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以猪粮比价作为分级预警和调控机制的主要监测指标,是决定短期市场调控启动最关键的指标。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既受生产成本因素影响,也受玉米价格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准确调整可能会影响政策干预效果。因此,有必要研究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的变动规律、影响因素以及猪周期测算生猪养殖盈亏状况,以合理利用猪周期盈亏变动规律,对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从中长期来看,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是稳定的,但短期可能会偏离。一般来说,猪粮比盈亏平衡点随饲料成本占全成本比重提升而下降,仔猪成本增加会带动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提升,仔猪价格和玉米价格波动方向和幅度均会显著影响猪粮比平衡点。大型养殖户平衡点和效益稳定性高于中小型养殖户。建议基于饲料价格、仔猪价格波动以及养殖分工等因素,科学设定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指标和政策干预启动区间,通过基于猪周期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和养殖收益来建立中长期生产合同,短期市场调控政策与中长期产业政策协同实现保供稳价目标。
关键词:猪周期;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规模化
近年来,生猪价格波动明显,不但影响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和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的稳定。2008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如2009年的《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建立了以猪粮比价为主要监测指标的分级预警和调控机制。经过多年探索,结合猪肉作为鲜活农产品的特点,产业调控机制已经由市场价格调控向更加注重生产调控和市场调控制度创新。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是决定短期市场调控启动最关键的指标,也是衡量生猪养殖户成本收益最简单有效的指标。但是,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既受生产成本因素影响,也受玉米价格影响,因此不同年份间有差异,如果变动超过一定范围需要及时修正预案中的平衡点指标及波动区间指标。在此背景下,分析生猪生产成本结构的变化,研究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的变动规律和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猪周期盈亏状况变动,对于有效利用政府储备肉政策来防止我国猪价不合理波动,合理利用猪周期特点,提高生产稳定性,对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一、文献综述
猪粮比价是判断生猪生产盈利情况的基本指标。按照相关定义,猪粮比价是指生猪出场价格与玉米批发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它能够直观地反映养猪成本和收益的变化情况,作为衡量生猪生产效益和市场运行的重要指标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相关调控政策的启动提供决策支持。美国农业部猪粮比价指标是每100磅活猪的市场价格与每蒲式耳玉米的市场价格的比值。有些国家猪饲料是以小麦为主,因此,猪粮比价就是生猪价格与小麦价格之间的比值(周清杰等,2017)。
在猪粮比价的研究方面,已有成果主要涉及猪粮比价直观含义、适用性、预警价值、预警空间分布等。汪文彬(2017)、刘国信(2014)分别研究了猪粮比价合理性及影响因素,认为猪粮比价更应该使用广义猪粮比价。在以猪粮比价作为冻猪肉收储启动指标方面,以猪粮比价为启动信号的缓冲式储备肉政策对于平抑生猪价格波动发挥了“蓄水池”作用(谢晨等,2021)。但部分年份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与实际发生背离,也有学者认为玉米价格已经不再适合作为猪粮比价的饲料粮指标,各种养殖成本均发生较大变化时,猪粮比价已经不能准确衡量养猪成本的变化(冯永辉,2012),以玉米为基准的猪粮比价很可能已经不是养猪盈亏平衡点了,应该把生猪价格作为关注对象(王烁等,2015)。实际上,猪粮比价指标启动点与实际平衡点的偏差和失误是由于生猪生产成本构成更加多样化以及成本比重的变化,需要进行重构(李炳莲等,2014)。也有部分学者研究了猪粮比价的应用,例如利用猪粮比组合指标判断猪周期拐点(黄冰,2018)以及通过优化猪粮比区间应用于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李丹等,2016)。以上文献定性评估了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变动的影响因素及适用性问题,但未明确何种情况下猪粮比价平衡点具有有效性。本文试图通过对不同规模生猪养殖主体的生产成本构成情况的剖析,寻求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变动的影响因素及规律,及时科学调整政策干预盈亏平衡点。为此,遵循投入产出平衡理论,参考饲料成本与生产总成本的关系、仔畜费占比和饲料等诸多因素,对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变动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不同猪周期不同规模户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以及猪周期盈利水平变动趋势,为今后我国猪粮比价的盈亏平衡点调控、国家储备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二、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变动趋势及不同猪周期养殖效益特点
