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力士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 > 时事 > 内容

木兰“朱老六”养猪记,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哈尔滨日报 2019-05-06

阅读()

木兰县的朱德喜,前年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去年走上了生猪养殖的道路,就盖起了全村最大的猪圈,到今年,他成了村里的养猪专业户。
  木兰县有位朱德喜,在家排行老六,大家都叫他“朱老六”。前年,他还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去年,他走上了生猪养殖的道路,盖起了全村最大的猪圈;今年,他脱贫致富,成了村里的养猪专业户。
  
  从遭遇交通事故导致一贫如洗、无法下地干活,到驻村工作队帮他找到“希望之路”,“朱老六”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他说:“驻村工作队帮咱脱了贫,咱就想帮全村养猪。”

猪好多网
 
  因残致贫,两个女儿差点辍学
  
  木兰县新民镇临近东兴水库,凭借灌溉便利条件,这里一直是水稻种植片区。原本,朱德喜家也有十几亩水稻田,还有十几亩旱田。收入虽然不多,但维持生活不成问题,随着两个女儿逐渐长大,花费越来越多,朱家的日子日渐紧巴起来。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1年,朱德喜在去买农机配件的路上,骑摩托车不小心掉进沟里,左腿胫骨摔折了。家里的顶梁柱躺下了,朱家的地没法种了,留下口粮田,其余的地都流转给了别人。这个家没了经济来源,日子越来越拮据,两个女儿差点辍学,是靠亲友接济和借钱供孩子上学。
  
  几年下来,再看朱家:屋子破了没人修,躺在炕上都能从房檐缝儿看到星星;院墙倒了没人建,随便一迈腿就能进院,孤零零的大门成了摆设;院子积水没人清,进院就如同踏进了烂泥塘。这便是驻村工作队第一次走进朱德喜家见到的情景。提起朱家当时的窘境,驻村“第一书记”丁奇志仍记忆犹新。
  
  来了工作队,建了新房盖了猪圈
  
  2017年,哈尔滨市直机关工委派出的驻村扶贫工作队来到新民村。根据当年木兰县新民镇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显示:新民村共有村民725户,常住人口3036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30户共82人,朱德喜的名字就在其中。
  
  队长丁奇志经过一番细心排查,这些贫困户多是因病致贫,其中大部分都丧失了劳动能力。根据有关规定,扶贫专项资金只能用于固定资产投入,但新民村缺乏经济实体。他的目光落在朱德喜身上,朱德喜虽然腿有残疾,但还有部分劳动能力,最关键的是他曾有过养猪经历,懂点养殖技术。
  
  丁奇志找到朱德喜,与他作了一番长谈。就是这一次谈话,点燃朱德喜的希望,让他看清脱贫道路,也增添了致富信心。
  
  当年驻村扶贫工作队和当地政府共同为朱德喜盖起了新房,光垫院子的砂石就用“四轮子”运了十几车,住房问题解决了。第二年,驻村工作队又从扶贫专项资金中拿出10万元,给朱家盖起一座大猪圈,这也是全村最“豪华”的猪舍了。为解决投入成本问题,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朱德喜凭借无息贷款2.5万元,当年就抓了30个猪崽儿,又从乡亲们手里赊来玉米,开始了养猪之路。
  
  别人家的猪一天喂三遍,朱德喜家的猪有时要喂四遍。每天他睡觉前都要看看猪睡下没有,半夜起来还要到猪圈巡视一圈,看看猪睡得好不好,有没有饿得闹圈。“咱这腿脚不行了,地里的活拿不起来,院子里这几步路还能走,不勤快点儿,不把猪养好,怎么对得起丁队长,怎么对得起政府的帮助。”49岁的朱德喜干劲十足。
  
  专心养殖,为乡亲们托管养猪
  
  经过一年的精心照料,“朱老六”家的猪长得比谁家的都壮,没用怎么联系销路,坐在家里猪就卖光了,不少来抓猪买肉的都是城里人。年底,“朱老六”还上贷款和欠乡亲们的饲料钱,手里还剩两万多元。
  
  除了养猪,去年朱德喜还养了50只鸡和50只鹅,鸡雏鹅雏都是在自家炕头上孵化的,成本投入很少,当年仅此就获利5000多元。
  
  今年“朱老六”又养了五六十头猪,目前已经长到半大了,预计等到落雪,每头猪长到百斤以上不成问题。想到这些,“朱老六”心里美滋滋的,连喂猪的时候脸上都挂着笑。
  
  截至目前,新民镇新民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仅剩4户。这几天,朱家院子东侧收拾出一块空场儿,“朱老六”说,为腾出这块地方,他今年没养鸡和鹅,等到年底猪卖了钱,他还要在这再盖一座猪圈,扩大养殖规模。乡亲们种地忙,没时间喂猪,可以抓完猪仔就送到他这来托管,自带饲料,不收一分钱。丁队长总跟咱讲,带头脱贫、带头致富、一村一品……“朱老六”说:“咱没啥本事,也帮不上乡亲们啥忙,今后就打算专心养猪,为乡亲们出点力,帮助大家都脱贫致富。”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 养猪 脱贫 猪圈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