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咬尾症也称异食癖,是多种营养物质缺乏或者由于其他代谢障碍所导致的一种非常复杂的味觉异常综合征,其中一些不适宜的生长环境以及不科学的管理要素也是诱发猪咬尾症的重要因素。猪咬尾症在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猪都均能发生,猪群一旦发生咬尾以后,即便激发因素消失,往往也难以消除这种恶癖,导致猪伤、残、死、淘汰,往往给养猪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病因分析
1.1饲养管理不当。猪群的饲养密度对猪咬尾症的形成有很大的诱导因素,猪的饲养密度过大,喂料、供水以及运动的空间不足时,在饲喂过程中因抢食而进行争斗发生咬尾现象,在活动过程中因猪尾巴在其他猪眼前摇摆,使其他猪产生好奇而导致咬尾现象的发生。
1.2猪舍内的环境因素。猪舍内湿度过大、温度过高、通风不良以及圈舍内粪尿处理不及时而导致圈舍内氨气量过大,从而使猪的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这样就间接的容易引发猪群打架、争斗现象,从而导致猪咬尾症的发生。
1.3饲料单一、加工不当。猪咬尾症的发生与日常饲喂的日粮中营养失调、饲料成分搭配不当有着密切关系。日粮营养不全面,如果蛋白质含量偏少,氨基酸不平衡,尤其是赖氨酸缺乏、粗纤维含量过低、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等都会直接影响猪群咬尾症的发生。
1.4寄生虫感染。在条件差的猪场没有有效的对仔猪进行驱虫,使体外寄生虫引起皮肤瘙痒等现象,使猪在圈舍墙面上反复的蹭,导致皮肤擦伤、出血,有了血腥味后引发其他猪的追咬,终究发生咬尾现象发生。
1.5个体因素。一般20~50kg的育肥猪生性活泼好动,往往会发生咬尾现象。
2、防控措施
2.1满足营养需求。咬尾症发生的原因之一是所饲喂日粮营养失调,搭配不当,故应根据猪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供给全价配合饲料。发现有咬尾现象时,应在饲料中添加一些矿物质和维生素。同时保证充足的饮水。
2.2组群合理。从外地购进苗猪时,应把来源、体重、体质、毛色、性情等方面差异大的猪进行分圈饲养,在运输过程中有碰破皮等外伤的猪,应该及时分开饲养,以防其他猪因嗅到血腥味而引起相互咬尾。
2.3饲养密度适宜。猪的饲料密度一般应根据圈舍大小而定,原则是以不拥挤,不影响生长和能正常采食饮水为宜。
2.4育肥猪应早去势。育肥仔猪提早去势不仅能提高育肥性能和胴体品质,而且还有利于避免因公母在相互爬跨而引发争斗发生咬尾现象。
2.5创建良好环境。猪对卫生环境很敏感,尤其是规模化和集约化养猪场,必须要有良好的通风设备以及温度调控,及时处理圈舍内的粪尿、保持圈舍内干燥、清洁,防止大量氨气生成,刺激猪群情绪变化,导致咬尾现象发生,猪舍要达到夏季能防暑降温,冬季能防寒保暖的标准。
2.6定期驱虫。在猪的一生中,应定期驱除体内寄生虫2~3次;即分别在猪40~50日龄、80~90日龄、110~120日龄时各驱虫1次。
2.7单独饲养有恶癖的猪。猪咬尾症的发生常因个别好斗的猪引起。因此,如在圈中发现有咬尾恶癖的猪时,应及时从猪群中挑出单独饲养。
3、治疗
对轻微咬尾现象的猪群,可采用白酒或汽油稀释后对猪群进行1-2次喷雾,能起到有效的控制;对被咬伤的猪应及时用高锰酸钾液清洗伤口,并涂上碘酊以防止伤口感染,咬伤严重的可用抗菌素治疗。
4、结语
在养猪生产中,咬尾症发生的诱因是时时存在的,猪咬尾已成为养猪生产中常见的疾病,严重的危害养猪业的发展。只有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才能有效的减少或杜绝猪咬尾症的发生,从而促进养猪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