的责任人及层级。大型公司通常根据区域设置区域负责人。
培训现场员工识别典型鉴别症状。在猪场一线的生产人员每天频繁地接触猪群,在其中选出适合健康管理第一线的责任人最合适不过。这些岗位的责任人每天需要对猪群进行看、闻、听、触等观察,看猪只临床表现有无异常。需要注意的是,观察猪群时,并不是大致的一过性的浏览,而是需要迅速地逐头查看。经过适当培训,临床责任人应能够对猪只的临床异常表现及其发生比例等与正常症状相区别,进行症状大体识别和记录。如对猪只的全身性疾病造成的死亡、神经症状、发烧,与不同系统疾病的咳嗽、腹泻、流产等应能区分鉴别,并做好详细记录(日期、群组ID、发病猪的临床表现症状、发病头数、存栏数等)。所以要求该现场责任人要敏感、有细致的观察力,会识别记录有鉴别意义的临床详细信息,然后向上一级的兽医负责人汇报。
关于上述临床异常表现记录的分类要点,是要分成能够眼观、耳听区分的类型(见《今日养猪业》2015年2期的专栏文章),如分为A喘气,B下痢,C震颤/摇晃,D关节肿,E眼睑肿,F发烧,G疝气,H皮炎,J毛松乱,K外伤,X不明原因/症状等等,而不是过于专业性的术语,与其分为“中枢神经症状”,不如分为“震颤/摇晃”。另外,如果发现猪群采食量、饮水量等出现异常,也需做好记录,因为这会是猪群某些疾病发生的前兆。
明确区域兽医的职责。当区域兽医接收到来自生产一线的报告后,首先应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症状的大致特征、猪场的发病史决定是否去现场。如需去现场处理,兽医首要的职责,就是验证报告中反映的临床症状是否有疾病鉴别意义并确定其准确性;另外,如果出现有典型症状的病猪,为了确定猪的大致病变情况,区域兽医还需负责病猪的剖检工作,将病变部位拍照留存,并附在规范的详细剖检报告中。
如现场情况需要采集样品(组织病料、血清、分泌物、粪便,甚至是饲料、水和空气样品)进行实验室送检分析,区域兽医需视疾病严重情况和紧急程度决定采集送检样品的内容,并选取送检机构。能知道如何采集病料、采集哪些病料、保存运送方式和检测内容,是非常专业的兽医技能,不要求一般员工甚至经理人员掌握这类知识,免致误诊。
除此以外,区域兽医还有以下职责:1)分析生产记录,整理该猪场的流行病学数据,并密切跟进疾病的发展状况。如果需要在实验结果出来之前准备预案,往往要做几种可能性的推断。2)调查母猪群的免疫史并通过实验室检测了解免疫效果。如果母猪群没有免疫到位,仔猪断奶后母源抗体水平下降太快,保育和肥育早期很容易感染疾病。3)调查母猪群使用的抗生素药物、舍内空气质量、饲料及饮水,猪场周边的情况,这些均须由集团公司协助操作。4)有责任采取除更改免疫方案等以外的非系统性紧急措施,如停用某类饲料,改善饮水状况和猪舍内的空气质量。
中心诊断实验室。在先进养猪国家,即便是执业兽医和大型养猪公司的负责兽医往往也不会建立自己的诊断实验室,主要原因是样本量不足造成实验室投资回报不合理;更多的形式是利用部分由政府资助的区域型中心诊断实验室,病案的最终诊断是由其病理专家/诊断师根据临床兽医的报告来作出的。我国在短期内可能不会很快过渡到这种形式,大型公司建立起自己的检查分析实验室,最终的诊断是应由更加了解病案情况的临床兽医来作出诊断。由于实验室技术发展迅速,临床兽医应不断更新对诊断技术的学习。
集团公司兽医组织会诊。在上一小节中提到,断奶后猪群的健康问题往往与母猪场的病源流行情况紧密相关,区域兽医对断奶后猪群做出流行病学相关调查之后,还需集团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协助进行系统分析。另外,在实验室诊断结果确定之后,集团公司层面需要制定系统性的应对措施(对症治疗、科学控制,甚至是净化疾病的方案),也需与区域临床兽医协同。
2 关键猪病的鉴别
