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邦诚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头条 > 内容

专访黄显会:市售兽药产品间差异巨大,低价竞争或使厂商弃用优质工艺

《农财宝典》新牧网 2024-08-22

阅读()

从我国养殖业的总体量来看,兽药行业市场需求实际上并未减少。主流观点认为,导致内卷的根本是产能过剩和严重同质化——在养殖端集约化不断提升,行业信息更加透明的当下,如果产品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价格战几乎是必然的。

兽药行业正在面临剧烈洗牌,内卷成为了企业和个人不得已的选择。

 

从我国养殖业的总体量来看,兽药行业市场需求实际上并未减少。主流观点认为,导致内卷的根本是产能过剩和严重同质化——在养殖端集约化不断提升,行业信息更加透明的当下,如果产品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价格战几乎是必然的。

 

上个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但与此同时,会议还指出,要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

 

核心思想不言而喻,就是要防止恶性内卷的同时,推进各行业转型升级。

 

对兽药行业而言,要突破内卷,在这场洗牌中赢得生存权,就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的差异化。

 

化药板块尤其如此。过去,化药被称为粉碎机、搅拌机、分装机“三机产品”,同类产品批文多达上千个,技术含量低,差异化不明显,假劣产品泛滥。如今,在市场倒逼下,化药行业优胜劣汰,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在这个过程中,市场也需要关注几个关键问题,即:不同企业生产的化药同类产品之间差异到底体现在哪里?兽药产品中包含的创新技术和工艺如何评价和体现?国家在兽药申报和执行质量标准时能否对产品的差异性进行区分?化药行业科技创新应该关注哪些方面?

 

尽管同质化是行业当前普遍面临的现实问题,我们也需要理解和肯定具体的创新技术带来的差异,而非过度陷入“同质化”的宏观叙事里。

 

与此同时,化药产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也至关重要。这将有利于产品中的技术创新被“看到”,从而实现优质优价,进一步激发行业科技创新活力,推送行业高质量健康发展,而非被迫纷纷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低质量内卷。

 

记者就当前化药行业如何通过创新突破内卷相关话题,采访了中国兽药典委员,农业农村部兽药残留与耐药性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农业农村部兽药评审咨询专家库成员,国家兽药残留基准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副主任黄显会。

 

黄显会

中国兽药典委员,农业农村部兽药残留与耐药性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农业农村部兽药评审咨询专家库成员,国家兽药残留基准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副主任黄显会

 

记者:当前兽用化药行业在各个动物细分领域的市场规模分别是怎样的?哪些品类、剂型应用最广泛?

 

黄显会:我认为目前化药市场从动物细分领域来看,最主要还是在食品动物上。其中,猪是最多的,超过50%,其次是家禽,然后是牛羊。近年来,我国羊的圈养规模增加,对羊的药物需求会快速增长。

 

从剂型来看,现在市场上最主要的剂型是注射剂,其次是固体剂型的粉剂或者预混剂。粉剂和预混剂此前是很大的一类剂型,因为在限抗之前我国是允许生产加药饲料的,但限抗之后,饲料生产过程中加药的方式在我国被全面限制,除了抗球虫药和中药,其他药物都不能在饲料生产过程添加了。所以以此为分界线,很多企业的粉剂和预混剂生产线都在萎缩。

 

第三大类剂型液体制剂。液体制剂是通过饮水给药的,当然固体制剂中有可溶性粉,也是可以饮水给药的。

 

其他小众的品种如口服液、胶囊等,市场上都有,但目前规模较小。

 

记者:您认为当前化药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行业发展还有哪些主要驱动因素?

