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7月1日起,我国饲料开始禁抗,畜禽饲料“禁抗令”全面施行,除中药外的所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将暂退中国养殖业的舞台。在此情况下,行业里现在应对仔猪腹泻的一个普遍做法是降低饲料蛋白水平,的确,这样能减少后肠道发酵、从而减少腹泻。但是很多时候,降低小猪料的蛋白水平其实会损失一部分效率,让生长性能达不到理想水平。同时,随着2018年以后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展开,大豆的进口和价格压力也随之凸显,因此2022年4月13日国家农业部与各高校和企业科研团队和技术人员共同制定了由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发布T/CFIAS 8001-2022《生猪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日粮生产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并于2022 年5 月13 日开始实施。
该团体标准给出了生猪不同生理阶段下豆粕使用的最高限量(表1),但目前由于仔猪25kg之前比较特殊,很少直接使用豆粕,都是使用特定加工工艺处理过的,抗营养因子少的高品质大豆浓缩蛋白、大豆分离蛋白、膨化大豆、发酵豆粕以及一些预消化处理的酶解豆粕等等,而这些产品的成本也会相对较高,应用量一般达不到常规豆粕的推荐使用上限。
众所周知,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粮是在NRC(1998)基础上,把日粮蛋白水平降低 2%~4%,同时保证日粮氨基酸的含量、 比例和种类均满足畜禽生长发育所需的日粮。虽然蛋白质水平降低了,但另一方面为了保持仔猪的高生产性能和健康,对蛋白质的质量要求反而更高,而市面上仔猪教保料的蛋白来源产品很多,主流应用产品有植物来源类(大豆豆粕、小麦水解蛋白等)、动物来源类(乳蛋白和鱼粉等)和单细胞蛋白(酵母、甲烷氧化菌等)等。如何评估这些蛋白类产品在仔猪教保料配方中的价值是很多营养配方师思考的问题。
蛋白品质不仅仅是粗蛋白水平,更是氨基酸平衡、氨基酸消化率和可利用率的结合。比如,很多高蛋白原料的粗蛋白水平非常高,但是不代表它们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高。又比如,豆粕作为猪饲料里最优的蛋白原料之一,有着较为不错的氨基酸比例,但是由于有抗营养因子,氨基酸的消化率和可利用率不一定高。因此,评判蛋白原料品质的标准不是单一的。(曦曦博士公众号, 2022-10-21)
本文认为动物营养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安全、含量和质量,具体如下。
一、安全
饲料原料和饲料的生产(设备、工艺、农药和化肥使用)、储存(堆放时间和环境、堆场硬化程度)、运输(运输工具和方式、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及使用环节(使用配比的合理性、使用方法和时限)的不合理和不规范都可能对蛋白饲料原料的安全产生影响。
1.1 卫生安全指标
重金属、有毒金属、二噁英、多氯联苯、溴代阻燃剂、饲料中天然毒素(真菌毒素、植物毒素)、霉菌毒素和抗生素污染等。
1.2 抗营养因子
抗营养因子存在于所有的植物性食物中,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保护物质。表2列出了常见植物性蛋白原料中的一些抗营养因子。虽然一些抗营养因子对人和动物的健康具有特殊的作用,如大豆异黄酮、大豆皂苷等,但这些物质在食用过多或使用不当的情况下,会对人和动物肠道营养素的消化、吸收、肠道健康产生影响,甚至会造成中毒。
1.3 微生物菌种的安全、基因重组等高新技术在菌种改良中的应用的安全性评价和有害病原微生物的污染
欧盟授权欧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EFSA)对食品用微生物菌种的管理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及前沿性,且信息透明,全球共享,可为其他研究或监管机构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EFSA 建立了 QPS 体系,QPS 列表是动态列表,每年更新 1 次,可及时增补菌种资源,且 QPS 评估是在保证高标准的逐项检测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检测。此外,QPS 评估时对菌种的综述信息具有最后欧盟通过 QPS 对添加到食品、饲料添加剂、酶和植物保护产品的微生物进行统一管理,使得监管力度、管理水平、发展节奏相一致,有效避免各行业间的冲突,实现协调发展(葛媛媛等,2014)。
