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
“在农业领域扎根几十年,心里始终惦记三农问题。”被问及今年的关注方向,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皖平告诉记者,今年带来了三个建议——分别是关注农业新质生产力、农田土壤碳汇以及建设干旱半干旱地区高效节水农业。他的关注点依然和农业密不可分。
“气象对农业生产影响非常大。特别是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频发,防灾避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赵皖平表示,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现代农业体系中,气象服务已贯穿作物整个生产周期——从春耕春播到抢收抢种,都离不开气象指引。
精细化气象服务是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从单纯天气预报“信息源”到打通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要让每个农业生产者都感受到气象的红利。”这要求发挥气象信息“发令枪”作用的同时,还要提供“跟踪式服务”——点对点指导农户科学应对灾害天气,真正发挥好气象预报预警对农业生产保驾护航的“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关于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赵皖平表示,这是我国建设农业强国发展征程中的重要节点,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这一历史阶段必选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部署,让农业高质量发展有了新的着力点。
创新是发展的源生动力。“新质生产力的产生要从三个方面去发力。首先就是科技创新。”赵皖平强调。他举例道,18亿亩的耕地红线很难突破,但换个思路从“大食物观”上开辟新赛道,路就又走活了。锻造新质生产力是各行各业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是重中之重。
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第二个是要提升目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水平,要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用联动成效,让好的科研成果落地生根,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助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贯通的体制机制,需要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的明确要求: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第三个是人才。‘新农人’的新是指思维和科学技术能力上的新,具备这些能力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实践,要让这些具备新科技新发展思路的‘新农人’们有干事创业的舞台。”
“以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能力现代化的提升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大有可为。要不断完善气象监测设施装备体系,增强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让更多的气象科技能力惠及农业生产。”赵皖平表示,除了在农业方面,气象部门在助力防灾减灾、推动生态产业价值实现、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等方面,亦不可或缺。
下一步,赵皖平建议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加强与多部门开展深入合作,共聚发展合力,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