 

黄显会:行业内卷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介入后养殖端集约化程度提升,将养殖成本压缩到很低。对上游企业而言,不参加内卷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卷来卷去对整个行业都没有收益。

 

我认为经济下行的时代,如果没有突破和创新,内卷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这个问题,肯定会有转机,转机就在于企业要摆正自己,认清自己。

 

很多企业都知道新的东西能带来价值,但仅仅是简单的创新是带来不了价值的。

 

首先,在注册产品上,比如大环内酯类药物,国外的泰拉霉素、加米霉素、泰地罗新等,都是一家企业各自做一种创新产品。但在中国,企业就会把所有产品都一起上。这样的“创新”是带来不了价值的,因为本质上是同样的产品,客户群体都是一致的。

 

其次,当前国内主要食品动物的养殖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思考新的给药思路和方式。越普通越传统的就越容易卷,化药企业一定要结合当前我国养殖模式变化,做出能够针对性解决当下具体临床需求的创新。其中,给药剂型的创新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方向。

 

图片

 

记者:为什么需要关注兽药剂型创新?您认为当前在哪些方面进行剂型创新有较大发展空间?兽药企业应该怎样去做剂型创新?

 

黄显会:刚刚限抗的时候都提饮水给药,但是后来发现饮水给药的摄入均一性是很难解决的。饮水给药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是可行的,比如鸡的群养,猪的小猪阶段。但在养殖的其他阶段,不同时段、个体之间饮水量差异巨大,这就使得饮水给药很难实现均一。另外,当前普遍使用的酸化水对药物的稳定性也带来很大挑战。

 

实际上,我认为在母猪的生殖阶段是有很大的药物应用空间的。因为母猪在生殖过程中,生殖道是开放的,很多病原可能进入,造成母猪生殖系统感染。为了防止感染,子宫给药会是很好的思路。子宫给药有很多优点,比如药物滞留时间长,可以做到一次性大剂量给药,投药一次可以维持5~7天缓慢吸收释放,生物利用率高(很多药物在子宫内生物利用度超过60%以上)等。且子宫给药与经口给药不会发生相互干扰。

 

另外,母猪过去很多通过注射给药,现在很多企业采用药匙给药法,多数时候并不精准。因此未来也可以发展口服丸剂剂型,可以做到载药40%以上,外表层可以全部用载体,加入粘合剂遇水不崩解。每一个定位栏定量投放,就很方便。因此,我认为化药在剂型开发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去挖掘。

 

另一方面,剂型开发在创新时,需要考虑临床药效作用最大化。如果不从临床目标出发去开发药物,创新就是无意义的。药物剂型一定是要经过设计的。只有把临床需求研究透了,才能去思考如何通过剂型改变药物体内过程,从而实现临床药效作用最大化。

 

不同的动物因为生理条件和体内过程的差异,对药物剂型也有不同的需求。

 

比如,金霉素在猪上主要用于防止仔猪断奶后腹泻,要做到定向投入到回肠端才能发挥作用。但是分子态的金霉素在消化道吸收率很高,加上金霉素预混剂中钙盐的络合,分子态溶出量很少,小剂量投放到达不了回肠端,所以在临床使用的时候往往就要加很大剂量,导致用药成本增加,也造成动物本身代谢压力。这时,就需要兽药企业在剂型上下功夫,将金霉素改造成不在十二指肠释放或减少释放,从而减少分子态金霉素的吸收,实现低剂量定向投入到回肠端再高效分子态溶出,这样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

 

但金霉素在禽上的应用又是另一回事。因为禽有全身感染的大肠杆菌,这时又需要金霉素制剂是易吸收的。

 

在羊的制剂上又有另外的要求。羊是多胃动物,幼龄时又是单胃动物,幼龄阶段可以和猪一样给药,但在4.5月后瘤胃形成的时候,又要避免抗菌药的使用影响瘤胃菌群。瘤胃的pH值和回肠接近,这时就不能选择和回肠pH一致的药物,因为会导致药物在瘤胃就释放。

 

所以同一个药物,用在不同动物上的剂型设计也是要有区别的。这也提醒养殖端,有些特定化药产品,可能对每种动物的临床作用效果不一样的,也许它就是适用某一种动物,而不便用在另一种动物上。

 

我们养殖端在挑选产品时,需要更关注药物的体内过程,要看这个产品是针对哪个动物设计的,而不只是简单的只看价格。

 

记者:现在同样的化药产品有几千个批文,都在说化药行业同质化,那么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是否真的就完全一样,只有价格的区别?化药产品之间到底有哪些技术含量和工艺的区别?

