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新城疫(ND)过去称为“亚洲鸡瘟”,是由禽副黏病毒Ⅰ型的新城疫病毒(NDV)引起的一种主要侵害鸡、火鸡、野禽及观赏鸟类的高度接触传染性、致死性疾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是我国出入境的重要检疫对象。NDV对鸡的感染率和致死率非常高,是最重要的一种家禽传染病病原。随着集约化养殖规模的扩大,疫苗毒株种类的增加,免疫频次和免疫剂量的加大,近年来无论是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还是病理剖检均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非典型鸡新城疫。主要特点是出现的症状不典型,甚至于高抗体鸡群也发生该病,以高抗体水平、高淘汰率、低死亡率、蛋鸡产蛋率下降为特征。因其在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方面与典型的新城疫有很大不同,易被误认为其他疾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了解非典型新城疫成因,准确诊断,正确防控是控制该病发生的有力措施。
1 非典型新城疫的发病现状
1.1 临床特点:鸡群没有大量死亡现象,雏鸡常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咳嗽,口中多黏液,病程长的表现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肉鸡常有呼吸道症状,球虫病、坏死性肠炎等肠道疾病多发;成年蛋鸡自身症状多不明显,主要是产蛋量下降,蛋壳品质下降、不合格蛋增多。发病初期,及时用药能基本控制该病,病程稍长或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可引起较多死亡。症状轻重、持续时间长短与鸡群免疫抗体水平高低有关,抗体水平低的鸡只先发病死亡,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出现这样的情况。
1.2 感染鸡群抗体水平高,强毒感染后带毒的鸡体内产生高水平的抗体,达13~14log2以上,感染早、中期,鸡群个体抗体水平差异较大。感染后期,由于反复感染,整个鸡群呈隐性感染状态,抗体水平较高。未感染鸡群一旦个体抗体水平下降,又会出现新的病例。鸡群外观正常,但有零星鸡只死亡。野毒在感染鸡群定居、复制,并不断排毒,持续感染。
1.3 混合感染患鸡在发生非典型新城疫的同时往往伴有其他疾病的发生,如大肠杆菌病、球虫病、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等。患鸡发生非典型新城疫和其它禽病混合感染时,鸡群免疫力显著降低,很容易被另外一种或几种禽病同时感染。因此出现非典型新城疫的鸡群,慢性持续性呼吸道疾病和球虫病发病率明显偏高。
1.4 易误诊,非典型新城疫和其它禽病混合感染后,症状会比较复杂,都不太典型,容易误诊为其它病因。如肉鸡容易出现肠道疾病,经常有发生球虫病的迹象,但很多是其和球虫的混合感染。蛋鸡产蛋中后期很容易出现产蛋率下降、蛋壳品质下降,剖检呈现胃炎、轻中度肠炎、输卵管炎症等,其它症状多不明显,治疗效果经常不甚理想或基本康复后又复发。
2 非典型新城疫的成因
2.1 使用的新城疫疫苗基因型不对型
新城疫只有一个血清型,就是副黏病毒I型,那为什么现有那么多新城疫疫苗株的情况下,还是会出现非典型新城疫呢?因为疫苗免疫保护存在3个不同的水平。第一个保护水平:仅有最基本的保护,即保护不发生死亡,但有部分有临床症状,带毒排毒严重;第二个保护水平:保护不发生死亡,也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一定比例的短时间有带毒、排毒;第三个水平:保护不发生死亡,也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包括产蛋下降),很少排毒。我们当前使用最广泛的疫苗株如La Sota、Clone30、HB1等全部是基因II型,而野毒株接近97%都是基因VII型。实验室研究和现场观察表明,一般情况下,常规新城疫疫苗(非基因VII型)免疫后中等水平抗体(HI 6-8 log2)只能达到第一种保护水平,高抗体水平(HI 9 log2以上)可达到第二种保护水平,但无论怎么免疫都达不到第三种保护水平。当鸡群抗体下降至在第一种保护水平情况下,就发生所谓的非典型新城疫。
