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成都海关5月27日消息,日前,一架装载了1123头曾祖代原种猪的货运包机经过9个小时的空中飞行,顺利由丹麦比隆飞抵四川成都。
据了解,绵阳明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的这批原种猪包括大白、长白、杜洛克3个品种,这也是绵阳首次引进国外优质种猪。预计这批种猪在隔离检疫结束后投入生产,每年可出栏36000头优质纯种猪,在后期持续的繁育推广中,可达到年出栏18万头二元母猪和500万头商品肉猪。
此前,眉山市东坡区位于的万家好种猪繁育有限公司从加拿大加裕公司英国猪场引进了1030头加系曾祖代核心群种猪(种母猪794头,种公猪236头)。
5月13日,三明大田银顶进境种猪隔离检疫场内, 2980头丹麦种猪顺利通过为期45天的隔离检疫,如期获准放行。该批种猪是我国近年来单批次数量最大的种猪引进项目。
为什么中国猪种需要大量进口呢?
中国养猪的历史悠久,且种类非常丰富。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到,“猪,天下畜之而各有不同:生青、兖、徐,淮者耳大;生燕、冀者皮厚;生梁、雍者足短;生辽东者头白;生豫州者嘴短;生江南者耳小,谓之'江猪';生岭南着白而极肥。”
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开始了广泛的杂交猪种利用。1950年,中国第一次小规模引进苏联大白猪,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规模引进原产英国的大约克夏猪。1963年,丹麦长白猪登陆中国。1972年,尼克松访华,又捎来两头美国杜洛克猪。
上世纪80 年代引入了工厂化养猪的理念后,外国猪种的优势愈发明显。中国本土猪种达到100千克(即成年体重)的时间比外国猪种长半个月,产仔数和瘦肉率却比外国猪种低。对农民来说,养殖成本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土猪增重1千克,需要喂4到6千克饲料,而洋猪种只需要2到3千克。
在优化育种的过程中,中国本土猪种始终没能超越国外猪种的性能优势。因而在产业化基础上,杜洛克、长白、大白等引进猪品种逐步在全国范围内被推广应用,地方猪种逐渐滑向了劣势地位。上世纪90 年代中期,引进品种已逐步成为中国生猪产业的主导品种。2011年,据 《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当时我国规模化养殖的猪种90%以上系国外品种。
一味引种,只能让养猪业长期处于“引种一维持一退化一再引种”的恶性循环中。近年来,国家和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中国本土猪种的保护和培育!
国家通过颁布实施《畜牧法》、成立“全国猪联合育种协作组”等措施,将 34 个地方猪种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实施重点保护。又先后遴选了105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组建了国家种猪育种核心群,开始实施全国性种猪遗传评估。
2012年,中央财政畜禽保种经费增加到了史无前例的5320万元,平均每个国家级地方猪保护品种的保种经费约为40万元。
今年发布的《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指出,到2035年要建成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培育以地方猪遗传资源为素材培育的特色品种,充分满足多元化市场消费需求;形成“华系”种猪品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猪企业3至5个。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