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买的5头猪苗,刚领回来就被城里的亲朋好友预定完了,这次又买了3头,刚把钱交了,还得养几天才能领回来。”4月15日一大早,拌上玉米、麸皮、米糠,脱贫户刘学跃一边煮猪食一边盘算着家里今年的青峪猪养殖计划。自2015年以来,依靠产业扶贫,青峪猪养殖累计带动通江县2187户贫困户、11356名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增收。
青峪猪是巴山土猪的原生猪种,十余年前因养殖经济效益低以及外来猪种冲击等原因,几近灭绝。2009年,在外发展多年的张育贤毅然放弃百万年薪的上市公司高管职位返回家乡通江,在大山里找到纯种青峪猪猪种。从建原种场到创办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张育贤并没忘记带动乡亲们一同脱贫致富的初衷。为了帮助更多的父老乡亲,他通过与通江县政府、工商银行、保险公司多方交流沟通,首创“政府+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巴山牧业+养殖贫困户”五方联动的产业扶贫模式。
2016年,家住通江县广纳镇金堂村的贫困户刘学跃参与到该项目中来,“当时,工商银行捐钱给我买了10头猪仔,巴山牧业提供技术、防疫,并为猪买了保险,肥猪出栏后,巴山牧业又全部收购回去,不愁销路。”依托这项产业扶贫,刘学跃家很快脱了贫,“去年开始,我自己花钱买青峪猪猪苗来养,今年过年卖了3头,收入3万多块钱。”
对于养殖青峪猪,信心十足的可不止刘学跃一家。近邻的大铁山村曾是广纳镇典型的贫困村,如今有大约400户村民家中养了青峪猪。去年,该村脱贫户赵绪安家就出栏了16头,“都是熟人买的,没好意思按市价来,卖得便宜,和白猪一个价,大概收入9万元。”据大铁山村村主任赵家益介绍,依靠种养结合,大铁山村已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生猪养殖村,“和赵绪安家养殖规模相近的农户大约有20来户,甚至还有一户年出栏上千头猪的养殖大户。”
据通江县农村农业局总畜牧师高成忠介绍,除广纳镇外,青峪猪主要集中于青峪、板桥、诺水河、空山、两河口等乡镇。全县青峪猪养殖农户1.3万户,2020年养殖出栏青峪猪11.2万头,产值5.6亿元,户均增加纯收入1.2万元。在高成忠看来,青峪猪之于通江,不仅仅是巴山土猪的一块金字招牌,更是带动了一大批老百姓脱贫增收的富民产业,激活了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为接续乡村振兴储备了坚实力量。
在通江县城东南方向的洪口镇余家湾村,一座目前全市规模最大的青峪猪标准化扩繁场正在加紧建设。该项目建成投用后,可实现存栏6000头青裕猪父母代母猪。这是通江县当前正在全力打造的“1+3+125”青峪猪保种及全产业链开发体系,“1个核心保种场+3个标准化扩繁场+125个标准化育肥场,我们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全县实现青峪猪年出栏量20-25万头。”据高成忠介绍,仅余家湾村在建的扩繁场便可带动上百人就业。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