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疫情对国内养猪行业影响巨大,猪场的生物安全备受关注。因此,我国的养猪模式在此基础上发生了巨大改变,由原来的小户、散养逐渐转型为集约化、集团化养殖。近年来,国家对土地资源的管控,使得养殖用地、环保要求审批等愈发紧张,与我国城乡居民对猪肉的高需求量形成矛盾。随后,“楼房养殖”这一概念逐渐被推出到大家的视野中。早在20世纪80年代,楼房养殖模式的猪场就已经出现,不过,早期的楼房猪场因为猪群密度过大,建设工艺水平有限和基础配套设施缺失等问题,难以解决疫病防控要求,以至于影响生产效益。而新一代楼房猪场,通过高强度生物安全设计,优化生产工艺和配套完善基础设施等举措,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楼房猪场的生产、用地、成本、疫病防控问题。
1、介绍
生猪养殖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农业产业之一,猪肉是中国居民最主要的肉食品。自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爆发以来,全国生猪产能大幅下滑,市场供求严重失衡,导致猪肉价格全线飘红,不断创下历史新高。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生猪产业稳产保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9年8月21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出台5项措施,确定了稳定生猪生产和猪肉保供稳价的措施,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中强调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在效益和政策的双重激励下,规模生猪养殖场建设如雨后春笋,大量养猪项目的落地需求给选址带来巨大的困难,适合于规模化养猪场建设的土地越来越少,养殖用地问题成为制约生猪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探索用地面积更少、生物安全性更高的现代生猪养殖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2019年,国家自然资源部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的《农业农村部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自然资规〔2019〕4号),明确允许养殖设施建设多层建筑,使高层养猪合法化,也让更多的业内人士认识到,楼房养猪模式是未来养猪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从此,高楼式养猪模式逐渐走向大众视野。楼房养殖是在传统养殖模式上研究出的新模式,能有效解决中国土地资源紧缺与猪肉需求量增长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有产物。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哈尔滨市香坊农场建立了楼房猪舍,由于诸多因素影响,以失败告终,但这是楼房养猪的雏形。为之后湖北和安徽等地不断出现高楼式猪舍等打下了基础。
楼房养猪模式并非是普通平层猪场的简单叠加,而是根据猪的生活条件和生理需求做了深度适应性设计的新式猪场。楼房猪场高度集中的空间,一体化设计,有利于资源的高度整合集成;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能够在区域内实现对养猪生产过程、环保、疫病等进行全面的检测和监控,实现信息化管理,大大降低监管成本和监管难度,提高监管效率。本文将从用地规划与设计、生物防疫、保护环境、人力人效等角度,分析楼房养猪模式的优势,并粗略探讨该模式的前景,对优化猪场建设、提高楼房养猪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楼房养猪的优势
2.1 用地规划与设计
2.1.1 选址
养殖场建场选址必须在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大前提下,符合当地政府的用地规划,建立在禁养区之外,尽量要避免占用耕地,与居民生活区、道路主要交通干线以及屠宰加工交易等场所保持适当的距离。尽量选择具有天然生物防疫屏障,地势较为平坦、向阳处、水源充足、水质较好、电源可靠且交通便利的地理环境。充分考虑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场区自身的处理能力,选择有利于猪场粪污处理利用的环境。应位于居民生活建筑群的下风向和侧风向,禁止在饮用水源上游、旅游区及自然保护区建场。