 

黄显会:有些剂型产品可能区别不大,但有些剂型产品不同技术和工艺的差别还是很大的,一般来说,普通的粉剂之间是没有区别的,但是颗粒状的剂型产品之间是有区别的。这和兽药质量标准管理中对不同剂型产品的要求有关。

 

比如氟苯尼考粉,这种粉剂剂型就不可能存在工艺,就只能是混合的复配药物。因为按照粉剂报批时国家标准规定的性状就是粉。如果有企业就要把它的工艺改一改,做成一个氟苯尼考颗粒,那么报粉剂就是违规的。因为国家对内服粉剂粒径要求是80目,颗粒很难做到这么细的。这种情况下要借助工艺来提升产品反而是违规的,所以这类制剂不可能存在技术区别。

 

但如果报的是氟苯尼考预混剂,那么做工艺提升是可以的,因为我国对预混剂是没有性状规定的。这时,如果企业通过工艺改进,做到体内控制性释放,降低峰浓度,就能够与同类产品产生差异,从而体现出技术优势。

 

像氟苯尼考、替米考星这两类在行业内用量很大的产品,本身都有它们相应的缺点。氟苯尼考有免疫抑制作用,在打疫苗的时候是不可以在体内高浓度存在的。所以市场上会觉得某进口氟苯尼考产品很好用,就是因为它峰浓度很低,不会引起免疫抑制。这就是工艺带来的产品差异。

 

再就是替米考星,它是有一定的心脏毒性的。我们国家最初引进时用来防治支原体肺炎,多应用于育肥猪。粉剂添加到育肥猪饲料中,可以实现均一低剂量长期使用。后来由于蓝耳病的爆发,现在很多用在母猪上控制蓝耳病,但因为母猪体重大、单次用量高,而且很多都是药匙给药,一次吃进去峰浓度很高,就容易因为心脏毒性导致死亡。以前就有大集团怀孕母猪大量用替米考星粉剂,导致母猪大量中毒导致死亡的案例。

 

所以说,当药物的给药需求发生了变化时,剂型工艺就必须要有改变。在猪上使用要做到控制释放,比如微囊制剂。母猪用药一定要做骨架型、缓释型。替米考星预混剂如果做普通的颗粒涂层,通常在胃里就崩解了,使得最终呈现效果和粉剂没有区别。药物在胃里崩解,几分钟就能达到峰浓度,很容易导致母猪中毒。真正好预混剂采用的工艺是要做到药物颗粒在十二指肠缓慢释放,这样才能降低峰浓度,动物使用起来才安全。所以说这些药物,是存在技术秘密的。

 

还有比如恩诺沙星注射液,不同企业产品之间也是有区别的。还有一些根据不同的临床需求设计的特定的注射剂之间也是有区别。

 

此外,每一种新剂型也都是有工艺区别的。过去行业里说兽药是三机产品——粉碎机、搅拌机、分装机,觉得所有产品都是这种模式出来的。但现在我们讲“一品一线”,即一条生产线就是专为了一种产品设计的,每种产品都有独特工艺。“一品一线”推广之后会出现很多新的工艺技术应用。比如液体制剂的混悬,以前就普通胶体磨,会产生很高的温度,对药物稳定性带来挑战,现在用高压均质设备,下一步可能会实现纳米混悬技术。

 

但去年开始,养殖企业要求同类产品都统一进行降价,这使得有些企业的产品就做不了了。因为工艺需要成本,价格降太多,是生产不出来的同等工艺的产品的。

 

所以,我认为养殖企业在选择的化药产品时候需要了解和关注到这些技术差异。另外,兽药企业应该主动提醒养殖企业这些点。现在我国兽药标准中没有相应的规定,所以兽药企业需要去做一些体外的标准方便让客户去评估,才能够做到产品价格的差异化。

 

记者:产品的工艺差异可以在兽药申报和备案和执行质量标准的时候就得到体现吗?

