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要想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有效产出。产能利用最大化指的是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栏舍硬件设施,在确保栏舍周转正常、不增加投入、无疾病隐患的前提下,通过满负荷生产(一般指每批次产床的利用率97%以上),增加猪群流转、提高单位时间内配种、分娩数,提高母猪窝产健仔数及断奶仔猪数,提高母猪年产胎次等办法,提高整个猪场年出栏数,从而实现各项成本成本费用分摊最小。
1 制定合理目标
4800头母猪年出栏目标
根据一个猪场栏舍硬件配套设施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产能目标。其中重点要关注的硬件设施条件包括:产床数、隔离舍、后备舍、配种舍、保育舍、生长舍空间和怀孕舍限位栏总数等。在确保栏舍合理周转、足够的空栏消毒休息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产能目标,制定各批次生产计划,包括年、季度、月的引种数、配种数、分娩数及猪苗出栏等计划。同时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不同气候条件、不同繁殖成绩、种猪的供应情况等,不能搞“平均主义”。
2 确保配种数
2200头母猪场28天批繁殖节律模型
只有每批次配种数量达到目标值才有可能实现最大产能。要确保配种数,首先要对本场存栏种猪的胎次及疾病状况了解,这样才能做好引种计划。其次,要善于微调与修正计划,根据阶段性生产指标的变化、季节变化而不断调整。最后,通过淘汰、推迟淘汰,推迟一个情期配种、2~3次发情后备母猪灵活补充来实现配种的均衡,确保配种数。
3 做好种猪群优化工作
健康而高产的种猪群体合理的胎龄结构,是提高产能的基础。常用的种猪优化思路:
1)合理胎龄结构。一般而言,3-5胎经产母猪繁殖性能最优,1~2胎、大于7胎以上的种猪生产成绩偏差。为了均衡生产,要求各胎次分布合理。生产单位要制定合理的胎龄结构图表、后备母猪引进计划和种猪淘汰计划。
2)确保种猪群健康:无重大疾病、膘情合理、营养合理提高一胎猪生产性能:通过严格把关开配体重,加强后备母猪发情管理,提高后备母猪健康度。
后备舍光照充足,每天不少于18小时且大于 150lux的光照强度
3)注意一胎转二胎生产管理:一胎母猪产房管理(减少掉膘过度)、断奶后营养、二胎怀孕期调膘到位、喂料时考虑到二胎猪生长需要。
4 确保公猪精液质量
4.1 良好的公猪生活环境
一般情况下,成年公猪的等热区为14~25℃,当环境温度超过等热区时,就会发生热应激。其表现为易患睾丸炎,精液质量下降,畸形率升高。另一方面,湿度对公猪的影响很大,高温高湿更容易造成热应激;而低温高湿则容易导致公猪肢蹄损伤,并降低公猪的舒适度。
4.2 提高公猪健康度
给公猪提供营养全面的全价饲料,保证适宜的采食量,针对特殊条件下添加不同的营养物质。如在交配旺季应适当增加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特别是要适当增加动物性蛋白质,如鱼粉、鸡蛋等。维生素A与D主要对机体的钙磷吸收有关。钙磷的平衡直接影响到骨骼的生长,性交时是否有力。集约化猪场的公猪长期饲养在栏舍中,极易缺少阳光和运动,更要注意维生素的补充。
4.3 合理更新与淘汰
加强对公猪精液质量的监督工作,合理安排公猪采精频率。同时加强种公猪的淘汰工作,及时淘汰精液品质长期不合格,或严重传染病,或明显病态,或体型差、性欲低、采精能力差的公猪及超过10月龄以上不能使用的后备公猪。
5 提高母猪单项生产成绩
5.1 提高配种分娩率
提高配种分娩率除了公猪精液质量会影响外,母猪发情状态是否稳定、膘情是否合理、是否患有子宫炎、配种时机及配种操作手法也很重要。
1)减少炎症的发生。要做好产房的环境卫生、母猪产前和产后的保健工作,并且做好产后3天内0.1%高锰酸钾水消毒母猪外阴及乳房区域的卫生,对发现炎症的母猪要做好治疗和记录工作。
2)提高配种质量,强化配种员的操作技能,采用丹麦式“五步法”输精:
第一步:配种员用拳头按压母猪腹部两侧,个高的配种员也可使用膝盖按压;
第二步:抓住并向上提腹股沟褶皱部;
第三步:利用拳头按压母猪阴户下面,或者用膝盖按压;
第四步:骑在母猪背上或用合适的负重物压在母猪背上;
第五步:开始输精,输精过程不宜太快,控制在3~7min,查情公猪最好在现场刺激。
3)抓好各阶段饲养管理:加强后备母猪、经产母猪、妊娠母猪各阶段的饲养管理和保健,严把后备母猪开配关,合理免疫与保健提高健康度,减少怀孕期淘汰。
5.2 提高窝均健仔数
提高窝均总仔数(方法大致同提高配种分娩率,另外减少怀孕期各种应激、营养剧烈变动,减少怀孕前期胚胎死亡)。同时减少无效仔:死胎、木乃伊、弱仔和畸形胎,其中主要是死胎、弱仔,当前此两项指标常常达到1.2头以上时,应针对情况采取必要措施。
5.3 提高单头母猪年分娩窝数
提高单头母猪年分娩窝数可参考如下方法:
1)提高配种分娩率,配种后21天及时查返情,28-35日龄使用B超测孕,检查出空怀、返请的猪只以便可以及时复配。
2)提高断奶母猪7天内配种比例,避免等待1~2个情期再配种。哺乳期间千方百计提高母猪采食量。
3)实施早期断奶,目前我国实际采取28-35日龄断奶较多,国外养猪发达国家多提倡仔猪21~24日龄断奶,缩短断奶到配种的间隔,提高母猪利用率。
5.4 减少仔猪中间损耗
5.4.1减少产房仔猪的死淘
1)加强产房员工的培训,规范仔猪断脐、剪牙、断尾、阉割等环节的基本操作,减少仔猪因基本操作不当和细菌感染而导致的死淘率增加。
2)加强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保证母猪合理的采食量,提高其泌乳性能及仔猪的断奶重、均匀度。
3)严格按大小分圈、弱猪调栏,针对不同猪只使用不同的饲养管理方法,及时挑出病弱猪,安排在最好的环境,并加强营养护理。
4)产房仔猪5-7日即开始诱料,使仔猪断奶后能尽快上料。
5)处理好通风、保温、湿度控制三者的关系,确保产床干燥及料槽的卫生,提升环境舒适度;
5.4.2 减少保育仔猪的死淘
1)加强保育舍的饲养管理,尤其是通风换气以及防寒保暖等工作。
2)加强保育舍的饲养喂料方式,提倡少喂多餐,保证料槽有一定的空槽时间,使仔猪尽快上料。
3)控制好仔猪因换料造成的腹泻。换料时间不低于5天,在换料过程中添加部分中草药或西药进行预防,控制好保育猪的换料腹泻。
4)做好转栏和疫苗免疫前后的抗应激工作。在转栏和打疫苗前后,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一些抗应激的电解质或维生素C。
5)根据保育舍猪群的实际情况,在疾病高发期前7天有目的的做好各种疾病的药物预防等工作。
总之,提高母猪的产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优良的品种和精液、合理的营养调控、完善的饲养管理、严格的环境控制及科学的疾病控制。此外,一个猪场母猪的产能高低,还受到整个猪场的硬件设施、员工的操作技能、该地区疫病流行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养猪业者要了解和掌握这些影响因素,综合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母猪的生产水平,才能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