2.1.2 平面设计
根据场地条件,科学确定建/构筑物、道路的标高,并使场区排水通畅,土方及护坡工程最小化。猪场平面布局严格按照生产、生活、粪污处理等功能要求,合理划分为外事区、内部生活区、核心生产区、粪污及无害化处理区。其中外事区,主要包括外部附属用房、饲料中转、猪只中转站、洗消烘干中心。内部生活区,主要包括生产附属用房、篮球场等。核心生产区,主要包括配怀舍、分娩舍、后备培育、生产功能用房、配电间等。粪污及无害化处理区,主要包括污水处理、有机肥生产和病死猪无害化中心等。
2.1.3 建筑设计
规模猪场建筑单体较多,以楼房式猪舍为重点,配套管理人员生活、办公建筑物,辅以物资、车辆等防疫建/构筑物。以“适用、美观、经济”为原则,结合生产工艺特点,综合考虑生物防疫、功能要求合理设计。建筑设计需满足以下要求:
(1)每层猪舍设置单独洗消进出口,赶猪道为封闭式连廊连通;(2)猪舍进行封闭式设计,只采用少量固定窗;(3)所有与外部连接的进出口做好防蚊蝇工作,包括门窗、风机等;(4)实体围墙、猪舍墙边铺设1 m宽以上的石子防鼠带;(5)每栋猪舍分别设计净道、污道、应急通道。
2.2 生物防疫与分区管理
非洲猪瘟疫情对我国养猪模式、养殖场(户)生物安全水平、防控投入等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非洲猪瘟后疫情时代,生物安全已成了生猪养殖的首要问题,也是当今生猪养殖企业战略发展的重点之一。由于楼房养猪是高度立体化集中管理,与周边地面环境的接触较少,且空气流通好控制,在防控动物疫病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整个养殖环境为全封闭式,能有效降低病原传播媒介(蚊、蝇、老鼠等)传播疫病的风险,且每层及每栋楼之间具有独立性和封闭性,可避免人员、物料、猪群的交叉流动,每个猪舍形成独立的封闭生物安全防控系统,减少了疫病传播途径。楼房养猪不是简单平层养殖场的叠加,而是需要根据猪只的实际生长需求进行科学设计,在楼层建筑中根据生产工艺、猪群的生长及行为习性对整个养殖环境进行调整布局,通过工艺设计解决实际养殖中的难题,成为推进猪群高密度、高效率养殖的安全生产模式。
要管理好养猪楼房,就要进行科学的防疫分区,管理好各种生产投入品,具体来讲,就是“四区”与“五流”。按照功能分区的要求,设计时将每一层楼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将猪舍分成生产区、生活区、隔离区和环保区,每个楼层、每个功能区互不交叉、互不关联,能有效切断病原体传播。此外,物料也是病原体传播的极其重要的途径之一,由于在高楼式猪舍内建立了严格的车辆、人员、物资洗消中心,因而可以有效实施防疫制度和消毒制度,实现立体化生物安全防护,具体如下:
“四区”(如果把场外隔离区计算在内,也可以叫五区):即二级中转区(二级消毒隔离区)、生活区(一级消毒隔离区)、生产区、无害化处理及环保区。
“五流”:人员流(入场人员经过三级洗消、隔离、换装,走专用货梯进入生产区),物资流(含食品在内的生产投入品,经过“三级—二级—一级”隔离点专用消毒房进入生产区和生活区),饲料流(饲料经过中转料塔,到楼房料塔,再经过料线进入猪舍),粪尿流(每一层粪尿单独收集,通过集污管道汇集到环保区,此外还要进行雨污分离,雨水利用地形落差自然排出场外),猪流(猪只单向流动,母猪同层周转,仔猪走专用出货梯,病死猪走专用电梯或滑道到环保区)。
根据本场的管理制度,绘制好《四区五流图》,用不同颜色区分不同区域,不同区域配套不同颜色的工装,对入场人员通过门禁、人脸识别和工卡等手段,对人员进入不同区域进行授权和管理,能最大限度做到网格化管理防止交叉与传染病病原扩散。
2.3 保护环境
(1)高楼式猪舍室内空气质量好。由于高楼式猪舍具有内热源产生自然空气对流的垂直置换通风现象,空气自热源由下向上自然流动,通风量都比平房式猪舍所需通风量小,只有平房式猪舍的四分之一左右,减少通风所需能量消耗。同时,较小的通风量会导致风速较为平缓,有利于空气过滤系统的使用,使得高楼式猪舍比平房式猪舍的空气质量好。环境污染较小。生猪养殖过程中会产生氨气、硫化氢等恶臭气体。高楼式猪舍都设有除臭塔、除臭湿帘集中除臭,能有效解决猪舍排出废气污染环境的问题。针对养殖废气污染,可通过工艺设计处理,如楼房建设中将所有楼层的进风、出风设计为同一方向,可有效避免层与层之间的空气交叉;室内废气通过负压风机进行降温通风,再经过生物净化处理后排放,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2)楼房养猪的集约化生产模式更容易实现粪污、粪尿分离,便于在生产工艺设计上增加集中收集废气、废物、废水等物质的流程和装备。“三废”集中处理可实现粪污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楼房养猪生产模式具有体量大、方式多的优势,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可利用高效低耗粪污处理技术,发展成为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生产模式。
