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的养猪模式下,常出现猪咬尾的现象,任何引起不适的因素都有可能引起咬尾。当猪出现咬尾时,尾部或全部被咬掉。被咬部位如果不及时处理,会耽误治疗引起出血、伤口出现感染化脓,还会引起关节红肿和跛行,降低胴体品质,甚至会因为治疗不及时而引发败血症,最终死亡,给猪群的生长发育以及猪场经济效益带来严重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猪互相咬尾的现象呢?发病因素与以下原因相关:咬尾的原因1、环境:木板结构的猪圈可增加咬尾症的发生,用稻草垫猪圈的则发病少,饲养密度高的更易发病,调栏合群时也可诱发。2、气候:低温可增加咬尾的发病率,然而高温、干燥、粉尘过多也可增加发病率。空气中氨、二氧化碳、硫化氢或其他气体浓度升高也可使发病率升高。3、光照:其强度增加也可能成为一个应激因素,增加发病率。4、营养:高能低纤维素的日粮能诱发咬尾症,同时与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缺失也相关。5、疾病:某些临床和亚临床疾病是诱发本病的原因,如猪尾尖坏死可引起咬尾发生。
温馨提示:发生咬尾的猪一定要及时挑出来,防止进一步的损伤;同时要密切观察猪的状态,可能预示着一些疾病的发生,方便对症治疗。
临床表现患猪表现不安,相互啃咬对方的尾部或耳部,有的使耳、尾部破损流血,如继发细菌感染,则创口处可发炎化脓,严重影响猪只的生长发育。
预防和治疗除改善饲养管理,尽量消除以上致病因素外,可采取以下措施。1、给仔猪断尾,距尾根2/3处用电热钳断尾,消毒。2、育肥猪应去势,并定期驱虫。3、有咬尾恶癖的猪单独圈养,对咬伤的部位用0.1%高锰酸钾清洗消毒,并涂抹碘甘油,以防感染,严重者可用抗生素对症治疗。4、将尾部涂擦来苏儿、废机油、辣椒油等,其他的猪即不敢咬其尾部。5、用黄连素液涂擦咬伤处,每日数次。黄连素有杀菌消炎作用,奇苦无比,猪只再也不敢啃咬。6、镇静剂的应用:在饲料中添加适量朱砂散,有镇静安神作用。7、满足营养需要:日粮中营养水平要满足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饲喂猪群全价饲料,并且各种营养成分要搭配合理,并且做到定时定量饲喂,注重饲料品质,不能饲喂猪群霉变的饲料。
8、合理的饲养管理:舍内要设置充足的料槽和水槽,避免由于抢食和抢水以及采食不均出现的咬尾现象。同时要合理的安排饲养密度,使猪只有足够的空间运动、休息及采食,利于生长发育,合理利用圈舍面积,还可以有效减少咬尾的发生。分群时根据体重、大小、强弱、品种、性别等进行合理分群,同时避免群体过大,保证猪群的稳定,避免破坏已经建立的群体次序。在猪只饲养、运输以及管理过程中,尽量减少应激。发现有咬尾恶癖的猪要将其挑出并单独饲养,对被咬伤的猪也要及时的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在猪群中引发其他猪啃咬。9、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保持饲养环境的舒适度以满足猪的正常生理要求,避免舍内的温度过高或过低,保持合适的相对湿度,定期的进行通风换气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浓度,排出污浊的空气,并适当的减少光照的时间及强度。因为舒适的环境会使猪安静采食,安静休息。从而避免了咬尾的发生。10:剪牙与断尾:及时对仔猪进行剪牙和断尾处理。但是在操作时要注意减少应激。处理时间一般选在仔猪出生后的1~2天,可有效控制猪咬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