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杆子挺得很直,身材挺拔,这是蒲素君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蒲素君今年49岁,是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麻地沟村人,自1993年退役之后,他一直在劳务公司工作,2015年也兼顾着养鸡的行当,直到2020年,受疫情影响,他辞职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养殖工作中来。
“2015年的时候,我养了珍珠鸡、野鸡、土鸡等多个品种,规模最大的时候,达到了2.8万只。”蒲素君说,2017年生意逐渐不景气,从2019年就逐渐放弃养鸡。2020年3月份开始养猪,刚开始他从麻地沟村以及周边村庄买了400多头仔猪,到了11月份,养殖规模逐渐扩大,投入了700多万元构建了大型养殖场。同时,在生猪异地引进补贴每头猪补贴400元的政策下,又购进了1833头猪。
“我们厂里加上会计一共有8个工人,其中厂长刘小强和他的妻子马玉琴是我从甘肃高薪聘请的技术人才。在他们来之前,我没有经验,养殖规模也不大。那时候我边建设猪棚,边向兽医站的专业老师请教。后来,在刘小强他们的帮助和照料下,厂里的2320头猪都健健康康的,预计4月就可以出栏一批了。”蒲素君笑着告诉记者,除了他们夫妻俩,厂里还有几个员工都是村上的贫困户。
薛金存就是其中一个,他乐呵呵地说:“我就是麻地沟村人,在来这里工作之前,一直在外打工,有时过年还回不了家。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每天只需按按喂食按钮、扫扫粪,每个月就能拿到4000元的工资。”截至目前,该养殖场已支付工资67万元。
薛金存口中的“喂食按钮”是做什么的呢?刘小强向记者介绍:“这是我们养猪场的自动上料系统,料仓中打好的饲料在管道和链条的作用下,通向每个食槽,我们的工人只需要按下按钮,就可以控制上料了。”他告诉记者,每个猪圈的地板都使用了漏粪板,猪排出的粪便通过漏粪板漏到下一层,再由刮粪板刮到蓄粪池中,最后经过沉淀做成肥料销售出去,这一套全自动化设备,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并减少了人与养殖场的直接接触,保障了安全。
蒲素君的主要工作是联系购买饲料等,他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大型监控设备,可以随时清楚地看到养殖场的情况。蒲素君说:“我们每天安排了值班人员24小时观察监控,养猪场分为三个区域,有分娩区、育肥区以及配种区,每个区域都有专业人员看守。”记者在视频中可以看到,分娩区中有260头待产猪,每头猪都有单独的产床,床边还放着每头猪的“终生档案”,上面详细地记录着配种日期、公猪耳号、预产期、实产期等信息。与此同时,猪舍采用取暖设备,通过烧锅炉,使室内的温度保持在21度左右,有利于猪的顺利分娩以及健康。
蒲素君还介绍道:“现在主要养殖三元育肥猪、藏香猪以及少量的杜洛克猪,三元育肥猪一斤可以卖到15块钱,藏香猪一斤可以卖到60块钱,杜洛克猪相对较贵,每斤可达到120元。这些猪都是整头卖出,4个月就可以出栏了。主要卖往民和县城及周边村庄,2020年已经卖出了260多头,收入了40万元。”
当有人需要进去参观时,必须都穿上防护服,由专业人员带进,保障了疫情期间的安全。
民和县东沟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有现在的规模,离不开蒲素君的勤劳勇敢和大胆创新,他的努力极大地推动了民和县养猪产业的发展。他表示:“今年,我将进一步扩大规模,新建两个棚圈,购进3000头仔猪,积极引进新技术和设备,争取每年出栏6000头猪。同时,把我们的养殖经验分享给周边村民,带动大家一起致富。”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