断奶后猪群关键疾病(参考【美】B.E.斯特劳等《猪病学》第十版前两章中对于关键猪病症状的描述)的鉴别时,识别核心临床鉴别症状是关键。临床鉴别症状即不同猪病所具有的特定的典型症状。其中需要关注:1)确定发病猪只所处的感染时期。明确发病猪只处于保育早、中、晚哪个阶段,还是30kg以上的中大猪阶段(两者对于疾病的易感性不同)。2)临床症状是否具有鉴别意义,是全身性症状还是分系统的临床症状。3)断奶后猪群亚临床症状、剖检大体病变与不同易感疾病的判断。
在临床症状的鉴别过程中,迅速识别典型症状对于猪病的鉴别非常重要。在保育肥育期,全身性的症状一般如死亡、发烧、中枢神经症状(震颤/摇晃),除了要识别直接致病细菌造成的直接病理变化外,还要考虑鉴别是否是病毒性感染,如高致病性蓝耳病引起的继发感染。伪狂犬和圆环病毒病的继发感染导致的全身性疾病,以及保育末期和中猪阶段的口蹄疫、猪瘟,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典型的全身性疾病。
表现出分系统症状的猪只往往只有呼吸、消化或繁殖系统等的临床异常,其余部位或器官均无异常表现。分系统的症状也需要进行敏感日龄、临床症状和大体病变的鉴别,如咳嗽可分为干咳(由胸膜炎等引起的,无痰、声音清脆)、湿咳(支原体、流感引致有痰、声音浑浊)等不同的疾病病理表现;急性腹式呼吸是病毒性肺炎/胸膜炎的病理表现;继发感染的细菌病,通常会对猪的各个生理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仔猪生长早期较常见的猪副嗜血杆菌病和链球菌病。另外,易造成断奶后猪群分系统疾病的有轮状病毒、PED和TGE(造成的猪只腹泻),肺炎支原体、关节炎支原体(造成育肥期猪的腿疼)、新型的钩端螺旋体(导致腹泻)以及进风口设置不合理,猪舍内有冷风流造成的应激等。
在确定猪群的典型症状后,需确定发病猪只所处的感染时期(感染期、康复期或是已转为地方性流行),以便做出科学的控制措施,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损失。
但影响断奶后猪群生产效率的就是常常被忽略的猪群的亚临床症状疾病,如肺炎支原体发病早期或长期亚治疗量使用抗生素下的情形。转为地方性流行的回肠炎等导致饲料转化率降低、猪只生长缓慢也往往是较为典型的亚临床疾病。亚临床疾病中需格外关注的是喘气病康复后的猪只,由于肺内大量积累的粒细胞液体集聚,患病猪的肺部不能完全恢复,饲料转化率差,但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3 健康控制策略
断奶后猪群健康控制措施最核心的技术是全进全出。避免将日龄相差较大、不同母猪群来源的断奶猪合群饲养。在猪群转入和转出前,一定要做好栏舍的彻底清洗与消毒,并给予足够的干燥时间(足够的干燥时间意义重大,因为干燥本身就是一个消毒的过程)。
其次,猪群母源抗体的保护和哺乳期仔猪的免疫接种是健康控制的关键环节。有多种断奶后发病的病原体,免疫好母猪群和哺乳期的仔猪,可以有效延缓仔猪感染的时间,降低猪只早期死亡和系统性疾病发生的概率,这也是一项根本性的控制措施。
断奶后猪群的健康控制措施还包括:1)生物安全措施。对猪群威胁比较大的疾病,如蓝耳病、伪狂犬和猪瘟等,立足净化才是成本最低的控制措施。2)适时对症治疗。策略性使用抗生素,只有在治疗敏感细菌性疾病时才有效。有些细菌性疾病如肺炎支原体、胞内罗松菌等的潜伏期长,在药物应用时需有一定用药时机策略。3)科学免疫。在制定免疫程序时,要考虑母源抗体干扰、其他免疫抑制性病原等因素,以科学推断疾病的最佳免疫时期,有效避免生产中不必要的成本损失。
4 考核指标
具有临床意义的生产记录和考核指标是断奶后的猪群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常要求逐日记录猪只的死亡、淘汰头数,发病猪只的临床症状,以及饲料消耗量、饮水量等。
记录猪只的死亡和淘汰数量是为了准确计算出猪群的日死亡率及日淘汰率,这样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该批次猪死亡率及淘汰率的变化趋势,也可以根据这些指标计算出同一批次不同日龄死亡猪只的头数所占的比例。