快大型肉鸡一般抗体水平都比较低,免疫一次新城疫活疫苗和一次新城疫灭活疫苗后血清中和抗体水平一般不超过5Log2,因此非常容易出现呼吸道疾病,出现和球虫混合感染的肠道疾病。而蛋鸡虽然开产前多次免疫后,中和抗体可以达到10~13Log2的水平,但至开产中期以后,抗体水平将逐步降低至9Log2以下,此时发生非典型新城疫的几率就非常之高。
2.2 鸡群感染有免疫抑制性禽病
据山东农业大学崔治中教授的研究发现,在鸡场中NDV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的免疫失败时而发生,由不同免疫抑制性病毒亚临床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是引起这种免疫失败的流行病学因素。研究表明,在这些亚临床感染中,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是最强的免疫抑制性病毒。在中国鸡群中REV感染非常普遍,而且经常是以与其它病毒共感染的形式存在,如马立克氏病病毒(MDV),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AV),J亚群白血病病毒(ALV-J)等。动物试验表明,REV的早期感染可显著抑制NDV、H5-和H9-AIV疫苗的抗体反应。而且,这种免疫抑制作用至少可持续130天以上。REV与ALV-J,MDV和CAV的共感染又能进一步增强这种免疫抑制作用。由免疫抑制性病毒亚临床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有可能造成不完全免疫抑制的个体,进而成为鸡群中被NDV和AIV进一步感染的靶动物和传染源。鸡群的免疫抑制状态还将有助于NDV和AIV在鸡场中持续循环和变异。
3 非典型新城疫的预防
3.1 选择健康的雏鸡
规模化养殖场要有高水平的专业兽医,具备对马立克氏病病毒(MDV)、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AV)、禽白血病病毒(ALV-A、B、J)、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等的监测能力,掌握这些免疫抑制性禽病的病原特点,病毒血症和血清抗体规律,不同阶段检测时采集哪些病料,送检时运输的要求,不同禽病以及不同阶段最适合的检测技术(检测抗原、检测抗体、病毒分离)等,只有充分了解这些禽病,选择科学的检测技术,才能得到相对准确的检测结果。
3.2使用基因VII型新城疫疫苗
目前国内正规获批的基因VII型新城疫疫苗株仅有三个,且全部是灭活疫苗,华派生物aSG10株是其中之一。aSG10株具备以下特点:①抗体产生快,aSG10株比传统La Sota株提前一周产生抗体,对快速产生免疫保护意义重大。②抗体水平更高,单次免疫新流二联灭活疫苗,免疫后21天,aSG10株比传统La Sota株抗体平均高1.6Log2。③高抗体水平持续久,长日龄鸡两次免疫后,保护期持续6个月,这对高产蛋鸡意义重大。④基因型和血清型完全对型的疫苗能完全抑制住病毒在鸡体内的繁殖,达到抑制感染鸡排毒的效果,长期使用能净化鸡场环境。
3.3 持续而科学的抗体水平检测
现如今大部分中小养殖农场都有抗体检测意识,但大多数不能理解其深刻内涵,多数会认为免疫后抗体数据越高就是越好的,但这并不科学,因为我们需要的是有战斗力的抗体,不够对型的抗体战斗力(中和能力)是要打折扣的,属于“虚胖”。利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新城疫抗体时如果使用的是La Sota抗原,那么代表的就是和基因II型野毒的中和能力,而我们实际的“敌人”是基因VII型,这时检测出的抗体数据比真实战斗力要低3~4Log2,例如,如果使用La Sota抗原检测出血清中和抗体为12Log2,这个抗体水平数据看起来很“美”, 实际有效抗体可能仅为8Log2,这对于蛋鸡防御新城疫还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在实际生产中检测抗体水平一定要明确使用基因VII型的抗原,这样的抗体数据才代表疫苗免疫后的真实保护水平,才能代表免疫系统真正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