1.4 生物安全
猪饲料中不使用猪源的各种产品(血浆粉、肠粘膜蛋白等)以避免各种传染病的集体爆发(如非洲猪瘟、蓝耳病毒和圆环病毒等)。
1.5 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技术
转基因技术将外源基因片段插入受体生物, 人们不可避免的对这一技术是否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产生担忧,随着基因编辑、RNA 干扰(RNAi)等技术研发的新型作物的诞生, 现阶段的安全评价体系已经呈现出一定不足和落后,需要加强研究,完善我国的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体系、立法以及加强监管。
二、含量
蛋白质的含量是指食物中蛋白质的量,以百分数表示。
2.1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有:
2.1.1 凯氏定氮法
凯氏定氮法的理论基础是蛋白质中的含氮量通常占其总质量的16%左右(12%~19%),因此,通过测定物质中的含氮量便可估算出物质中的总蛋白质含量(假设测定物质中的氮全来自蛋白质),即: 蛋白质含量 = 含氮量/16%。凯氏定氮法广泛用于食品和饲料分析,因为它能准确测量几乎所有形式的蛋白质。
2.1.2 紫外光吸收法
紫外光吸收法基于蛋白质中芳香族氨基酸(如色氨酸和酪氨酸)在280纳米波长处的吸光特性。此法快速且不需要添加试剂,但受蛋白质类型的限制,因为不是所有蛋白质都含有足够的芳香族氨基酸。
2.2 氨基酸含量、可消化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模式
氨基酸含量是饲料中氨基酸的化学分析值,具有可加性,可以反映饲料氨基酸的平衡状况,但不能反映饲料蛋白质的消化性。
可消化氨基酸是摄入的饲料氨基酸减去粪中排出的氨基酸,按照排泄物收集部位的差异,可分为回肠末端可消化氨基酸和肛门可消化氨基酸。由于盲肠和结肠中的微生物能够降解食糜中的氨基酸,猪可损失10%左右,所以在猪饲料中一般采用回肠末端法(SID,standardized digestible amino acids)。可消化氨基酸具有可加性,可以准确地反映饲料蛋白质的消化性和氨基酸平衡状况。
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是指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必须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各种动物所需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大致相同,但因各自遗传特性的不同,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猪营养中必需氨基酸包括:赖氨酸、色氨酸、蛋氨酸、胱氨酸、精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和缬氨酸。这些氨基酸对于猪的生长和健康至关重要,缺少任何一种都会影响其他氨基酸的吸收利用率。具体来说,赖氨酸是猪饲料中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植物性蛋白质饲料中通常缺乏赖氨酸,需要额外添加以提高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效率。蛋氨酸是第二限制性氨基酸,植物性蛋白质饲料中大部分缺乏蛋氨酸,适量添加蛋氨酸有助于平衡日粮氨基酸,促进猪生长。色氨酸也属于易缺乏的限制性氨基酸,尤其在玉米、肉粉、肉骨粉等饲料中含量较低。苏氨酸是一种必需氨基酸,尤其在幼猪生长阶段尤为重要。
理想蛋白质,是指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所需蛋白质的氨基酸(主要是指必须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一致,包括必需氨基酸之间以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的组成和比例,动物对该种蛋白质的利用率应为100%。
动物蛋白主要来源于肉类、蛋类和奶制品,其中含有丰富的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等。这些必需氨基酸对于动物的生长发育、免疫功能和组织修复具有重要作用。