对于断奶后猪群的临床症状,为了便于记录,我们可以采用字母来代替:A喘气,B下痢,C震颤/摇晃,D关节肿,E眼睑肿,F发烧,G疝气,H皮炎,J毛松乱,K外伤,X不明原因/症状,P打抗生素,Q饲料加药,R饮水加药,S接种疫苗,T消毒,W换饲料,Y停料,Z停水,等等,以便于填写。记录临床症状需要经过筛选,只记录有鉴别意义的典型症状。
生产中饲料消耗量和饮水量的记录需采取设备改进措施对其进行详细记录。例如考察某批次猪群不同阶段的增重(可以《今日养猪业》第11期文章中提到的“批次平均日增重”为标准),通常在更换饲料的前后称重做对比,每批猪抽检3~4次(可在断奶后,保育中期、末期,中猪结束各抽检一次),抽取比例为猪群的5%~10%,然后计算猪的增重的情况,并与其他批次中相同日龄的猪做对比,来判断猪群的健康程度和饲料效果。因为生产中会遇到猪群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实际上猪群的生长周期却比一般情况下长很多。猪群饮水量则可通过在每栋猪舍安装独立的水表来记录,猪群饮水量往往在发病前的一段时间便开始降低,及时准确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及早发现疾病。这些都是猪群健康管理的有效措施。
以上描述的记录数据和事件逐天的记录,再按批次进行汇总,结合时间序列分析,最终的数据就会很清晰,对疾病的诊断和生产管理有重要意义。
断奶后猪群的健康管理,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的措施,需要科学的总结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的发病历史,并以猪群发病的比例和数据为基础,由专业的兽医进行大体病变的识别和鉴定,经过实验室诊断分析,最终根据猪群各项考核指标来验证猪群管理策略的有效性。
提高断奶后猪群的生产效率(Ⅲ)——成本管理
断奶后猪群在生产育肥期的成本控制远不止控制饲料和药物成本那么的简单,而应该仔细分析本公司特有的风险因素来系统地解决,是科学的方法论问题。
在《今日养猪业》2015年11期和12期的专栏文章中分别提到了“提高断奶后猪群生产效率”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指标、健康管理两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关乎养殖成本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现代新式猪舍中断奶后猪群的成本管理做一些讨论。
提高出售商品大猪的赢利(收入-成本-费用)无外乎增加收入,降低成本和费用。我们在关注收入时通常比较笼统,简单地归结为售猪头数及其成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盈利除了头数多、成本低之外,隐含在背后的是指:1)在某段时间期间内;2)出售活大猪的总kg重量多;3)单位kg重量的成本更低。最终的盈利实际上等于这段时间内,每销售单位体重猪肉的收入减去单位体重猪肉的成本。这期间,我们不仅要关注决定收入成本率,销售的价格和另一项往往被我们忽略了的单位时间的增重成本(反映增重的时间效率)。因此,增加大猪组盈利,需要我们理清收入与成本的各项相关因素,做好猪生产的成本管理。
1 收入
大猪销售盈利模式的收入部分,在既定的育肥能力(断奶后猪群的保育肥育舍面积)条件下,我们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单位时间内的售猪收入=单位时间内销售合格大猪的头数×单头均重(kg)×单价(元/kg)