我国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2016年以后处于较高水平,2020年行业平均成本激增。综合来看,2004-2019年以来规模户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在6:1左右,中等规模户最低,为5.99:1,散养户则在6.60:1。2004年后,生猪生产全成本和盈亏平衡点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玉米等饲料成本、仔畜成本、劳动力成本、防疫成本等都是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盈亏平衡点由5.5:1左右上涨到7:1左右,其中,2008年、2016年明显上升,2010年、2018年明显下降。盈亏平衡点接近5.5:1的年份分别为2004 -2006年、2010年、2012年和2014年;盈亏平衡点低于或接近6:1的年份分别为2007年、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和2018年;盈亏平衡点接近或者超过7:1的年份分别为2008年、2016年、2017年和2019年。2004-2006年,不同规模养殖户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均低于6:1,且呈现下降趋势;2008年后,盈亏平衡点开始不断上升(表1)。其原因是防疫成本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成本尽管占比相对较小,但上升速度超过了玉米等饲料成本的涨速,例如2019年大规模养殖户以上两项成本分别较2014年提升1.9倍和1.3倍,玉米价格同期上涨62%。从不同类型养殖户来说,防疫成本均发生显著上升,特别是2019年以来,疫病防控成本较非洲猪瘟前增加100-200元/头,侧面说明未来动物疫病防控仍是关系生猪生产稳定的重要因素。2020年养殖高收益带动生猪养殖积极性快速提升,养殖户和养殖企业均存在养大猪和投机育肥现象,带动饲料消耗量提升,叠加新冠肺炎疫情、非洲猪瘟防控等因素,带动生猪平均成本创历史新高。2020年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导致饲料及其原料运输受阻,玉米价格出现第一波上涨,生猪存栏提升带动玉米和豆粕价格涨势一直持续到2021年一季度,累计上涨分别超60%和30%,仔猪价格暴涨并创历史新高。据行业监测,2020年自繁自养养殖户平均成本为15.8元/千克,盈亏平衡点为6.80:1,外购仔猪养殖户平均成本为24.8元/千克,猪粮比价盈亏点为10.7:1,以8:2的养殖模式结构比例测算,2020年全行业平均养殖全成本为17.60元/千克,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约为7.6:1。2021年前三季度自繁自养和外购仔猪养殖户全成本仍继续上涨,分别为16.9元/千克和27元/千克。除了饲料原料、仔猪价格上涨外,新一轮的新扩建养殖场投资和扩产高峰提升了固定资产折旧,生物安全措施的加强、新冠肺炎疫情对人口流动性的影响带动管理成本和劳动力等大幅上涨。随着生猪产能的释放,固定资产折旧等边际成本下降,同时仔猪和玉米等饲料原料价格的回落,预计2022年行业平均成本和猪粮比价盈亏点将逐渐下降。
表1 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变动情况
不同规模类型养殖户盈亏平衡点变化趋势不一。散养户盈亏平衡点更高且与规模户间差距逐年变大,规模户相对比较稳定,且规模越大越稳定。2011年之前,不同规模养殖户猪粮比价平衡点差异小。大规模养殖户与中小规模养殖户的盈亏平衡点相接近,从2013年开始低于中小规模养殖户的盈亏平衡点。2014年开始,在规模养殖户中,大规模生猪养殖户的盈亏平衡点最低,中规模生猪养殖户的盈亏平衡点最高。2007-2009年,由于生猪价格波动,生猪收益情况较好,工商资本第一次大规模进入,规模化加速发展,规模养殖结构开始优化。2011年开始,资本再次大量进入生猪产业,致使生猪养殖业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机械化、半自动化生产型转变,规模化优势逐渐凸显。2015年开始产业资本加速进入,规模养殖质量开始显著提升。与中小规模户相比,饲料转化率、每头母猪提供的断奶仔猪数、防疫效果等均较明显,规模技术效率更具优势。
生猪产业中长期盈利水平总体处于相对均衡状态,不同规模养殖户间差距增大。实际猪粮比与盈亏平衡点基本能够反映养殖成本以及盈利变动情况,总体而言,不同规模户盈利能力在2010年以后的猪周期发生逆转,中等规模户盈利水平最高,其次为大规模养殖户,小规模养殖户由最高下降为规模养殖中最低的水平。从不同猪周期来看,如果不考虑2019以来的新周期,2006-2009年周期盈利水平最高,2010-2014年周期则相对较低,2015-2018年周期散养户则处于亏损状态。当猪价下跌时,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容易压栏,导致亏损较大,猪价上涨时,错过进入最佳时机,生产成本较高。散养户、小规模养殖户其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生产稳定性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非常大。生猪养殖连续亏损6个月及以上,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可能会加速退出,如2013-2014年生猪产业连续2年亏损导致养殖户大量退出养殖。中长期来看养殖盈利,总体是稳定的,可以利用猪周期成本与盈利相对稳定性,通过中长期生产和销售合同来减缓猪价波动对养殖效益以及生产稳定性的影响。
