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有研究表明,猪群转运对于蓝耳疾病的传播有重要作用,但是进一步了解不同类型(本文以日龄分组)的猪群转运对蓝耳病毒的传播和进化,能够帮助我们在蓝耳病毒爆发期间制定出针对性更强、更加行之有效的疾病防控方案(以达到有序、有效、快速控制疾病的目的)。本次以不同类型(日龄)的猪群转移为对象,采用病毒的区域传播模式(划分区域)的模式,通过采集在此过程中对病毒序列数据,追踪蓝耳病毒的区域传播模式,并分析病原实现区域内传播的潜在驱动因素。
为更好的诠释该毒株在地理传播与进化,以蓝耳1-7-4株PRRSV-type 2 (sub-lineage L1A)为例,我们引入了一种演化模型。蓝耳1-7-4株是一种进化非常快速的毒株。该毒株出现于2014年,此后几年其检出率均在60%左右。
在该模型中,我们收集了美国生猪主产区在2014-2017年的猪场蓝耳ORF5的PRRSV序列,并将其与动物转运、空间和环境数据相结合,纳入分析模型。我们将动物转运按照动物转运时的日龄进行分组:断奶猪转运(3-4周)、架子猪转运(8-25周)以及种猪转运(≥21周)。这项研究被分为13个地理区域,每个区域独立统计所有猪场的转运数据,最终完成汇总。(断奶猪转运为母猪场转运至保育场;架子猪转运为保育场转运至育肥舍;种猪转运为保育场转运至繁育场/舍)
我们观察到蓝耳病毒L1A毒株在这些地理区域内传播与三个主要因素呈正相关:架子猪转运、区域周边环境以及饲养密度。与断奶猪转运和种猪转运相比,架子猪在不同区域内的转运活动与病毒较高的传播速率表现出强相关性。这很可能是保育环节出现感染,导致猪群病毒载量积累,这可能母源抗体衰减和不同来源的断奶猪混养有些关系。
与繁育场不同的是,保育场(或者来自保育场的车辆)生物安全措施往往更宽松,这也可能会加剧病毒传播风险。因此,为更好的防控疾病传播,必须更加严格执行保育场的生物安全措施,保证运猪车的卫生条件,最大限度的降低来自保育场的疾病风险。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病毒传播在相邻的区域内传播率也会更高一些,这也警示我们,不要忽视猪群数量的空间分布对疾病形成区域性传播的重要性。这种情况很可能是通过机械传播导致的,尤其是在共享服务商和基础设施的地区。为了提高疾病管理效率,我们需要在邻近地区采取一些干预措施,以降低相邻区域所存在的这种生物安全的威胁。养殖密度过高的猪场与蓝耳疾病传播和病毒携带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发现蓝耳病毒的传播风险与猪场密度呈正相关,但这个结论其实也并不会让人惊讶。
总的来看,相比其他两种猪群转运,架子猪转运在构建蓝耳病毒LiA株区域传播模型中体现出更为关键的地位。当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为什么这些保育猪在转运时会出现更大的风险,但是提高判断疾病传播路线的能力会更有助于我们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降低转运带来的生物安全威胁。
所以,这些结果表明蓝耳病毒的流行与猪群转运,是造成了蓝耳病在养殖业当中区域流行并且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