植物蛋白主要来源于大豆、豆类、坚果和谷物等,其中一些植物蛋白缺乏一些必需氨基酸,特别是赖氨酸和色氨酸等。这意味着如果日粮蛋白主要依靠植物蛋白,则需要搭配合理,以确保摄入足够的必需氨基酸。
单细胞蛋白类(微生物蛋白或菌体蛋白)产品主要是以酵母菌、真菌、霉菌、非致病性细菌等单细胞微生物体内所产生的菌体蛋白质,目前以各种酵母蛋白的应用最为广泛。酵母蛋白主要成分包括核苷酸、游离氨基酸、多肽等,其中含核苷酸5%~7%,粗蛋白约40%以上,此外还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核苷酸、谷氨酸、氨基酸和小肽、肌醇等物质是其发挥功效的重要成分。
三、质量
3.1 必需氨基酸EAA占总氨基酸(total aminoacid,TAA)的比值(EAA/TAA),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EAA/NEAA)
表3中各不同蛋白源氨基酸的含量分析显示酵母蛋白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占氨基酸总量达到了43-48%,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达到0.77-0.91,显示酵母蛋白的氨基酸平衡度高,符合FAO/WHO标准规定的40%和0.6(FAO/WHO),高于大豆蛋白,接近乳清蛋白(唐晓荞等,2020)。
3.2 消化率(表观消化率、真消化率)
饲料中可消化蛋白占食入饲料蛋白质的百分比称为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公式如下:
上述表观消化率中粪便中的蛋白质有部分来自消化道分泌的消化液、肠道脱落细胞和肠道微生物等途径,并非来源于饲料,因此如果在测定粪便中待测蛋白质的同时,测定这部分相应的蛋白质含量,并加以扣除,所得出的数值为真消化率,公式如下:
3.3 利用率(生物学价值BV、净蛋白利用率、蛋白质效率比)
表观生物学价值(BV, Biological Value)指动物沉积氮与吸收氮之比(apparent biological value,ABV),计算公式如下:
真生物学价值(true biological value,TBV),在表观生物学基础上从粪氮中扣除内源的代谢粪氮(MFN),再从尿氮中扣除内源尿氮(EUN),计算公式如下:
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就是吸收进入血的蛋白质有多少能够转化成实际的身体组织或化学成分。因为吸收进入到血液中的氨基酸,它不一定都被利用了,有一部分会随尿液排出,那么排出这部分就不应该算在利用的里面。如果排出的比例很大,那么就会对肾脏造成较大的负担,那这样的蛋白质就不是好的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反映了蛋白质的消化率和可消化蛋白间的平衡,生物学价值越高,说明饲料中蛋白质可消化氨基酸组成与动物需要更接近。
净蛋白利用率(NPU, Net Protein Utilization)
净蛋白质利用率是指动物沉积的氮与食入氮的比值,即:
净蛋白质利用率是将消化率和生物价值这两个指标结合起来。因为消化率只反映有多少蛋白质进入血液,生物学价值只反映出血液中有多少蛋白质变成了机体成分,因此只有将两个阶段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描述蛋白质被机体利用的程度,也可以用BV × 氮的消化率来表示。
蛋白质效率比(PER, Protein Efficiency Ratio)
蛋白质效率比是动物体增重与食入蛋白质或氮的比例,用体增重代替了蛋白质或氮的沉积量,更为简单和直观,公式如下:
需要指出的是,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净蛋白利用率、蛋白质效率比都不具有可加性,反映的是单一饲料的营养价值,不能预测几种饲料配合使用时氨基酸的互补效果,从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也不能推测出饲粮的营养价值,再评定饲料营养价值时存在片面性。
3.4 蛋白质消化动力学
3.4.1 蛋白质动力学
