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届中国黑猪产业链“黑猪美味好产品”品鉴会在安徽合肥揭晓榜单,巴东黑猪斩获金奖。
土生土长在鄂西深山里的巴东黑猪,缘何渐成食圈“顶流”?
依托天然山水、富硒沃土,巴东县深入探索无抗养殖模式,以硬核科技支撑、高养殖标准,持续推动黑猪种源保护,创新推广“1155”模式,不断增加“巴东富硒黑猪”品牌的“含绿量”“含金量”。
01 好山好水养好猪
“这些黑猪吃中药食材,喝高山泉水,呼吸新鲜空气,长的肉自然鲜美。”位于“鄂西屋脊”的绿葱坡镇勒马沟家庭农场,负责人冯彩龙穿行在散养黑猪的坡地上,将混杂中药材茎叶、根须的玉米粒撒在食槽里,她笑称“黑猪过的是田园生活”。
巴东县地处“华中药库”腹地,药用植物遍地丛生,部分中草药属药食同源。凭借独特的资源禀赋,巴东县探索黑猪“圈养+放养”模式,构建野草药、山泉饮用水、玉米、青饲料等均衡搭配的“养生营养餐”,让无抗养殖贯穿黑猪成长全过程。
“黑猪远离了抗生素,绿色、健康!”冯彩龙算了一笔账,无抗猪肉比普通猪肉价格翻了几倍。
无抗养殖守护天然本真。生长在硒矿带的黑猪,自带富硒独特光环。目前,巴东县正谋划共建中国高档富硒黑猪养殖圈。
曾被誉为“黑金”的巴东黑猪,从独领猪肉市场,到沦为濒危地方猪种,再到如今重磅回归。2023年,巴东县出栏黑猪2万头,巴东黑猪肉系列产品走出大山、俏销山外,助农增收600余万元,一度遇冷的黑猪迎来复苏的春天。
02 科技赋能“金名片”
2023年9月,在四川泸州2023年第二届中外地理标志产品博览会上,“巴东山味福”畜产品公用品牌亮相,巴东黑猪肉、茶店牛肉、巴东羊肉和巴东土蜂蜜系列产品赚足人气。
一块好味道、有卖相的黑猪肉,离不开品牌培育的外在塑造和硬核科技的内在赋能。
巴东县是生猪养殖大县,连续13年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调优生猪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黑猪特色产业,以扩繁保种为前提,科学制订黑猪养殖标准,助推黑猪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巴东县委、县政府定下打响“巴东富硒黑猪”品牌、推广黑猪养殖的总基调。
2022年,巴东县分别与武汉轻工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启动巴东特色畜禽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组建畜产品研发专家工作站,在“产学研用”有机融合模式下,按下以巴东黑猪肉系列产品为主的畜产品研发“快进键”。
同时,借助湖北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派驻帮扶团的机遇,与武汉轻工大学签订服务协议,在“人才智囊团”“科技孵化器”的硬核支撑下,将传统畜禽产品的现代化加工、健康食品的研发等推向新高度。
科技赋能,巴东黑猪“金名片”越擦越亮。目前,巴东黑猪系列产品在加工模式、研发研制、生产标准、加工工艺、包装设计、营销渠道“六统一”的统筹下,养殖效益、品牌价值、社会效应齐头并进,巴东黑猪产业焕发出致富增收的新生能量。
03 链式发展“钱”景阔
“你的年猪我来养。”每年岁末,在信陵镇土店子村,“年猪定制”模式热度不减,一批批订单从北京“飞”来,大山里的黑猪肉端上首都人民的餐桌。
从黑猪养殖场到百姓厨房,巴东县构建黑猪产业上游、中游、下游一体产业链,打造黑猪新鲜直达“一站式”供应。该县以惠丰牧业、将军山农牧两家恩施黑猪繁殖基地为龙头,与黑猪养殖专业村、养殖大户共织规模集约“养殖网”,用稳定、优质的黑猪种源,筑牢畜牧产业升级、黑猪肉市场保供的坚固底座,释放黑猪产业“链动力”。
链式发展“钱”景阔,巴东县在立体养殖上巧做文章,探索出“1个农户饲养1头黑母猪、年出栏10头育肥猪、出笼50只土鸡、种植5亩饲草料”的“1155”模式,立足农户院落空地、绿林草场,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向立体空间要畜牧经济增量。
2020年以来,巴东县累计投入5200万元,支持657家生猪养殖场建设三级化粪池、堆粪棚、异位发酵床、沼气工程等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同时,选树种养结合的畜牧行业循环标杆,投入3000多万元“以奖代补”资金激励产业发展。
“我们将联合全县黑猪养殖户,抱团发展,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依托‘巴东山味福’公用品牌,通过专业化分工、多元化联合、紧密型衔接、标准化生产,采用订金、薪金、租金、奖金、红利5种方式,盘活中小养殖户土地、栏舍、劳动力等资源,全面联农带农增收。”巴东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主任田恒书说。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