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非瘟疫情毫不留情面地侵袭着养猪行业,有的企业在噩梦中挣扎盘旋,有的企业面临着较大挑战,有的企业看见了未来的机遇,在美梦中蠢蠢欲动。而每一次危机都可能孕育着创新与变革。
在非瘟疫情的穹顶之下,养猪被迫提前过上了“资本生活”,活跃度飙升的养殖大集团,就是对本次“资本养猪”的真实映射。从2019年3月份开始,各大集团开始疯狂布局生猪养殖项目,纷纷与各地政府签约生猪养殖项目。
2019年至2020年12月31日,根据统计,全国新增养猪项目共计549个,涉及产能3.25亿头生猪出栏量。这代表着养猪行业进入新时代,更代表着一种力量以及先进的生产力。这新增的生猪产能足以改变我国养殖结构模式。
非瘟后行业内正积极探索新的生产模式,其中楼房猪场、聚落化的新型养殖小区是这两年颇受青睐的养殖新方式。新的养殖模式解决了大规模饲养的问题,在提升养殖效率的同时也带来新的管理以及运营问题:人员配置、设备使用等都需要重新建立标准。
一、新型养殖小区现状
一场非瘟打乱畜牧行业以往模式,其中最大的颠覆则是新型养殖场的大量崛起。非瘟后各大集团纷纷新建猪场,用最快速度建立新的养殖模式。不管哪种养殖模式,无非都是围绕“高效、防疫”等开展。例如新希望六和的聚落式养殖小区、牧原内乡210万头肉食体项目、京基智农6750一条龙养殖模式、温氏新型“公司+新型产业园区”等。
1、新希望六和聚落式养殖模式
新希望六和的聚落式养殖模式是一种养殖产业链模式,借助当地产业链和相关资源,建设种猪企业、商品猪养殖企业,培植合同基地养殖户、整合当地饲料企业,发挥食品企业溢价能力,进行系统资源整合,构建区域性养猪聚落。简单而言是在一个养殖聚落区配置:种猪场、育肥区、饲料厂、屠宰加工等产业一条龙。该模式是一种养殖产业链模式,由于整个养猪领域散户比例大,因此需要采用资源集中、产业集聚的模式降低养殖成本、提供养殖溢价。
这种聚集包涵三个层面:一是生产单元的聚集:在局部区域内形成数个种猪繁育场和多个商品育肥场,具备年出栏优质商品猪30-100万头的生产能力;二是专业人才的聚集:在区域内聚集生产管理、兽医、营养、育种等等养猪专业人才;三是猪产业链环节的聚集:在此区域内有种猪场、饲料厂、猪肉加工厂、担保公司、养殖服务公司等。形成一个闭合的产业大聚落,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产品成本。其中,种猪场里面的祖代场与父母代场的聚集最为关键,这确保了一个聚落之内的父母代猪能够稳定地进行代际更新,从而实现全周期下猪场硬件产能与父母代猪的最均衡组合,继而实现最优的成本。
2、牧原内乡210万头肉食体项目
据相关资料显示,该项目从2020年2月24开始开建,总投资50亿元,占地2700亩。由21栋6层楼高的猪舍组成,年出栏210万头。
楼层共计6层:五六层是母猪,三四层是保育,一二层是育肥。共计21个楼房单体,每栋出栏10万头猪,园区共计210万头出栏产能。每栋养殖楼里备有生活休息区。
每栋猪舍为A+B栋对称结构,共计6层,建筑高度为24米。每栋楼房猪舍设计4000头母猪,年出栏10万头。五六层是怀孕和哺乳舍,每层存栏1000*2=2000头,四层是保育舍,存栏11200*2=22400头;一二三层是育肥舍,每层存栏5600*2=11200头。每栋养殖楼里备有生活休息区。
项目一期工程于2020年9月底投产,截止目前已经投产5栋猪舍。园区建设年加工饲料72万吨,年出栏210万头,年屠宰生猪和肉食加工210万头的综合体。分行政办公区、屠宰加工区、饲料加工区、隔离区、楼房养殖区、生活区、环保区、公猪站。
21栋楼房式空气全过滤的“三防智能猪舍”,实现防病、防臭、防非洲猪瘟的有机统一;5G全覆盖,生产运营智能化,喂料、猪群监测、病死猪清理、粪污清理、保洁、控温、控湿等全部由机器人完成;融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在同一个园区。同时,园区还配套有有机肥加工厂,无害化处理厂,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使生猪养殖实现生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