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企业,应该以猪为本,还是以人为本?
首先,从我们能看到的事实出发,无论大猪企还是小猪场,无论是请员工还是夫妻店,绝大部分养殖场户都是“以猪为本”。
“为了养好猪,大半夜要爬起来接产,天没亮就要起床卖猪。
为了养好猪,自己可以粗茶淡饭,饲料却要买好的、买贵的。
为了养好猪,一年到头不买新衣服,却贷款都要去买母猪、修猪圈。
为了养好猪,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眯上眼睛却又浮现出猪价的顾虑。
今年更奇葩,为了养活猪,洪水来了人不跑,先把猪圈的门去打开......”
这是养猪人的心酸,更是养猪人的日常。
对此谁也没办法,一个猪场如果不“以猪为本”,基本上是养不好猪的!尤其是大型猪场、大型猪企,他们为了养好几千上万头猪,必须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生产流程。
猪场里的人,动辄几个月、半年不出场,上班的时间也并不那么固定,有紧急情况随时就要起床干活,很多时候甚至可以用“军令如山倒”来形容!
这导致猪场的年轻员工很少,因为很多人难吃这个苦、难耐这份寂寞,就算自己个人愿意,家里也不愿意——一年到头待在猪场,对象不好找、终身大事怎么办!
所以,尽管现在的猪场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年轻人也多了一些,但仍旧是以三四十岁以上的人为主,对于猪场招工而言,也是三十多岁、有养猪经验的夫妻工最吃香!
因为他们能吃苦、会干活,而且很稳定。
这么看来,养猪基本上是很难“以人为本”了?
笔者认为,养猪事业确实存在很多限制,但现在的大企业都已经在尽可能的实现“以人为本”。
例如,很多现代化猪场配套了齐全的娱乐设施,并且对菜单和食材的要求很高,对员工宿舍的要求很高,对员工的薪资待遇很高......
据笔者走访了解,一些大猪场的基层员工(初中文凭)也有着五六千的薪资,如果是有经验的员工,月薪甚至可以达到七八千以上!而这样的薪资,在许多大城市里的白领需要做到“基层干部”才行。
要知道,我国月收入在5000以下的人,占比高达88%!月薪5000-6000元的人占比只有4%,月薪6000-8000元的人也只有4%!
而养猪人打工的基准线,大多都在5000以上,并且因为包吃包住,很多5000月薪的养猪人,存款比大城市8000月薪的打工人还要多!
这么一看,打工的养猪人,还相对能算是“高收入人群”。
生猪行情" />
实际上,加入猪场养猪的人,基本上也都是冲着钱去的,他们在采访中多会表达此类观点:
1.自己以前干别的,但是不怎么赚钱,现在养猪既稳定又赚钱。
2.自己学历低,养猪已经是能找到薪资比较高的工作了。
3.养猪场忙起来确实很忙,但这是自己应该做的(养猪人的基本素养)。
4.养猪场确实枯燥,生活像坐牢,但自己就是为了来赚钱,又不是来玩的。
5.对于进出猪场的消毒环节,自己习惯就好了(虽然外人看来,确实比较难受)。
6.前两年猪价不好,希望老板养猪赚钱,这样自己的工作才稳定。
笔者是走到猪场里进行访谈的,在和他们面对面交流时,能感受到他们的诚恳。
此外,我也还体会到一点:能够留在猪场长期养猪的人,自己基本上不会去想“以人为本”这类事情,他们想的更多是卖猪赚钱。
而吃不来这个苦的,即便有能力、受重视也会走出猪场,哪怕去上游行业都要轻松自由一些(这些自然都是大家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
只是我想说,很多猪企和猪场,在招工的时候就明确要求员工能够“吃苦耐劳”。但即便你们招到的员工全都肯吃苦、能干活、少怨言,身为企业和管理者,一定要替他们想到“以人为本”这一点!
否则,一旦哪天发生了生产事故,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例如,震惊行业的“化粪池7人死亡事件”,直到8月份业内仍有人热议。最终经调查认定,这起事故是一起因生产经营单位现场管理不到位,隐患排查整治不力,盲目施救,导致的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报告提到,事故调查组发现该合作社未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相关管理制度,未建立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档案,未按规定对畜禽粪污化粪池有限空间场所进行辨识和评估,未落实有效的管理措施,仅在畜禽粪污化粪池区域彩钢棚立柱处张贴2张“池深危险、请勿靠近”安全警示标牌,未见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记录,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未严格落实“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要求,未按规定配备防护用品和应急装备。
我想,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去评判亡者的“大意”或者“认知不足”等问题,他们最开始想的只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后来者更是“救人心切”!
而问题最严重的,就是相关单位对员工培训的不足,对安全生产的重视不足,讲白了就是没有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去建立相关规则!
上述事件,虽然只是少数中的少数,但也给我们每个猪场敲响警钟!因为管理者一定要认识到,正是因为你招的员工能够“吃苦耐劳”,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那企业就更需要将“以人为本”融入到生产管理当中,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悲剧发生。
当然,这一点许多企业都做得很好,对安全也有着“军令如山”的明文规定,所以反而越是军事化管理严格的企业,越不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因为他们在看似“不近人情”的管理条例背后,倾注了最大的人情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