蛋白质利用的效率取决于氨基酸在转化成其他氨基酸吸收后用于合成蛋白质、脱氨后作为能量来源这两个过程之间的平衡(Bry等,2019)。日粮氨基酸在肠道内的代谢以分解代谢为主,某些氨基酸是肠黏膜上皮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小肠黏膜组织能氧化支链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主要利用谷氨酸、谷氨酰胺和天冬氨酸供能(Van Der Schoo等,2001)。蛋白消化动力学描述了日粮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被消化、释放到血液中氨基酸和肽以及被吸收利用的速度和位置,而蛋白质的吸收速度和位置都会影响机体随后对氨基酸的利用,而传统营养理论上消化率这个参数只反映动物吃进去的蛋白质以及粪便中还剩下蛋白质的数量,并没有说明肠道内蛋白质被消化、吸收的速度和位置。根据餐后血浆氨基酸和多肽增加的时间和程度,蛋白质可分为快速消化蛋白和慢速消化蛋白(Tang等,2009)。Boirie等(1997)发现蛋白质摄入后氨基酸吸收的速度对使用单一蛋白质食谱餐后的代谢反应有重大影响。缓慢吸收的酪蛋白通过抑制蛋白质分解而不过度增加氨基酸浓度来促进餐后蛋白质沉积;相比之下,饮食中的快速蛋白会刺激蛋白质合成,但也会促进氧化。当单独给予蛋白质时,氨基酸吸收速度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是真实的,但对于可能影响胃排空(脂质)和胰岛素反应(碳水化合物)的更复杂的膳食食谱中,这种影响可能会减弱;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非蛋白质底物在全身蛋白质代谢中的具体作用。这种慢速和快速蛋白质的概念可以应用于必须改善蛋白质沉积的情况(即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以及蛋白质摄入过多的情况。
当给猪提供不同蛋白质来源的日粮后,猪血液中氨基酸和肽的释放动力学结果不尽相同(图1)。乳清浓缩蛋白和喷雾干燥血浆蛋白粉可被视为快速消化的蛋白质来源,而豆粕、菜粕和黑水虫蛋白则是消化较慢的蛋白质来源。血液中氨基酸和肽的释放动力学与氨基酸和肽从小肠管腔中消失的动力学呈正相关。血液中氨基酸和肽的餐后出现更为迅速和明显,这可以用消化物通过胃的高通过率和/或蛋白质的高酶水解率以及氨基酸和肽在小肠中的吸收率来解释(图2. Hsuan Chen,2017)。Jessika van Leeuwen博士2023年在美国the ASAS-CSAS-WSASAS报道使用256头28日龄断奶的仔猪饲喂快速消化和慢速消化蛋白饲喂28天后,发现使用快速消化蛋白比慢速消化蛋白具有更好的日增重,且在低蛋白水平快速消化蛋白组仔猪的粪便含氮更低,有利于环保。
图1 摄入快速蛋白(实线)和慢速蛋白(虚线)的血浆氨基酸在餐后的变化曲线
图2. 饲喂以SBM=豆粕; WG=小麦面筋蛋白; DPP=喷雾干燥猪血浆蛋白; BSF=黑蝇幼虫蛋白 为唯一蛋白质来源实验日粮的生长猪血液中氨基酸和肽的浓度
至于快速蛋白和慢速蛋白到底哪个更好,目前为止在人健身方面的研究较多,目前的一般结论是快速蛋白质在1-2小时内被消化,身体能够快速利用蛋白质进行肌肉蛋白质合成,建议在锻炼后摄入快速蛋白质;慢速蛋白质需要大约4个小时才能消化,它们为身体提供了更慢、更持久的氨基酸释放,如夜间肌肉组织的再合成(VidaFuel website)。因此为了获得最佳的肌肉沉积效果,需要快速、中速和慢速蛋白以一定的比例混合搭配来达到需要的目标。至于在动物生产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不好直接下结论,结合下面提及的蛋白质与淀粉消化速率的匹配同步性研究,可推测将来的可能应用是蛋白质和日粮碳水化合物应该都是以相应的快速、中速和慢速合理匹配来发挥最大的协同功效,避免能量的多余浪费和损耗,达到最大化生产效率。
3.4.2 蛋白质和淀粉消化速率的匹配和同步
日粮淀粉和蛋白质在肠道内分解为葡萄糖、氨基酸和小肽,为动物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来源。肠道中葡萄糖和氨基酸交互作用会影响日粮淀粉和蛋白质的利用效率。葡萄糖释放速率过慢,氨基酸释放速度过快,肠黏膜组织分解利用氨基酸,降低氨基酸用于蛋白质合成的比例;葡萄糖释放速率过快,葡萄糖和氨基酸在肠道上皮转运存在竞争性抑制,降低氨基酸的吸收和利用(邹铁等,2024)。Yin等(2010)研究表明仔猪采食含有快速消化的淀粉后,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迅速升高并维持 3~5小时, 较高的血糖水平可以修正mTOR 的磷酸化水平,从而增加体循环吸收的氨基酸量,以满足蛋白质合成的需要。仔猪采食快速消化淀粉可以使餐后葡萄糖的循环水平迅速提高,进而引起循环系统胰岛素及氨基酸水平的变化,胰岛素及氨基酸被认为是调节蛋白沉积的关键因素(Yin等,2011)。不同消化速率和程度的淀粉对猪体蛋白合成和生长性能的影响会随着不同来源淀粉的理化特性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氨基酸不仅可以用来合成蛋白质,并且当能量供应不能满足畜禽的需求时还可通过氧化作用供能。肠道内葡萄糖持续稳定地供应,可以减少氨基酸用于氧化供能,提高吸收入血的氨基酸数量,具有明显的节约氨基酸效应(张楠等,2022)。畜禽的生长性能和饲料转化率取决于淀粉和蛋白质消化的程度和速度,淀粉和蛋白质消化、 葡萄糖和氨基酸吸收的同步对获得最佳蛋白质利用率和饲料转化率,减少代谢废物排出,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环境意义。