从公式不难看出,单位时间内销售合格大猪的头数需要批次断奶仔猪饲养至合格大猪出栏期间的成活率、成品率来保证,单头均重需要关注期间内猪只的生长速度和体重差异,以及合格大猪单价和不合格猪的比例,这三者构成了盈利模型中的关键收入部分。
成活率高是猪群生产效率高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合理的成本范围内,出栏的上市猪头数越多,损失头数越少,有足够数量的上市猪,收入自然也会越高。这就需要对造成保育育肥期猪只死亡的猪病做好管理,防患于未然,而不要等到猪群中出现发病、死亡的猪只时才意识到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需要购买仔猪育肥和育肥能力不足的养殖公司,如果对成活率有较为稳定的预期,就可以通过增加期初单位面积的装猪头数,实现出栏的目标头数。
出栏销售时猪的体重及单位时间内的增重同样重要,在这里要特别强调增重速度(期间平均日增重)的重要性,即在更短的时间内出栏头数多、体重够。这也是现在育肥群管理中容易被忽视的方面。增重速度越快,单位增重投入的成本越低,对应收入就更高。
育肥猪群的批次平均销售价格,除了受市场合格大猪的猪价影响之外,猪群自身的因素如猪只体重均匀度、瘦肉率等对平均猪价影响巨大。如果相同日龄的猪,体重相差太大,合格全价大猪比例低,销售单价的平均水平就会低。
关于根据瘦肉率定价,在我国已有一些大型屠宰场实行了宰后胴体逐头定级定价,优质优价,这对大型养猪公司的品种改良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但是目前还有不少的屠宰场,收猪定级仍然通过眼观定价,造成有些养猪企业为了维持猪的体型,往往采用育肥后期限饲。这样的做法导致猪后期生长缓慢,饲养期延长,为此付出的代价更高,不利于降低成本。
先进养猪国家的屠宰加工企业,对于瘦肉率定价有一个所谓全价值猪的价格表:猪宰后胴的眼肌厚、背膘越薄、重量在适当的范围内,支付养猪场的价格就越高;体重越均匀集中,价格也越高,只有在要求的背膘和体重范围才会有最好的价格。
在中国影响猪只销售单价的还有地域因素:即便在同一地区,不同屠宰场的收购标准和价格也并不相同,这就要求猪场的销售销售人员做足识别工作,找到价格相对较高的屠宰场。在不同地区,最佳的销售体重也不尽相同,比如西南地区,体重偏大的猪单价较高,而在华北平原有些地区,屠宰场往往压价收购体重超过130kg的猪。
除了品种、疾病等会影响猪只均匀度及卖价之外,还与母猪群的选配、公猪均匀度都对批次出栏体重的均匀度有直接的影响。
2 影响成本的因素
作为盈利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成本组成在上述公式中已可窥知一二,如何在单位饲养面积内以最少的代价,最大限度的提供上市猪重量,就是成本管理的关键所在。其中,除了控制造成死亡的疾病,提高成活率之外,猪舍舍内环境控制、慢性疾病控制和用药都是影响猪群增重和均匀度的关键因素。
舍内环境控制。在猪舍的环境控制中,无论哪个季节,都需保证猪舍有所需的足够新风通风量,但现实情况是不少的猪场都把母猪场建设得很好,而忽略了育肥场的饲养环境,不能满足育肥猪快速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
夏季的降温和冬天的通风换气是猪舍环境的管理要点。在冬季,生长肥育期猪群保温不足,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增加猪的维持需要,进而提高饲料消耗,影响生长。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往往倾向于过分强调猪舍的保温,对新风通风换气的关注不够,造成冬季猪舍中有害气体过多、水分过大,猪只体感温度并不高,而且易于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其实猪群冬天通风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减少有害气体,并带走过量的水分。
