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生猪养殖不断向标准化、集约化方向转型,市场对优质猪肉产品需求量不断攀升,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尤其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发展养猪业已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猪存栏量不断增加、养殖技术不断提升、养殖规模不断壮大,对于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规模化养殖场,不同生长阶段的猪有着不同的生活特性、营养需求和饲喂要点,只有在日常生产中掌握好不同阶段猪群的饲养技术要点,才能从根本上做到节本增效,提高养殖效益,促进生猪养殖业蓬勃稳定发展。基于此,探究规模化猪场不同阶段猪群饲喂模式设计的选择对于现代养猪业的发展和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1 生猪规模化养殖中常见的饲养管理模式
1.1 遵循“定时、定量、定质”饲喂法
在规模化养殖中,“定时、定量、定质”饲喂模式是不同生长阶段的猪群都必然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定时,指的是饲喂不同生长阶段猪群的时间、次数要固定,定时饲喂可以调教猪形成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建立良好的条件反射,有利于胃内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加胃肠道蠕动,促进饲料的消化和吸收,对于育肥阶段的猪,定时饲喂尤为重要。若是猪场选择精料饲喂比较多,则每天饲喂2~3次为宜;若选择精料饲喂较少、选择青饲料和粗饲料饲喂较多,可以每天饲喂3~4次;仔猪和保育猪的消化器官发育不健全,消化能力较弱,每天以少喂勤添为主,每天饲喂5~6次为宜;后备猪和育肥猪每天饲喂4次为宜。
定量,指的是饲喂不同生长阶段的猪群一定要掌握好量,切忌忽多忽少,造成猪群饮食不规律,导致消化不良或腹泻,降低饲料利用率。但是不同猪群所处的生长发育阶段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饲养人员根据气候、饲料类型、饲料种类、食欲、精神状态等进行综合判断,并随时调整,每次饲喂的量要掌握在猪吃到七八成饱为宜,这样才能保证猪在采食时有旺盛的食欲。
定质,指的是不同生长阶段的猪所需要的营养是不一样的,在日粮调配上要符合各阶段猪群的营养标准,科学安排精、粗、青等不同饲料比例,饲料种类和饲料类型要相对稳定,以及禁止给生猪饲喂发霉、变质、腐烂或冰冻的饲料。定质不仅有利于提高猪只的采食量和对饲料的消化吸收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猪胃肠疾病的发生。
1.2 常用饲喂方法的选择
1.2.1 饲喂方式
根据猪的消化特性和饲料理化性质,在规模化生产中,猪群的饲喂一般分为熟喂和生喂。熟喂,是把猪要采食的饲料进行煮熟工艺的加工后喂猪,熟喂可以通过高温把饲料原料中含有的病原、虫卵杀死;对于粗纤维含量高的饲料,通过高温煮熟可以软化分解纤维素含量,提高淀粉含量高的饲料的利用率,缺点是容易破坏饲料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增加燃气费用。生喂,是直接用生饲料对猪进行饲喂,生喂可以提高猪对饲料中蛋白质成分的吸收利用率,可更多直接利用饲料中的维生素、矿物质,防止饲料因加工不当而引起的中毒性疾病的发生,缺点是长期生喂容易感染寄生虫或其他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细菌性疾病。但是在规模养殖中,对于不同生长阶段的猪群选择生喂还是熟喂,要结合养殖场的生产实际及不同饲料类型的种类进行合理化选择。
1.2.2 饲料的类型
在养殖生产中,根据饲料形态的不同,将常见的饲料类型分为干粉型、颗粒型、湿拌型、稀粥型四种。干粉型是将各种饲料原料,比如玉米、大麦、高粱等粉碎后,混合其他原料加工成的全价料,猪在采食时可以摄取均衡的营养,若料槽清理不及时,会造成粉尘飞扬,容易诱发猪呼吸道疾病。颗粒型是将饲料原料磨成粉后,通过高温湿热和高压处理制成的饲料,颗粒型料比干粉型料适口性要好,但是增加了一些加工成本。湿拌型就是将干粉型料加入一定比例的水进行搅拌后制成的饲料,料水比例一般为1∶1,增加了干粉型料的适口性,也降低了粉尘飞扬所带来的浑浊度,但是清理不及时容易发霉变质,或是天气较冷时,容易产生冰冻。稀粥型是在湿拌型基础上再多加入水,猪对这种饲料采食量大,利用率高,但是容易造成采食后冲淡胃内的消化液。在传统养殖中,养殖户普遍会采用稀料熟喂的方式;但是在规模化养殖中,多选择颗粒型、湿拌型、干粉型和稀粥型饲料进行生喂,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持饲料原料中所含有的营养物质。
2 不同阶段猪群的营养需要与饲喂技术
2.1 种公猪的营养需要与饲喂技术
