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量田间试验表明,用通过加工处理的畜禽粪污,可制成优质有机肥料,与传统单一施用化肥相比,有机肥使用更具有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刺激作物生长、增强作物抗逆性、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等益处。因此,利用畜禽粪污生产使用有机肥,解决化肥使用过量问题,有利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而种养结合模式,是一把开启资源循环利用的“钥匙”。
一、种养结合实现产业快速发展
臭气熏天、污水横流、蚊蝇成群……这是大部分人对畜禽养殖场的印象。然而,7月6日,记者来到了颍上县庆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五十里铺村种养基地,却是另一番景象。这是个年出栏生猪约1.5万头的养殖场,却闻不到普通养殖场特有的异味。企业正积极探索“种养结合、资源循环、生态发展”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模式。
“传统的养猪模式对环境最大的污染就是将未经处理的粪污直接排放,不仅污染了生态环境,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公司负责人崔文竹向记者介绍,猪场每天产生的粪污,都被流转的1100多亩土地上种植的小麦、玉米、苗木、果树给“吃”了。在很多人看来臭烘烘、难处理的猪粪,在崔文竹眼中却成了“香饽饽”。
怎么“吃”?猪舍的粪污通过管道排到蓄粪池中,经过干湿分离并发酵后,沼气发电用于猪场用电及饮料加工,粪水则在厌氧池中发酵成沼液肥,再与一定比例的水进行搭配稀释,通过地下管网,为种养基地农田供肥,固体则可直接用于还田或加工成有机肥。
有着十多年农业种植经验的公司技术员邵炳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每年种小麦、玉米两季作物计算,用化肥等种植的每亩年收益1200元左右;而用沼液肥,农作物抗倒伏、抗病害,且产量高品质好,每亩还可减少化肥支出140元,实际每亩收益在1400多元。还有,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直接良性循环,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保护与提升,价值更大。
“按照种养结合模式,想养猪就得先找好对应的种植区域。五十里铺村种养基地有5个猪舍,常年存栏5500多头,按一亩地可消耗6头猪排泄物的比例,差不多能管近千亩土地的有机肥供应。”崔文竹笑着说,现在环境越好,猪越长越健康,企业经济效益也明显提高。下一步将结合颍上县精准扶贫政策,再布局20个种养基地,帮助更多的贫困户脱贫。
二、规模种植滞后粪污规模化处理难
“十二五”以来,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我省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规模养殖蓬勃兴起,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在保供给、增收入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畜禽养殖总量和养殖场户规模的不断扩大,畜禽粪污的产生量也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我省每年产生2亿吨左右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不到60%。
“近几年来,由于大型养殖场大多由外来工商资本投资建设,除了必要的建设用地外,对饲料用地和粪肥消纳用地没有配置或配置不足,使得种养主体分离矛盾凸显。加之缺乏专业的运输还田机械,使用初级有机肥的成本相对较高、施用量大、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导致有机肥出口不畅、还田粗放。”省畜牧兽医局局长董卫星介绍,由于种养脱节,农药化肥的无节制使用,畜禽粪污的非资源化等问题突出,畜禽污染减排任务相当繁重。
“对规模化养殖场而言,如要完成环保要求,需配套沼气池、固液分离机、粪便堆放棚、污水贮存池等设施,至少要100多万元。对于养殖户,自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为节约成本,一部分能省则省。”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朱宏斌忧心地告诉记者,禽畜粪便施用需要大量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从使用成本和操作方便程度综合考虑,种植户更愿意使用化肥。
“过去的养殖业规模很小,都是分散的粪污储藏,就地消化也容易一些。近些年,规模种植业因为土地流转的滞后,其发展速度慢于规模养殖业。养殖业上规模速度快,种植业上规模速度慢,这就导致种养结构失衡,进而导致规模养殖产生的粪污难以实现规模化处理。”安徽省猪业协会会长、安泰集团董事长杨勇认为,我省畜牧业发展不能再走粗放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按照“以地定畜”的原则,需减则减,需调则调,宜养则养,实现优化布局、转型升级。
三、适度规模种养解决农业面源污染
抓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事关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的重大民生工程。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建立资源化利用制度,通过全面的制度体系设计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是我国畜牧业发展史上第一个专门针对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利用出台的指导性文件。
“养殖粪污本身不是污染,不加以利用才会变成污染,但利用好了则会变成非常安全的绿色有机肥,可以替代或减少化肥在种植业中的用量。”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省现代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殷宗俊认为,将养殖污染变成有机肥,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适度规模养殖,减少单个养殖场的排污量;二是养殖场要有充足的土地和种植业配套,实施种养结合;三是建立有机肥替代化肥使用的激励机制,推动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针对目前省内一些地方,在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的过程中盲目扩大禁养区范围,或者采取一禁了之、一拆了之的简单化方式,导致部分养殖场(户)利益受到损害。杨勇认为,这些做法,没有很好统筹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的关系。要科学划定禁养区,防止盲目扩大禁养范围,不该禁养的不能禁。
同时,该禁的要坚决禁,但要给予合理补偿。杨勇表示,省猪业协会将引导养殖场(户)发展种养循环、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能力,以实现生产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并将由安泰集团牵头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成立合肥市农牧循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粪污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据悉,由安泰集团投资5000多万元,集种养结合、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基地正在广德县建设,国家农业部有关专家希望这个项目能成为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安徽样板工程。
“种养结合,不仅使粪污处理无害化、资源化,而且改良了土壤、培育了地力、配套了有机肥、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是一条农业发展方式转型之路。”朱宏斌希望有关部门在探索循环标准、提供技术支持、完善补贴政策等方面投入更多力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有机肥、新能源等产业发展,让绿色发展模式的步子再快一点、大一点,从试点走向加速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