 

黄显会:目前来看没有。比如刚刚谈到的骨架微囊化技术,其实业内已经应用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没有一个产品利用这个技术获得新产品批文。

 

原则上按照我们国家要求,如果原备案工艺是普通混合,实际上又采用微囊化工艺生产属于重大工艺变更,是需要重新备案或者申报新药的,但是没有一个企业去报的。这些问题未来肯定都需要解决。创新技术的应用,要变成新药写在标准里体现出来才行。

 

养殖端实际上比较难评价一个化药产品的技术含量,这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在新兽药证书上体现工艺和技术创新应用,也是当前行业突破同质化困境的一种途径。在申报新药的时候纳入技术门槛,别人要仿制也会更困难。

 

比如80%含量的阿莫西林,名字虽然叫阿莫西林可溶性粉,实际上最初从国外引进时候报批的生产工艺是制粒。如果我们国家的仿制药直接做成粉,那么评审是不会批的,必须按照最初引进的制粒工艺申报才会批。这就是将技术门槛慢慢融入到产品中。

 

但我们申报新药时因为各种原因,企业又不会把一些关键技术标准纳入到申报标准里去。比如20%恩诺沙星注射液,两个厂家的产品实际上有本质差别,但在执行质量标准的时候用的却是一个标准。那么作为养殖企业,就是觉得差不多,谁便宜采购谁的。但是在使用的时候,产生的毒副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厂家的用两倍剂量,鸡就会死,另一个厂家的用3~5倍剂量都不会死,这就是差别。看着都是溶液,但是因为工艺差别,呈现的效果差别很大。这些都没有写入申报标准。

 

目前在化药的标准和申报上没有差异化,使得技术创新没有得到很直观的体现和区分,需要从国家层面来鼓励不同企业申报产品把技术的东西纳入到标准考量。但是也不能增加申报难度,并且要做好对新技术的专利保护。当然,这是一个辩证的事情,也是很难处理的事情。

 

记者:当前国内化药板块与国外的差距在哪里?

 

黄显会:我认为国内的化药板块总体上并不比国外差,很多国外的普通制剂厂,也没有技术含量,他们也不会进到中国来。我们所熟知的跨国动保巨头,都是做创新药的。他们没有一百个文号,只有三五个文号,但单一的创新药产品能创造巨大价值。

 

国外在创新药的研发上的确走在前面。创新药一定是有临床应用上的突破的,是通过改造设计的,一定比老的药临床价值高。而且因为创新药独占期长,在专利保护期内利润非常高,所以说,做创新药才有更大的市场价值。

 

记者:当前兽用化药领域有哪些创新科技和科研进展?哪些新型技术在兽用化药中的应用有可能带来产业变革?

 

黄显会:首先是产品创新,即前面所说的创新药。其实我国从“十五”开始,就在关注兽药的研发,但是直到“十二五”,真正诞生的对产业有较大贡献的创新产品是不多的。就是出了一些仿制药,没有原研产品。

 

但是“十四五”之后,兽用化药领域研究进行了一些重大立项,比如我们学校(华南农业大学)曾振灵教授牵头的揭榜挂帅的创新化学药物研制项目,在这里未来至少会有3个以上新的原料药物出现。

 

另外由沈建忠院士牵头的农业化学合成药物研究项目,未来预计也会出现3~-5个一类新兽药。这些都是产品上的创新。

 

第二个方面,在“十五”之后,国内更多关注的剂型创新。养殖需求变化导致剂型工艺需要随之更新迭代。我认为未来中国的兽药行业是会领先全球的,因为中国养殖端的变革会推动化药企业做出改变和进步。

 

第三个是辅助抗感染类药物方向值得挖掘。这类药物主要是一些来自于植物原料的小分子化合物,作用机制主要是抗氧化和抗炎。这类物质未来将会是兽药开发的新思路。可以先研究其作用,然后利用新的手段比如合成生物学来合成这些小分子物质。我们知道,动物在健康度高的时候,即便存在病原也是不会发病的。实际上对于食品动物而言,我们并不需要去彻底消灭病原,所以用于提高动物健康度的系列产品一定是有开发空间的。这些物质应该是药物,而不应该以添加剂的形式存在。如果能够开发成药,动物保健将走出一条和人类不同的对待病原的道路,从而能大大降低抗菌药的使用量。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