(3)在处理病死猪方面,楼房养猪场可通过建设密闭的管道作为病死猪的转运通道,并集中无害化处理,杜绝了交叉感染。楼房养殖通过采用高效粪污处理技术,实现零排放或达标排放,做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并改善场内的饲养环境。
2.4 智能化与人力人效
相比传统养殖,楼房养猪在最初设计时就较好地采用了智能化养殖模式和自动化技术,包括自动饲喂、粪污处理及环境控制等。智能养殖充分融合了现代物联网技术,主要包括环境监测及智能化调控、猪只健康行为状况的监测、营养水平、精准饲喂三个方面的内容,能在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维持甚至提高养殖生产效率,为畜禽提供良好饲养环境的同时提供最适合的营养水平。智能化养猪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生产环境因素进行感知、定位、监控等,通过AI 技术远程调控,实现圈舍环境的最佳状态;同时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对猪只个体进行识别,通过监测其行为、运动和精神状态等,判断健康状态,实现生产过程的动态监管和智能化诊断,确保生猪的健康养殖。通过数字化分析猪个体的营养需求,参照理论营养需求及合理的饲喂,以精准饲养提升个体精准管理,实现基于个体的精准饲喂、精准配方及饲喂绩效分析,达到对生猪的营养、生长、繁育等数据智能化管理及精确监测,实现精准养殖管理和健康状况的监测。
同时,相对于平房式猪舍,高楼式猪舍规模更大,集约化程度更高,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更高,便于实现智能监控、自动饲喂、测膘、自动清粪、粪尿自动分离、自动温控、自动通风等工作。高度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可以有效提升饲养管理效率,减少了养殖过程中的用工成本投入,也避免了人员交叉问题的出现,让两个饲养员一组养10 000头规模猪群成为可能。
3、楼房养猪模式的前景
行业对楼房猪场模式的可行性问题,目前还存在部分争议,所以只谈楼房猪场模式的优势,似乎有些偏颇。但基于已有的楼房猪场实践,和当前科学技术的水平,可粗浅地做一些预测。
第一,楼房猪场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无人猪场”(几乎无人,生产线上只有传统猪场20 %左右的人数)将会投入生产;第二,楼房猪场智能化程度越来越具备领先优势,养猪从群体管理模式进入个体精准管理模式,猪的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高,PSY突破30头,成本低于全行业的日子将在不远的将来实现;第三,政府对楼房猪场可能出台明确的政策和发展规划;第四,基于楼房养猪的大产能、稳定性、高效率,“料、养、宰、商、种”一体化模式的“造肉产粮工厂”也将会成为主流。
4、结语
非洲猪瘟下养猪产业变革大势已经形成,“如何高度整合产业链,减少交易环节带来的疾病传播风险以及降低猪周期影响”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所提及的高楼式养猪模式,尤其适用于土地资源较为匮乏、人力成本较高、环境要求苛刻的区域。相对于平房养猪楼房养猪模式具有集约用地、生物安全性好、环境质量好、人力人效管理效率高等突出优势,已逐渐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但是所有这些优势都必须建立在楼房养猪能顺利运营和安全运营的前提下。我们对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这种创新模式,要持慎重开放的态度,从行业发展的角度,从技术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让更多的人了解楼房养猪,让楼房养猪顺利运营。智能化是解决楼房养猪管理困境的一个很好的方案,但是很多设备技术还不成熟,不稳定,很多方案也不完善。如何从生物安全、猪场生产工艺流程、工程建设和设施设备配套等角度,进行互融互通,打造更完善的解决方案是未来楼房养猪需要关注的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