夏季降温不足,最直接的影响是减少采食量,如果不能根据实际采食量及时调整饲料配方,当然就会直接造成营养摄入量不足;同时,猪的热应激也会造成养分的代谢水平,进一步造成猪的生长不良,增加饲养成本。
另外,有害气体和经常处于亚临床感染威胁的猪群,猪只就会消耗大量的营养成分来生产免疫蛋白以图抵御病原体的威胁和维持需要,不能有效地把养分用于生长。这个理论有大量的新文献材料支持,但是缺少见于国内研究文献。这也揭示了为什么亚临床猪病时,猪长得慢了。
猪舍中光照太强易造成的中大猪咬尾,也有实验证明,光照不足会导致猪的采食量不足或是不适,都会影响猪的生长和采食。
慢性局部流行疾病的影响。场内地方性流行的慢性疾病是指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传播不迅速但又长期缓慢流行的疾病形态的总称,如果治疗不及时,同样会造成经济等方面的长期危害。在养猪生产中,影响猪平均日增重、个体均匀度和饲料转化率,由于临床表现不够“剧烈”,而常常被忽略的慢性生产长育肥期疾病主要有三类。
1)猪支原体肺炎。在我国的猪场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便是猪的喘气病。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猪只以后的潜伏期很长,通常为8~13周,临床上很难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中大猪阶段才在临床上表现出持续干咳和气喘。感染后的中大猪通常表现为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变差,死亡率由增加。
猪支原体肺炎感染的靶组织主要是支气管上皮细胞,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针对的肺泡巨噬细胞一样,常见两者的混合感染,从而严重影响感染猪的正常呼吸,抵抗力减弱。在我国,传统的开放式育肥猪场不免疫喘气病疫苗时,经常见到不同程度的死亡增加,眼看不到的则是更为严重的生产迟滞和成本增加。
目前控制喘气病有最好的办法仍然是实行育肥群的全进全出并保证足够的空栏时间,改善猪舍通风换气设施。根据此病感染后潜伏期长的特点,有计划地、提前免疫优质的喘气病疫苗是产出较佳的投资。
免疫时机通常在断奶时,一般不要迟于断奶后一周。如果免疫不足,提前发现有症状的猪只非常重要,刚发现有个别猪只感染时,应全批次饲料添加治疗量的抗生素5~7天集中治疗。
2)回肠炎。造成回肠炎的胞内罗宋菌感染的早期,同样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除非急性发病,一般也不会造成生长育肥期猪群的大量死亡。感染后,早期出现的出血性肠炎时间通常较短;小肠内膜很快增生变厚,小肠壁绒毛很少或不能吸收回肠段的营养,主要影响消化系统小肠中段的营养吸收。感染回肠炎的中期,虽然猪只采食量未见明显降低,但是料比很差,造成部分猪只掉队。
回肠炎的治疗需要结合育肥场的条件,管理状况好一些的猪场,不用每批都免疫,通常的建议是在诊断出的易感期初期,集中使用一次优质的抗生素。在保育期,感染时间通常比喘气病要晚一些。新式猪场的保育中后期,通常在保育转到大猪的日龄阶段可以集中使用一次抗生素来净化、控制回肠炎,一旦发现有回肠炎症状的猪只,特别是保育中后期,感染率就相当高了,必须进行治疗。
3)圆环病毒病。二型圆环病毒的感染非常普遍,对中大猪生长的影响也非常明显,主要影响中大猪的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并可直接造成部分猪只死亡。大家的重视度仍然不够。目前,控制圆环病毒病主要还是靠疫苗免疫,圆环病毒疫苗的免疫频率和免疫时机,要视猪场中散毒量的情况,如果发病散毒的猪少,毒量小,使用疫苗免疫完全可以达到应有的效果。我们在生产实践中发现,用优质圆环病毒病疫苗免疫的猪场在中大猪的生长速度和料比都有很不错的效果。