3.5 肠道健康、免疫力的影响
在哺乳动物中,与营养代谢吸收相关的肠道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红细胞、白细胞、骨髓细胞从头合成核苷酸的能力有限,需要依靠核苷酸前体物质合成或现有的核苷酸以满足需要(Kulkarni等,1994)。并且当动物处于快速生长时期,或受到免疫失衡、 氧化应激及肠道损伤情况下,体内从头合成的核苷酸也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此时更依赖于外源核苷酸(Sánchez-Pozo 和 Gil,2002)。日粮核苷酸通过改善肠道形态,促进肠细胞增殖,提高肠酶活性从而促进肠道发育,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日粮核苷酸还可以影响肠道微生物区系,抑制有害细菌增殖并促进有益菌的生长,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最终达到改善肠道健康的目的。此外,日粮核苷酸能够促进淋巴细胞增殖、IFN-γ 的分泌、增加血液及肠道黏膜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提高 NK 细胞活性等来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纪勇成等,2019)。
据报道,有的小麦面筋蛋白产品谷氨酰胺(Gln)含量很高(30%或以上),谷氨酰胺能够通过改善小肠形态,促进肠上皮细胞更新,提高肠屏障功能与抗氧化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来缓解仔猪断奶应激(孙开济等,2020)。
酵母蛋白中含量丰富的肌醇是一种维生素,是细胞膜的一种基本组成成分,是保证神经、大脑和肌肉功能的必需成分,具有促进细胞生长、发育和修复的作用(李书伟,2009)。
3.6 其他
3.6.1 NE/CP比值
图3 各不同蛋白源的NE/CP比值
在动物营养的所有能量体系中,净能体系是最能反映饲料的有效能值,因为净能直接与产品挂钩。上表中几种代表性的蛋白原料的净能与粗蛋白含量的比值可以反映出单位蛋白含量的不同蛋白源对生长猪贡献的净能值,其中功能性酵母蛋白(新普乐)、大豆酶解蛋白和豆粕的比值相对较高(图3),大豆酶解蛋白和豆粕属于同源产品只是加工工艺有所区别,大豆酶解蛋白的抗营养因子比豆粕含量低很多。
3.6.2 适口性
谷氨酸,作为一种非必需氨基酸,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特别是在肉类、海鲜等食材中含量丰富。它不仅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元,更是构成肉类鲜味的重要成分之一。当谷氨酸与钠离子结合形成谷氨酸钠时,即为我们熟知的味精,这种化合物能够极大地增强食物的鲜味,使肉类口感更加鲜美。这也是动物蛋白原料的适口性一般来说好于植物性蛋白原料的原因之一。
啤酒酵母中核糖核酸的含量高达4.5-8.3%,核糖核酸是生产核酸和核苷类药物的原料(徐慧等,2008)。核酸酶主要由5′-磷酸二酯酶组成,对酵母核酸有很强的酶解能力,其酶解原理是核酸酶与底物核酸(RNA)发生作用,将其定向水解成5′-核苷酸(RNT),其中的5′-鸟苷酸(GMP)是主要的呈味成分,而无呈味成分5′-腺苷酸(AMP)经腺苷酸脱氨酶作用也可转化成5′-肌苷酸(IMP)而呈味,从而制得高(I+G)含量的酵母抽提物或5,-核苷酸产品。核苷酸具有强烈的增鲜作用,是一类很有价值的食品增鲜剂。功能性酵母蛋白(新普乐)含核苷酸核苷酸5%~7%,谷氨酸含量高达5.6%,都是增鲜的成分,谷氨酸钠和核苷酸组合使得产品的适口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综上,仔猪日粮配方中优良蛋白原料的选择至关重要,不仅要考虑原料的清洁,安全性,还要全面充分地评估其适口性、可消化性、氨基酸平衡、消化动力学、NE/CP、肠道健康和免疫等功效,此外在动物试验评估的数据越多越能消除试验操作中的各种偶然因素导致的误差,可信度增加,也才能得出更加全面、客观和准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