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养猪生产中,弱仔作为流行病发生的易感动物,极易引发疫病的流行;俗话说“初生重一两,断奶重一斤,出栏重十斤”,所以加强管理弱仔猪不仅是养猪生产远离疫病的关键举措, 也是提高猪场经济效益的有力保证。
1 猪弱仔概述
(1)先天型弱仔。先天型弱仔的判定标准一是初生重轻,一般初生重小于1.2kg 判为初生重低下;二是新生仔猪活力差,健康仔猪活力强,拱奶头有力,能够正常站立,反之为弱仔。若仔猪初生重大于1.2kg,但是仔猪体表苍白、活力差等也应判为弱仔。反之,若仔猪活力强,抢奶头有力,即使初生重略微偏低,也可判为健康新生仔猪。规模化猪场正常情况下先天型弱仔比例大约为10%。
(2)后天型弱仔。后天型弱仔指出生一周后至保育阶段形成的弱仔,其判定标准其一为日增重严重低于平均水平,其二为免疫耐受型仔猪。通常情况下,规模化猪场后天型弱仔比例大约为5%。
(3)弱仔的危害。通常弱仔生长速度极为缓慢,生长周期延长,饲料消耗增加,料重比高,体质极度消瘦,抗病力弱,死亡率高等。弱仔不仅增加了管理难度,还可引起母猪各种资源的直接浪费。
2 猪弱仔的成因分析
(1)妊娠期。头胎母猪子宫容积有限,若用药物诱导超数排卵,虽然提高了受精率,但是当胎儿过多(≥12 个), 则胎儿的发育会受到子宫容积和营养供给的制约,进而出现弱仔。胎儿初生重的2/3 在妊娠后发育形成,胎儿增长较快的阶段是第14 周到分娩前,该阶段如果投料不足、能量不够都会影响胎儿储备体能,进而增加弱仔数量。母猪妊娠期如果感染猪圆环病毒、猪瘟病毒Ⅱ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以及猪伪狂犬病毒等也会导致弱仔猪的产出。
(2)哺乳期。滞产造成弱仔增多,破水后半小时未见胎儿娩出,或胎儿娩出间隔超过半小时均称为滞产。滞产常造成胎儿通过硬产道时间过长,形成脐带箝闭或部分箝闭,导致胎儿供血不足,由于脑缺氧出现傻胎,即出生后定向困难,不会寻觅乳头,不会吸吮,如果不能尽快地诱导恢复吸吮行为,极易在初生重合格的仔猪中形成后天性弱仔。如果助产或接产不当,如猪口鼻、眼部和肢蹄损伤,会降低仔猪生活能力而成为弱仔。未能及时保温仔猪、未能及时撕破衣包或未能及时吃足初乳都能造成弱仔。饲养管理不当,譬如断尾、剪牙不到位,未进行有效补铁;夏季气温高,猪舍闷热,通风不良,影响母猪泌乳,导致母猪缺奶或无奶而形成弱仔。
(3)保育期。显性弱仔多由环境应激造成,譬如舍内空气差、不适应固体饲料、断奶后合群应激与密度过大等,导致出现被毛粗乱、外观瘦小的显性弱仔猪。隐性弱仔猪对主要流行性疾病的抵抗力较低,主要是由于免疫程序不合理、受母源抗体干扰、疫苗选择有误、不能产生有效抗体,饲料霉变、霉菌毒素含量偏高,形成免疫抑制等。此外,保育仔猪高发的圆环病毒病、蓝耳病、副猪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等都会导致仔猪高烧,采食量下降,进而影响仔猪的生长速度而成为弱仔。误用喹诺酮类药物可引发骨关节障碍性弱仔,误用氟苯尼考常可引起免疫抑制性弱仔, 误用磺胺类药物可引起免疫功能不全性弱仔或贫血性弱仔,长期滥用抗菌类药物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性弱仔等。
3 猪弱仔的防控策略
(1)依据产弱仔的类型、比例和形成原因防治弱仔。若弱仔比例大,整窝仔猪个体小,出现毛松而长、皮肤发红和淋巴结发黑等症状, 则多因妊娠后期感染猪蓝耳病、猪瘟或毒素中毒引起; 仔猪有骨架但没有肌肉,则多因妊娠后期饲料量偏低或营养不足引起;后天型弱仔,则多因哺乳期或保育期的饲养管理不善引起。
(2)对先天性弱仔可补充高能饲料;对腹泻引起的弱仔可使用益生菌等恢复受损的肠绒毛;在饲料中常规添加解霉净,避免由于霉菌毒素的免疫抑制作用引起隐性弱仔猪。治疗无效的弱仔猪要及时淘汰,防止增加生产成本。
(3)减少弱仔形成的重要措施。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妊娠母猪要分阶段制定喂料标准,控制好膘情,满足各阶段妊娠母猪的营养需求, 严禁饲喂霉变饲料;做好接产、助产工作,若母猪产前产后不吃、奶水不足或发生子宫炎等疾病要及时治疗,加强母猪保健工作。强化仔猪饲养管理,仔猪出生后要及时吃到、吃足初乳,做好固定奶头、寄养和保温等工作,7~10 日龄做好教槽工作,21~28 日龄做好断奶转群工作,加强转群后换料和保育舍环境清洁卫生及消毒工作。
(4)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和当地疫情,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做好仔猪副伤寒、链球菌病、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等疫病的免疫接种工作。仔猪免疫前可以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抗应激类药物,以减少免疫应激,提高抗体水平,并且定期进行抗体监测,如果发现抗体不合格时要及时补打疫苗,加强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