三、不同规模养殖户猪粮比价平衡点的影响因素
(一)饲料成本
饲料和仔畜成本是生猪养殖全成本最主要的要素,随着规模水平提升占比增大。散养户养殖成本中,饲料成本和仔畜成本占生猪养殖成本的71%上下(表2),部分仔猪价格大幅上涨或者玉米价格持续上涨年份会导致这一比重提升。相对而言,规模户饲料成本和仔猪成本比重相对稳定,并且随着规模提升,所占比重上升,主要是因为规模效率提升,边际成本随着规模产出增加而下降。
表2 饲料和仔猪成本占全成本比重
饲料成本占比越高,盈亏平衡点越低,反之则越高。对比饲料成本占比与盈亏平衡点变动(图1),对于规模生猪养殖户来说,当饲料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55%上下时,6:1作为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是合适的;对于散养生猪养殖户来说,饲料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比重较小,当饲料成本比重为45%时,6:1的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较合适。不同规模养殖类型盈亏平衡点随着饲料成本占比的变动呈现出一定规律的升降。饲料成本占比越高,盈亏平衡点越低;反之则越高。当规模户饲料成本占比小于50%时,盈亏平衡点均高于7:1;当饲料占比位于60%附近,规模户盈亏平衡点一般会接近5.5:1。
图1 饲料成本比重与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关系
玉米价格与盈亏平衡点非线性关系。玉米是饲料的主要原料,一般占饲料成本的60%左右。随着玉米价格上涨,如果其他成本变动不大,饲料成本和总成本提升,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呈现上升趋势。从2004年以来玉米价格走势来看,玉米价格维持在1.4元/千克以下水平时,盈亏平衡点多数时间控制在5.5:1以下,玉米价格在1.8元/千克以下时,盈亏平衡点在6:1上下波动;当玉米价格位于1.8-2.2元/千克时,猪粮比价盈亏点高于7:1;玉米价格在2.4元/千克上下波动时,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回落到5.5-6:1。当玉米价格过快上涨时,小麦替代玉米的比例增加,因此饲料成本增长速度小于玉米价格涨速,此时以全成本与玉米价格比值来衡量盈亏平衡点会出现盈亏平衡点下降以及不准确的问题,因此当玉米价格上涨超过2元/千克并继续上涨时,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反而会下降。
图2 规模养殖户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与玉米价格变动趋势
(二)仔畜费成本
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随仔猪成本上涨而增加,2020年仔猪成本比例创历史新高。仔猪费占比和仔猪价格总体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仔猪费的涨幅会直接影响到生猪养殖成本的涨幅,进而影响猪粮比价的变动。分析2004-2020年不同规模类型养殖户仔畜费占比和仔畜价格变动,发现上涨较快的有6个年份,分别是2007年、2008年、2011年、2012年、2016年、2019年和2020年,仔畜费占比和仔畜价格都上涨到高位。据行业监测,2020年仔猪成本占到全成本的70%上下,而一般情况下均在40%以下,非洲猪瘟导致的母猪存栏下降以及2019年四季度以后复产力度加大持续推动仔猪价格上涨,是仔猪成本比例创新高的主因。一般情况下,散养户、小规模户、中规模户和大规模户仔畜费用占比分别在25%、28%、30%和33%上下(图3)。仔猪成本在生猪价格上涨周期会显著提升,如2016年小中大规模生猪养殖的仔畜费用比重分别达到了35%、38%和41%。仔畜费与盈亏值一般呈现正相关,主要原因是盈利水平提升才会带动养殖积极性,带动仔猪价格和仔猪成本上涨以及占总成本比重提升,反之仔畜费较低年份都是亏损或者盈利水平低的年份。
图3 仔猪成本比重与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关系
仔猪价格和玉米价格波动方向和幅度会显著影响猪粮比价平衡点。当仔猪价格与玉米价格同向变动且变动幅度不大时,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相对稳定;如果仔猪价格涨幅较玉米价格明显或者甚至反向,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则往往会高于6:1,例如2016年玉米价格持续下跌而仔猪价格上涨,2020年仔猪价格涨幅明显高于玉米价格,如果以6:1作为盈亏平衡点估计盈亏水平或者采取干预措施,可能会导致政策针对性不足。如果玉米价格上涨而仔猪价格下跌,那么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会呈现下降趋势(图4)。
图4 仔猪、玉米价格涨幅与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
四、结论与建议
