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力士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 > 时事 > 内容

副业成“富业” 土猪变“金猪” 全力打造百亿级生猪产业集群

贵州日报 2020-09-27

阅读()

9月23日,记者在龙玉高位于盘石镇盘石村的生猪代养场见到,他的妻子田妹芝正在给圈中300多头猪投放饲料,清扫圈舍。
  发展产业,最终目的是让群众获益。铜仁市通过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引导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及大户修建圈舍养生猪,并以全产业链思维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壮大养殖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农户增收、企业增效。
  
  “以前家里粮食少,除了人吃的就没有喂猪的,养猪靠采野菜煮熟喂养,很耗费劳力,一家人一年只养得起一、两头过年猪。”回忆起20年前养猪的情况,松桃自治县盘石镇黄连村村民龙玉高说,当时不敢指望养猪能致富。
 
养猪场
  
  那时候,农村多数家庭每年都会养上两头猪。一头赚点钱补贴家用,一头留到过年时宰杀以改善一家人的生活。
  
  “养牛耕田,养猪过年,养鸡换点盐巴钱……”在铜仁广大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则顺口溜,道尽了养殖畜禽的艰辛与无奈。
  
  因此,在龙玉高看来,受劳力和粮食限制,过去养猪只能是副业,只能解决生活所需,要想靠养猪致富几乎是痴人说梦。
  
  可谁知,现在却正好相反,如今,龙玉高因为养猪真正富起来了。从2016年起,他家每年养猪的收入都超过了20万元,成功摘掉了头上的“贫困帽”。
 
生猪养殖
  
  9月23日,记者在龙玉高位于盘石镇盘石村的生猪代养场见到,他的妻子田妹芝正在给圈中300多头猪投放饲料,清扫圈舍。
  
  “这个300头规模的生猪代养场,有我妻子一个人照料就足够了。”龙玉高说,因此今年他拉亲戚入伙,投资100多万元,再建一个2400头规模的养殖场,预计10月就能建成投产。
  
  今年51岁的龙玉高,家中4个孩子,曾经是典型的“因学致贫”的贫困户。过去为了供4个孩子上学,他们夫妻二人常年在周边做泥水工,勉勉强强能维持开支。
  
  几年前,松桃自治县大力发展生猪产业,引进德康农牧、铁骑力士等重点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引导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及大户修建圈舍养生猪。
  
  具体而言,即公司负责提供仔猪、饲料与技术,并按照协议价进行保底回收,合作社或大户只需负责建设场地与代殖,所得收益扣除仔猪及饲料后全归合作社和代养护所有。
 
仔猪
  
  既有公司做后盾,又不用担太大的风险,龙玉高动了心。2016年初,他主动跑到德康农牧有限公司咨询,并东拼西凑筹备17万元在盘石村建了一个300头规模的代养场。
  
  “那年每一分钱都投到了养殖场上,孩子们暑假想要回家,我连车费都给不起。”说到这里,龙玉高几度哽咽,眼泪抹了一把又一把。
  
  随着养殖的生猪出栏,给他带来可观的收益,日子终于一天天好起来。今年7月6日,龙玉高的养殖场出栏335头肥猪,减去水电费后的纯收入9万多元。
  
  曾经的副业成了如今发家致富的“主业”,龙玉高说:“过去养猪是为吃而养,如今土猪变‘金猪’,为卖而养,是一条致富的好门路。”
  
  在黔东大地上,像龙玉高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多年来,铜仁坚持把生猪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致富产业、民心产业来发展,聚焦“12345”产业链推进模式,全力打造百亿级生猪产业集群。
  
  发展产业,最终目的是让群众获益。龙玉高建代养场的盘石村,800多人口中曾有近一半是贫困人口,村集体经济更是一无所有。
  
  去年,该村建成2个生猪代养场。每一批猪出栏,村集体经济可获得10多万元的收益,每年出栏两批则收入达20多万元。
  
  “2017年之前,全村一米硬化路都没有,如今村里硬化的产业路都已四通八达。”盘石村村主任杨俊峰感叹,村集体经济壮大了,能有更多的能力为村民办实事。
  
  在盘石村的生猪代养场上班的田茂和,曾是村里的低保户。生猪代养场建成,他成为养殖工人,月薪4000元。今年他建起了新房子,7月一家从狭窄的旧房搬进了新家。
 
仔猪
  
  铜仁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铜仁,生猪产业不仅是一项富民产业,更是一项强市产业。去年,该市年出栏生猪260万头、产值突破130亿元。
  
  特别是今年以来,铜仁市努力克服疫情影响,以全产业链思维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壮大养殖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推进生猪稳产保供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提供了有力支撑。
  
  截至目前,该市已培育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1486个,出栏81.37万头,培育龙头企业92家。并通过入股分红、参与养殖、进入企业打工等多种方式共带动农户1.8万户近7万人致富,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