要想使种公猪具备良好的繁殖性能,就要注意种公猪对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营养需要。首先,要供给种公猪适宜的能量,能量供应不足会给种公猪带来精液品质差、性器官发育缓慢、性成熟时间晚、性欲降低、射精量少等问题,但是能量供应过多的话也会造成种公猪体重和体况过大、过肥,不利于繁殖性能发挥,一头瘦肉型公猪每日能量需求量一般为23.85~28.81 MJ。蛋白质对于种公猪的作用是很大的,种公猪蛋白质摄入不足会造成精液品质下降、精子密度低,甚至丧失配种能力,配种时日粮中应含有15%~16%蛋白质;常年供应其小鱼、小虾、鱼粉、熟鸡蛋等动物性饲料,可以显著提高种公猪的精液品质和射精量。维生素和矿物质在日粮中供应不足,会引起种公猪发生营养代谢性疾病,尤其在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锰、锌、硒等时都可引起种公猪生殖障碍性疾病。所以要为种公猪多提供一些青绿多汁的饲料并适当补充骨粉、石粉、贝壳粉等。
规模养殖场若是选择季节性繁殖的方式,在种公猪配种前的一个半月就要改善种公猪的体况,提高其配种性能;在配种后,适当降低种公猪的营养水平,但是要保证其维持当前的营养需要。规模养殖场若是采用常年配种的方式,就要常年供给种公猪必需的营养需要,种公猪的日粮要营养均衡且全面,保证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含量充足,选择适口性好、容易消化的饲料类型,每天饲喂2~3次,每次喂七八成饱为宜,并提供清洁的饮水供其自由饮用。
2.2 母猪的营养需要与饲喂技术
2.2.1 后备母猪
对于即将有配种任务的后备母猪来说,一般要在配种前的7~15 d采取短期优饲的饲喂模式,就是要在原有饲喂日粮的基础上增加一定比例量的精料,并保证有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通过加强母猪的营养,来增加排卵数量,提高产仔率。
2.2.2 妊娠母猪
从配种到妊娠30 d期间,高水平的饲喂会导致胚胎死亡的可能性增加,所以按照原来的饲喂方法和日粮配制,进行常规饲喂即可。这一阶段主要是保证饲料的质量,严禁饲喂发霉、变质、酸败、有毒的饲料,这些饲料会对胎儿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在妊娠30~84 d时,对于体重较小、体况较瘦的猪要加强能量、蛋白质的供应,每头每天饲喂精料控制在1 kg左右,使母猪尽快恢复体力与膘情。在妊娠85~114 d时,为了满足胎儿迅速生长发育的需要,应适当增加精料,每头每天饲喂精料控制在2 kg左右。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妊娠期母猪体重过大、体况过肥,就会降低母猪的泌乳量,养殖场要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饲喂方式。
2.2.3 哺乳母猪
母猪哺乳期一般为30~42 d,但在母猪刚产下仔猪后的前3 d内不宜饲喂过饱,吃得过多或过饱不利于子宫的恢复,应少喂勤添。饲料搭配要多样化,多选择易消化且适口性好的饲料,此时饲喂青绿多汁的饲料还有一定的催乳作用。饲料品质要优良,腐败、发霉、变质、有毒、有冰的饲料一定不能饲喂,日粮应该调制成粥型,粥型料中水分含量较高,在保证母猪有充足饮水量的同时还可以适当增加母猪的泌乳量。
2.3 仔猪的营养需要与饲喂技术
2.3.1 哺乳仔猪
给仔猪补料以出生7日龄时为宜,饲料必须清洁干净,不喂发霉变质饲料。在日常管理中,仔猪所使用的料槽、水槽一定要清洗和消毒;饲喂日粮时要少喂勤添,防止仔猪饥饱不均;变换饲料时要逐步过渡,不可突然更换饲料种类,要注意观察仔猪粪便和尿液情况,发现异常要及时查找病因并治疗。在这个阶段,为哺乳仔猪补充铁、铜、硒是很重要的。仔猪缺铁,会引起营养性贫血症,而一般母乳满足不了仔猪对铁的需求,随着仔猪日龄增加及生长发育不断加快,如果不及时补铁,就会出现缺铁性贫血。贫血的仔猪皮肤和黏膜苍白,被毛粗乱,食欲减退,轻度腹泻,精神不振,抗病能力减弱,容易感染其他疾病。仔猪缺铜会影响其对铁的吸收,同样会患贫血症。仔猪对铜的需求量不多,在实际生产中铁和铜可以同时进行补充。在生产中,补充铁、铜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是在仔猪出生后2~3 d,给每头仔猪注射1 mL血红素。或是在圈舍内选用铁、铜含量高的红土壤,放入铁盘中或撒在在补料栏的地面上,让仔猪自由舔食。仔猪缺硒往往突然发病,表现为体温正常或偏低,叫声嘶哑,走路摇摆,很快就会后肢瘫痪,病猪排出灰绿或黄色粪便,皮肤和可视黏膜苍白,眼睑水肿,严重者很快死亡。仔猪缺硒时肌肉细胞被氧化而表现出白色,故称其为白肌病。一般补硒是在仔猪10~20日龄,为每头仔猪注射1 mL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即可。
2.3.2 断乳仔猪
仔猪断乳后的肌肉、骨骼生长十分迅速,需要丰富的营养以满足其生长发育。以10~20 kg断乳仔猪为例,每千克日粮中的消化能不能低于13.85 MJ,日粮中应含有钙0.64%、磷0.54%,每千克日粮中含铁78 mg、锌78 mg、碘0.14 mg、硒0.14 mg,日粮中应含粗蛋白质19%,每千克日粮中含有维生素A、D、E分别为1 700 IU、200 IU、110 IU。并且要做到少喂勤添,定时定量,每天饲喂4~6次,每次以八九成饱为宜。另外,供水要充足、新鲜、清洁,全天不断水,冬季的饮水量为每日采食日粮的2~3倍,春、秋季为每日采食量的4倍,夏季为每日采食量的5倍。
3 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规模化猪场不同阶段猪群的饲喂模式设计分析可知,不同种群的营养需要和饲养标准是有差异的,养殖场要根据生产实际和当地人的消费饮食习惯,有针对性、目的性地选择适宜自身发展的饲喂模式,从根本上做到节本增效,促进养殖企业蓬勃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