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中长期来看是稳定的,但短期可能会偏离。玉米和仔猪成本是全成本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一般来说,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随饲料成本占全成本比重提升而下降,但玉米价格变动与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变动并非是线性关系。仔猪成本上涨会带动猪粮比平衡点提升,仔猪价格和玉米价格波动方向和幅度会显著影响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同时,散养户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显著高于规模户,规模效率提升带动大型养殖户平衡点低于中小型养殖户。生猪规模养殖效益按照周期来说是相对稳定的,但受劳动力机会成本影响,散养户部分周期亏损。以实际猪粮比价和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估算养殖成本和收益具有合理性,但玉米和仔猪价格波动较大时,猪粮比价短期内可能会发生较大变化,导致测算失真。因此,在沿用现有猪粮比价指标的基础上,在玉米和仔猪价格发生大幅波动时要及时评估合理的盈亏平衡点来启动市场干预政策以及测算养殖盈亏水平。
一是合理利用猪周期盈亏平衡点及盈利变动机制降低市场波动对生产稳定性的影响。总体来看,如果按照猪周期来测算猪粮比价或者实际盈利,生猪养殖总体处于行业正常盈利水平。如果要稳定生猪生产,在提升规模化水平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猪周期的特点以及周期盈利水平变动趋势,建立基于猪周期时间、生产成本、猪价变动和收益保障的中长期生产合同,通过规模养殖场与规模屠宰场,优势产区与主销区间建立中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以猪周期平均利润或者猪粮比价来建立生产和销售合同,能够避免市场价格波动对生产稳定性的影响。
二是基于饲料价格、仔猪价格波动以及养殖分工等因素科学设定猪粮比盈亏平衡点指标和政策干预启动区间。随着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的提升,从事专业育肥养殖户数量和比重在提升,特别是猪价上涨周期,部分自繁自养户也会购进仔猪育肥,但自繁自养和外购仔猪全成本差异较大,例如2021年外购仔猪养殖户3月份即进入亏损,养殖成本几乎是自繁自养的一倍。因此,应在完善猪粮比价预警指标设定机制的基础上,协同考虑饲料价格、仔猪价格的波动以及外购仔猪养殖户的成本,避免滞后效应的影响,提高政策的预见性。
三是短期市场调控政策与中长期产业政策协同保供稳价。以猪粮比价作为预警指标的调控政策属于短期市场调控,冻猪肉收放储对稳定生猪价格和保障供给具有正向效应,政府储备肉政策已经成为稳定市场预期的关键政策工具。但是,保供稳价需要综合性的应急管理调控体系,既要合理利用这一短期市场调控工具,又要必须充分意识到冻猪肉收储仅调配不同阶段供给,并未从本质上改变长期供需关系。短期来说,供给缺乏弹性,但是可以通过提高猪肉消费以及减少猪肉进口等措施来调节供需,进而通过中长期的产能调减,最终才能推动猪价持续回升、猪价波动稳定在合理范围内。
四是在宏观产业政策调控下合理利用市场机制调节产能。与国外高度规模化以及高度组织化不同,我国生猪养殖户主体2019年约2300多万户,美国不足7万户,同时养殖户素质和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现代化养殖与传统养殖模式并存,在市场价格存在较大波动时非理性生产决策对生产稳定性影响较大,由于生猪生产周期长、市场影响因素更加复杂,养殖户对市场趋势判断容易出现滞后和失误,导致市场机制失灵,生猪产能过渡调减或者增加。首先需要加强宏观产业政策调控。譬如促进规模化、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提升,通过行业监测预警信息加强产能特别是基础母猪产能引导,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养殖行为。其次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特别是在猪价下行周期。例如在环保、土地和信贷方面,保障生产的稳定性,才有利于通过市场机制来适度调减产能。第三是基于产业调控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1)建立全产业链上下游利益链接机制。通过适度引导规模龙头企业开展全产业链特别是猪肉零售网络经营或者引导养殖企业/养殖合作社与屠宰深加工企业和肉类销售企业开展战略合作,通过共享产业链上下游风险与利益,减缓猪价波动对生产稳定性影响;(2)提升头部企业产能市场调节的效率。建立前30家规模养殖龙头企业生猪产业联盟。既可以提高市场调节的效率,合理引导规模龙头企业产能调减与扩产,又能够约束其不正当市场竞争行为,避免过渡扩张,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及时出栏避免过渡压栏,例如猪价高峰期时种猪、仔猪和商品猪的拍卖行为,曾经助推了猪价的过快上涨;(3)建立下游消费与上游生产的市场自发调节机制。通过中长期合同来减缓猪价对生产波动影响,通过下游消费市场直接调节生产。通过推行养殖户与屠宰加工企业间以周期为单位(5年左右)的生产或者销售合同,特别是中小规模户,通过下游消费需求与生产产能的匹配,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生产的过渡波动。(4)提升监测预警信息的市场调节功能和效果。将农业农村部的行业监测统计系统与产业支持政策挂钩以提高监测统计准确性、及时性和市场指导性,特别是中小规模户。把生猪政策扶持、检疫出证等管理工作与养殖场备案和统计监测数据报送情况挂钩。同时,将生产扶持项目、检疫出证与生产数据报送挂钩,存栏、出栏、价格等生产数据与饲料、免疫、检疫、屠宰等相关数据相互印证,实现生猪监测监管一体化闭环管理,通过合作社/协会、合同企业等,及时将预警信息传递给中小规模养殖户,引导养殖户及时根据未来市场趋势合理安排生产。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