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粮安天下”,生猪在我国畜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全国畜禽粪污年产生量约38亿吨,其中生猪约占47%,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引导生猪粪污治理的相关政策,各地依托资源禀赋开展了粪污资源化有效利用的探索,形成了一批种养结合的好模式。
2019年以来,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连续实施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以下简称整县推进项目)和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以下简称种养循环项目),重点推广“截污建池全量收集、粪肥就近就地还田”的生猪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对生猪养殖场实施粪污源头减量,严抓粪污收集总量这个“进口”,通过重点扶持种植大户施用粪肥,畅通就近就地还田“出口”,形成了生猪养殖与环保治理协同增效的良好态势。
铲车把猪场的干粪铲进堆粪棚,进行发酵。发酵后就可以送有机肥厂,或者种植户拉走直接施到田里。
01从“一县一策”到“一场一案”,粪污治理精准施策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是全国生猪养殖大县,2021年生猪出栏121.3万头,在安徽省名列前茅。据定远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养殖基数大,不同规模养殖场户数量众多,粪污处理水平参差不齐,定远县面临的生猪养殖环保压力很大,养猪场因臭气或污染物乱排而被举报的事件不少。朱湾镇鸿平养殖场负责人刘焕平说,“以前他也想进行粪污资源化利用,但一没技术,二没资金,加上粪肥肥效低、施肥难、没人用,想干不敢干。”
为保证整县推进项目和种养循环项目的效果,定远县农业农村局统筹细化项目落地举措,摸清家底,不再“一县一策”,而是针对全县283个规模场“一场一案”。定远县重点推广“截污建池全量收集”的生猪粪污收集模式,制定“一场一策”粪污收集处理方案,完成了全县283家生猪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改(扩)建,购置干湿分离、清粪机械、粪肥运输、传输管道等粪污处理设备,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100%,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1%以上。
在充分开展农田土壤肥力调查的基础上,定远县在规模场周边遴选了133个符合申报条件的规模种植户作为项目实施主体,推广“粪肥就近就地还田”模式,腐熟后的粪肥通过管道或粪水运输车(半径一般在3公里之内)输送到农田,既经济,又避免了二次污染。
整县推进项目实施前,定远县的生猪养殖规模及模式呈现多样化,家庭式养殖场超过40%,规模养殖场设施陈旧,采用的多为水冲粪模式,养殖粪污量大,处理困难。如今,定远县在有条件的规模养殖场中采用“V”字型机械干清粪外改养殖模式,及时清理猪粪,达到粪尿分离,大大节省了劳动成本。刘焕平说:“我的场改造后,至少省了1个人工,节约工资支出5万元。”
粪污全量进入黑膜发酵池,有效避免了污染环境。张桥镇元昊养殖场的葛传江说,“黑膜发酵池成本低,每立方在60元左右,政府还补助55%,使用年限较长,用个十年问题不大。”散养户推行干粪简易堆肥,同时推广“雨污分流”和“饮污分流”。据该县初步统计,项目实施养殖场户粪污平均减量约50%,又扩大了养殖规模35%,生猪养殖场户主动参与、积极实施粪污设施改建,“要我建”变“我要建”,实现粪污减量、高效收集。
02减化肥、增有机肥、降污染,种养结合实现“一举多得”
定远县的种养循环项目实施主体要求是大田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要在500亩和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但实际上,我国有机肥比例在肥料使用中仅占20%,肥效较低、施肥麻烦是重要的原因。怎么让种植户愿意用上有机肥呢?
定远县农业农村局种养循环项目负责人解释说:“种植大户有地,补贴给他们,能够保证粪污资源化利用形成的有机肥‘有地可施’。同时通过高标准农田有机肥施用等项目,种植大户施用有机肥的积极性也明显提升。”
项目同时提出了施用量的要求,即施用腐熟粪肥进行还田,每亩还田腐熟粪肥不低于300公斤,施用沼液进行还田,每亩还田沼液不低于1方,有机肥的施用量符合当地的农田实际,与《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基本一致。
在仓镇,定远夕康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陈伟对农田施用粪肥的效果赞不绝口。他们合作社流转了1000亩土地,主要轮作水稻和冬小麦,以前每亩施复合肥100斤和20至30斤尿素是标配,由于前两年土地流转费较高,每亩600元,种植这一块每亩亏损100至200元,举步维艰。在项目支持和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合作社建设了两个黑膜发酵池,共计一万方,用于收集周围养猪场的粪污,经黑膜发酵池处理后的粪肥,复合肥和尿素的使用量可以减少50%,水稻和小麦每亩增产100斤以上,亩均增收近300元。
陈伟算了一笔账:减少了尿素和复合肥的施用,每亩的肥料投入也节约了近100元,扣除折旧、电费和人工,每亩增收节支近250元,种植大田作物也有了盈利。“以前很难想象,粪肥这么好,既养地,还节约化肥,粮食产量还提高了”。
刘焕平的养猪场不仅自用,还免费提供给周边的种植户。为了消纳养殖场的粪污,他流转了附近农民140亩的农田,每亩租地成本500元,用于种植水稻和小麦等大田作物,“如果光算种植这一块,肯定不划算,但又不能不流转”。依托项目,他建设了近一万方的黑膜发酵池,铺设了输肥管道,实现粪肥就近就地还田,和陈伟类似,他水稻和小麦每亩也能增产100斤。据他介绍,目前只用了三分之一的粪肥,其他无偿供给周边的种植户使用,加之处理后的猪粪臭味少了,和周边农户的关系也比以前融洽多了,未来他还希望扩大农田流转。
03“污染”变“宝贝”,有机肥企业“一粪难求”
有人欢喜有人忧,定远县的两家利用生猪粪污生产有机肥企业反映,现在生猪粪污比以前难收了,以前“收费”现在要“付费”,就这样产能也“吃不饱”。
据严桥乡的安徽省爱能洁生物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王泳介绍,2021年企业共收了附近养殖场的粪肥20000方用于生产有机肥,今年过去了7个月,收了不到5000方。以前附近的养殖场储粪池或者堆粪棚满了,就会主动打电话给企业去拉,还会按照每吨10元支付运费,可现在为了有机肥正常生产,企业不得不花每吨50元去收购,就这样,收购量还不到以前同期的一半。
张桥镇的安徽荣丰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孙耐丰同样表达了对粪源忧心忡忡,他说:“有机肥企业经营现在是‘腹背受敌’,一方面是收不到符合要求的粪,另一方面,新的有机肥标准增加了种子发芽指数的检测指标,这虽然可以有效规避可能产生的烧根烧苗、病虫害威胁和寄生蛔虫卵等危害,但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对于这种“成长的烦恼”,定远县农业农村局表示,将针对有机肥生产企业收粪难的情况,一方面协调企业与养殖场和粪污收集社会化组织“结对子”,依据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稳定的供应关系,能收尽收;另一方面结合该县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的实际,引导有机肥企业“转路子”,调整秸秆和畜禽粪便配比,实施产品转型,并给予一定政策扶持。
如今,定远县生猪废弃物处理不再成为阻碍美丽乡村的“绊脚石”,生猪养殖户的“闹心事”,经过腐熟发酵的生猪废弃物,成了种植户争相使用的“新当家”,村民致富增收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