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都在感慨“看不懂了,不知该如何做了”,这种群体性的困惑和迷茫正在本土企业中蔓延,具体表现如下:
1.客户越来越难缠,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企业为客户付出的销售成本越来越高。
2.与竞争对手开始了肉搏战。竞争无处不在,一场活动做下来杀敌一千自伤八百成了新常态。
3.互联网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通过弯道超车和垂直打击严重削弱和蚕食传统产业的固有利润。
4.新业务增长乏力,老业务尾大不掉,典型代表是电商和传统渠道间冲突加剧。
5.传统营销完全失效:直销、分销、渠道等分类边界逐渐混淆并融合的态势。
6.团队管理陷入窘迫,团队成员纪律松散,效率低下,组织天天抓执行力,但人员流失率居高不下。
7.传统营销组织失效: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化和动荡,如何构建起有效的组织形态显得尤为迫切。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些变化?深入分析后,其原因可分为三个维度:
宏观层面:营销所处的外部环境变了。
中观层面:营销面对的竞争对手变了。
微观层面: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变了。
其中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表现为六个特征:理性变感性;羊群效应、群体无意识;参与互动、乐于设计;喜欢分享、情感共鸣;注重口碑、圈子传播;社会责任和归属感。心理需求的变化加上网络科技的发展,消费者的行为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注重体验、方便快捷、网络购买、喜欢娱乐、情感互动和自我组织等。
“对企业的目的,唯一正确的定义就是创造顾客。顾客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失去了顾客,企业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德鲁克
问题似乎又回到了大家都熟悉的命题“以用户为中心”。虽然人类生活的外在表现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但吃穿住行的烟火依然在延续,刻画在基因里的人性本质依旧。由此,当我们陷入迷茫、徘徊不定的时候,视角重新回到营销的本质—人性上来判断和分析,思路就会豁然开朗。传统模式也好,互联网经济也好,新营销也罢,都不过是穿在人性身上的一件外套,只不过这件外套样式前所未见或与众不同而已。
竞争是不可逃避的,市场是打出来的。通过寻找市场缝隙与机会,继而凭此和竞争对手间构成全方位显著的差异,最终形成一种聚焦且精准的错位打击态势。而这就是不对称竞争体系的概述。
这种不对称的体系通过品牌、产品、场景、社群、组织五个方面系统构建不对称竞争体系,其中品牌回答了“卖给谁”,产品回答了“我是谁,即我的产品/服务是什么”,而场景、社群、组织共同构成了“价值实现路径——怎么卖”。
1 品牌不对称
传统的品牌操作是以“工业流水线”形式的线性逻辑思维体系构建了企业品牌大厦,本质上是工业化营销4P思维的产物,是“单线程,买卖式” 的品牌营销模式。而现在要以用户思维为源点,倒逼企业模式、组织的变革。
2 产品不对称
以消费者需求分析为起点,通过抓住痛点,挖掘隐藏需求,服务创新,打造爆款产品形成产品组合,独特定位构建品类第一,赋予产品人性等策略让产品和用户实现沟通,占据用户心智。
3 场景不对称
“场景”就是“用户”和“产品”(含服务)交互的界面,既包含线上虚拟交互部分,又包含线下实体场景。场景是用户和企业的价值连接点,是体验之所,通过场景体验来完成构建买卖双方“互信”的有效途径,场景是分享之地,而分享是场景的延续,是口碑传播的“话题”,场景是“入口”,乃线下导流的关键点,场景是精准数据分析的基石。
4 社群不对称
社群不是“小区”或“小区营销”,不是“社群+商务”,不是“客户营销”或“关系营销”,不是简单的“微信群或qq群”,更不是盲目的微信广告轰炸。
社群是志趣、价值观、理念相同的人自发组织在一起并彼此“守望相助” 的一个群体。在理解社群用户分类和角色作用基础上,遵循其内在运营规律才是维护社群粘性和引爆社群的关键。
5 组织不对称
当下很多公司的营销团队面临着团队年轻化,明显经验不足、凝聚力不足、员工心态疲沓、责任心缺失、团队无进取精神、部门割裂严重、团队组织冷漠等问题。
回归到问题的本源,员工究竟是为谁打工?管理的核心在于激发人最大的善意和动力,营销组织的阿米巴模式完美解决公司、团队、个人三者的利益一致性问题,使得员工完成了心态的转变,由雇佣模式变为自我驱动。
不对称营销战略模式小结:
1.“用户需求为营销的灵魂”:这也是营销的源点。
2.“聚焦和精准是手段和方法”:简单有效就是硬道理。
3.“产品边界要重塑”:基于产业价值链的边界融合渗透,跨界融合,形成“产品+服务”的融合体。
4.“品牌由卖产品到卖人文精神”:品牌的终极价值主张(产品、合作、团队)。
5.“客户黏性和口碑转化是移动互联双轮驱动”:得粉丝者得天下,今天的非主流就是明天的大热门。
6.“企业小数据是实现精准营销的必要条件”:信息流就是未来的现金流,今天的免费就是明天的收费。
7.营销的竞争将沿“产品->服务->价值链->社群生态->人文精神”演化无底线的性价比是互联网的永恒主题:你能打多久?
8.营销战将(人才)和营销组织是最有价值的投资: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