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邦诚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头条 > 内容

空间被挤压,中小规模猪场5年减少1300万!农业农村部最新定调:继续支持家庭猪场发展

猪场动力网 2024-09-12

阅读()

8月底,农业农村部公开了一份对中国工程院院士侯水生《关于强化支持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模式的提案》的答复,提到“支持生猪适度规模养殖,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这也给了“在生猪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的今天,为何仍要大力支持以家庭农场为主的适度规模养殖发展”这个问题以答案!

8月底,农业农村部公开了一份对中国工程院院士侯水生《关于强化支持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模式的提案》的答复,提到“支持生猪适度规模养殖,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这也给了“在生猪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的今天,为何仍要大力支持以家庭农场为主的适度规模养殖发展”这个问题以答案!

 

图片

 

现状:空间被挤压,中小规模猪场5年减少1300万

 

从2018到2023年,在政策、资本和疫情的多重作用下,集团养殖尤其是上市猪企产能占比快速提升。数据统计,2023年全国TOP10养殖企业生猪出栏16351.67万头,占比达22.50%。

 

与集体猪企快速扩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是陷入迷茫且快速退出的家庭农场和散养户。

 

“我都不知道自己的猪场还能活多久,遇到最大的困难是资金紧张。”佛山市某家庭猪场老板杨利(化名)一度认为,当大集团的路越走越宽,家庭农场的路就可能会越走越窄。

 

曾经“生猪养殖大县”浙江龙游县的养猪业,被看作是我国家庭农场群体发展的一道历史缩影。早在2014年,其存栏母猪高达14万头,到2023年存栏母猪仅剩1万余头,家庭农场户数也仅剩200多家。

 

“这些年养猪业变化太大了。”湖南郴州李子雄(化名)感叹道。他从2008年开始建猪场,起步就是100头母猪,两年后存栏母猪300头,成了当地县城小有名气的猪场。但经历两次非瘟后,猪场只剩下存栏母猪50余头。见证了行业的起起伏伏后,李子雄说:“我不想再养猪了,但没办法。”这也是很多家庭农场主的心声。

 

8月下旬,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天蓬论坛”上,全国畜牧总站首席专家聂善明分享了两份产业数据:一是2023年生猪规模养殖比重68%,比2018年提升了19%;而规模以下散养户则在5年中减少1300多万户,减少了41%。对比之大,让人唏嘘。

 

图片

 

韧性:产能占全国3成,仍是稳产保供主力

 

那么,家庭农场在当前面临的现状下,是否还有发展空间?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一方面,从行业良性发展和周期规律来看,家庭农场有利于分散猪周期波动时的风险。首先,据农业农村部说明,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养殖场户的资金规模、技术水平之间的巨大差异,决定了我国生猪养殖很难采取单一模式,必须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养殖场户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

 

图片

 

其次,猪周期的问题将长期存在。船大难掉头,集团猪企的产能增长快,但高收益也伴随着高投入和高风险。它们的高速扩张,既容易给整个行业带来产能过剩问题,也容易给自己造成高资产负债压力。

 

尤其是遇上前两年的猪周期低谷,正邦科技、天邦食品、傲农生物等企业的急转直下,以及集团猪企的普遍亏损,印证了资本入场的不稳定性。

 

而家庭农场的轻资产模式,可以在生猪行业整体发展中分散一些规模企业产业链重资产的风险。同时,随着集团猪企开始放慢扩张脚步,追求稳健发展,也利于减缓中小养殖户市场份额不断减少的趋势。

 

另一方面,从保障供给的现实需求出发,中小养殖场户的产能仍占全国体量的近三分之一。农业农村部就在答复中点明,“从保障我国畜产品有效供给的现实需要出发,农业农村部坚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种养结合,粪污资源化利用。2022年,年出栏500-5000头的适度规模场户出栏占全国出栏总量的31.2%,成为生猪稳产保供的主力军。”

 

因此近些年,从国家政策到院士专家,都鼓励家庭农场甚至散户养殖,这事关社会稳定、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也符合共同富裕的目标导向。

 

如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在2020年《关于鼓励发展种养循环适度规模生猪养殖 全面推动生猪恢复生产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出:要在发展大型集约化生猪养殖的同时,通过帮扶带动,多渠道、多形式引导支持家庭农场养殖生猪。

 

还有“养猪院士”印遇龙也曾多次向主管部门建议,通过散户养猪发展家庭养殖业。“中国有6亿多农村人口,农村很多家庭都有养猪的习惯,鼓励农民多养猪、养好猪,这对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也很重要。”他认为,散户养猪与目前倡导的推动生猪规模化和集约化并不矛盾。

 

再到2024年全国两会上侯水生院士的这份《关于强化支持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模式的提案》和农业农村部的答复,更能帮助中小养殖户树立信心。

 

优势:可灵活可专业,还有“种养循环”法宝

 

“自2018年非瘟以来,叠加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生猪养殖产业由目前的规模大、分散性和周期性将逐渐转型为适度规模。”上海交大生命科学院魏冬青教授表示。

 

一些人认为规模小就是传统的、落后的,规模大才是现代的,先进的,养猪规模越大越好。但魏冬青指出,理论上讲规模越大效益越高,但实际上规模达到一个临界点后其效益随着规模呈反方向下降。

 

“适度”的规模为什么有韧性?就在于它既能实现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又能够更加灵活地调整经营策略,迅速应对市场变化。除此之外,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模式还有以下优势,以家庭农场为例:

 

1.实现“高人效”+“低成本”。

 

家庭成员之间具有目标一致、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分配简单的特点,能减少管理层级和管理成本。此外,还可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农产品资源等资源优势,进一步降低饲养成本。

 

2.种养循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减轻市场和疫病带来的危害。

 

有行业媒体曾结合新质生产力解读发现,家庭农场种养一体化循环养猪模式是养猪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个重要且可行的路径,能通过种植与养殖的有机结合,实现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提高猪场环保性和猪肉品质,促进养猪行业的深度转型升级。

 

3.实施精细化管理,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出于效率和成本考虑,集团猪企主要投入在生产大宗、主流的量化产品种类。但对于一些小众的、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比如土猪、地方猪、生态猪等,家庭猪场更具优势。

 

综上来看,“适度规模养殖”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实际上,农业农村部在近年连续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数量上强调“适度”。

 

未来:探索现代化适度规模有哪些路径?

 

在此次农业农村部的这篇答复中,从鼓励和扶持适度规模养猪群体成立联合体、加强适度规模养猪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社会资源加大对养殖户联合体支持力度、科研团队创新技术服务模式等4方面的措施进行了阐述。

 

其中,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被反复提及。在成立联合体方面,农业农村部表示,支持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通过保底收购、股份分红、优先就业等形式,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发展壮大;在鼓励社会资源加大对养殖户联合体支持力度方面,除了提升生猪产业金融服务水平,也提到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大带小”等模式带动帮助中小养殖场户提升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

 

此外,在加强社会化服务和创新技术服务模式两方面,农业农村部也表示,近年来围绕粮食以及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主体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开展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招募特聘防疫员和家畜繁殖员,包村联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以及选派科技特派团,从重点帮扶县农业产业实际出发开展科技帮扶等。

 

由此可见,即便强调适度规模,走现代化、标准化的发展方向是必然的。对此,农业农村部的答复提供了以上一些路径,但具体到供料系统、通风系统等现代化适度规模养猪场的建设,也还有待更多探索与实践。

 

此外,家庭农场在特色养殖、种养结合、循环农业、休闲旅游、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上不断探索,寻求作为。(来源:农业农村部、第一财经、南方农村报等)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