除了上述三种主要影响猪只生长速度的慢性疾病以外,蓝耳病和伪狂犬的继发感染造成中大猪的生长缓慢在中国也非常普遍,尤其是最近几年伪狂犬造成的呼吸道病变。伪狂犬在中大猪阶段很少会造成猪只大量死亡,最主要的危害是大猪呼吸道病明显增加,饲料中添加药物很难治愈。比较好的方案是在中猪阶段加强免疫一次伪狂犬疫苗,最好是保育期末、中猪阶段采用活疫苗+灭活苗结合的方式免疫。
需要提醒的是,由于是病毒性疾病,抗生素治疗没有效果。另外,腹泻型的疾病也会影响生长速度,导致个别猪死亡的,更主要是会严重影响料比。
需要注意的是霍乱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PEDV和TGE、包括近年来新型猪痢疾的感染,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都会严重影响饲料转化率和生长速度缓慢。
减少抗生素使用:一些猪场为了所谓的“猪群保健”,不断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亚治疗量甚至添加治疗量的抗生素的做法是不明智的。虽然在饲料中添加微量的抗生素可以起到促生长的作用,但长期在饲料中添加亚治疗量的抗生素不仅对病毒性感染没有实际意义、增加养殖过程中的成本,还会严重干扰到生长育肥期猪只体内自身的健康菌群,甚至造成营养性的腹泻。另外,事实证明,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保育和育肥期每头猪使用的疫苗和兽药完全可以维持在每头猪30元以内。
精准营养与饲养是指养猪人要知道在自己的猪场条件下(包括本地季节、温湿环境、通风、饮水等条件)、自己所饲养的猪群的营养需要、能量需要、有效氨基酸需要以及采食量,同时,根据这些需求调整饲料配方,以给猪群提供精准的营养。这是生长育肥期饲料成本控制最核心的技术,需要专业人员来制定方案。
粉碎粒度:在我国的饲料加工过程中的度量和调整都重视不够。实验证明,在目前饲料原料价格高居不下的形势下,保育肥育期猪饲料的平均粉碎粒度在500微米左右是合适的。粉碎太细增加电耗太多,粉碎过粗则不利于提高饲料转换化率。
料槽调节是我国的养猪生产者节约饲料成本的另一重要机遇。近年来的多项科学试验证明,高质量的可调式饲槽,可以显著降低饲料浪费,提高饲料转化率。
停料是保育肥育期饲喂管理常见的另一方面问题:一些试图通过减少投料饲喂次数来减少饲料浪费的猪场,常常见到下次投料前饲槽全空的现象,不再是真正的自由采食,实际造成育肥期饲喂不足。超过24小时的停料即可造成大猪轻度的胃溃疡和生长迟滞。
饮水的质量也须加以关注。水中金属离子过高,就会减少或抑制营养的吸收。另外,有些地区的水源中含有造成腹泻的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常造成腹泻,影响猪只的生长,增加养殖成本。因此,猪舍中的饮水卫生也是直接关乎养猪成本的重要因素。
种质改良是关乎养殖成本的最根本因素。种质至少在两个方面影响猪的成本。一是生长速度,二是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平均日增重的遗传力中等,35%的生长速度、30%的瘦肉量和25%左右的饲料转化率均是由遗传决定的,饲料、疾病、管理等环境因素影响了其余部分。所以要从根本上来解决成本问题,纯种水平的选育进展至少有30%左右可以影响保育育肥期的增重和卖价,通过多系杂交配套更可扩大此类影响。
因此可见,生产育肥期的成本控制远不止控制饲料和药物成本那么的简单,而应该仔细分析本公司特有的风险因素来系统地解决,是科学的方法论问题。(作者:闫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