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传播之快、范围之广,深深地让人们感到震惊,我国防疫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但国外的疫情还在形成蔓延之势。在防控阶段,检测、隔离、诊疗措施的到位是很关键的,对阻断传播、救治患者将带来极大的帮助,对照我国养猪业的猪病防控,其有不少可借鉴之处,如对疫情的分级管理。
1 第一级——确诊群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确诊患者以及医护人员、疾控管理人员等,需对其进行重点关注。患者由指定医疗区域救治,产生的医疗费用由国家承担,因此解决了一些患者的经费困难问题,做到了迅速诊治患者、防止传染源扩散、防止新增感染病例出现,做到治疗及时、防范有效。非洲猪瘟疫情无有效药物及明显的辅助药物,对发病的猪场加强检测能事半功倍,并减少等待确诊的时间,有配备检测设备的猪场应能熟练检测,没有检测能力的猪场应联系送检1~2家事先沟通好的具备检测资质的单位。有临床症状但未检测的猪场,应一边检测一边处理。猪场与当地相关部门沟通,应思路明晰、处置迅速,实行“拔牙式”方案有效地防病毒扩散。有的“拔牙式”方案开始实行的猪场,围绕阳性猪前后左右要“拔掉”数十头猪,不忍心多“拔牙”,产生了一拖再拖而延误时机的风险;雨天“拔牙”会引发扩散风险;人员串岗将导致病毒产生传染的可能性,一次性防护设备形同虚设,场外漏洞不除、持续地进入病毒等,非常考验配套设施的硬件能力和人员管理软件的能力。
为了防范这一风险,猪场内部也要区分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区域,对高风险区域进行重点消毒检测,检测能力不足的猪场更应及时消毒,但也要防止消毒过度引起猪群不适。生产区域中,根据不同生产阶段采取轻重缓急的措施,分析可能传入病毒的方式,将其纳入重点监测区域。
2 第二级——隔离群体
第二级是密切接触者、疑似病例等,对其进行隔离14d是观察其是否处于潜伏期的经典方法。隔离要做到彻底拒绝场外具有传染风险的人员、物品等直接接触,切断潜在感染者,避免其成为新传染源。按照隔离的地点来划分,有居家隔离、酒店隔离、医院隔离等;按照隔离的区域来划分,有行政区划隔离、社区隔离、县级隔离、市级隔离、省级隔离、国家隔离等;按照隔离的人群来划分,有个人隔离、群体隔离。非洲猪瘟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3~19d,蔓延初期猪只局部发病,有的猪场检测方法和能力有限,猪群发病后管理人员措手不及,可能对疑似非洲猪瘟症状的猪群进行清群,甚至该病因并不是真正的非洲猪瘟。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简单有效地隔离是很关键的。实际上真正能做到隔离的中小规模猪场数量很少,有的猪场甚至没有隔离圈舍,猪舍几乎是满负荷运转。
猪场的生产环境下,比较重要的隔离有场内隔离、拉猪车隔离等。以场内隔离举例,有的猪场选择了一栋容易诊治疫情的位置,位置靠近门口的情况较多,这样会提高病毒扩散的可能性。真正的隔离应该是猪只独栋独圈、专人饲喂并观察发病情况,做到及时处理,如果场内人员不足将会促使风险上升;在赶猪过程中,排泄物、分泌物等可能存在排毒风险,如果猪群已经确诊了烈性传染病,应减少赶猪操作,将发病猪只电击处理后进行封闭运输,将场内传染源消灭。以运猪车隔离举例,一些猪只来历不明或在运输过程中发病的,应及时追踪诊断、隔离、处理。农业农村部指出,在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下,应就近隔离观察15d,对猪只的处理更加人性化,最大限度地将病毒消灭在传播途径。
随着非洲猪瘟检测技术的发展,猪场可以在平时多加检测,防止风险提高,在检测结果出来之前做到提前预案,环境就不会受到更大的污染。随着防控隔离区域化的成熟,按照行政区划进行的风险隔离区分会更有鲜明的特色。
3 第三级——后方群体
后方群体是指与第一、二级有关的后方人员,他们比一般人会有更多接触病原的机会。通过大数据对比,将与之相关的区域人员及时登记区分,可进一步防止病原扩散。非洲猪瘟疫情流行阶段,外出的猪场人员、进出的物料、运猪车等成为流动的传播媒介,需要进行进出登记以及减少流动。如果猪场生产人员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外出,不进食、不接触外部环境的猪肉,不接触其他从事养猪的人员等,与外界病原的接触机会就相应地减少。有研究发现,在周边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后,生鲜猪肉产品所在的区域检出病毒的几率将增加,猪场相关人员应远离这些区域。进出的物料应实行封闭式的运输,进场后空置2周,促进非洲猪瘟病毒的自然凋亡,如今一些猪场加大了全价料的使用,使生物安全更有保障。运猪车直接接触多种来源地的猪只,传播病毒的机会很多,夏季还经常在服务区停车、冲水等,需要对其进行消毒。
4 第四级——受管控影响的群体
社会人群的流动性很大,疫情防控难度高,家庭的一日三餐不可能与世隔绝,因此规定每家派出一个代表去购买生活用品。实践证明,我国的防控工作取得明显实效。猪场的封闭性相对更高,因为猪群被严格限定在圈舍内,但生物安全漏洞仍较多,鼠、鸟、蝇、蚊等可作为病毒携带者进入猪场,例如猪群发病后,将饲料清空,老鼠就可能转移到临近的猪场传播病毒;夏季到来,水患增加,受到污染的水源使猪群传播病毒的风险增加。限制猪群流动,能有力控制疾病的传播,跨区域的猪群流动在国家允许范围内应该得到有力管控。
5 小结——预防大于治疗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患者的辅助治疗是重中之重,其治愈率高,而非洲猪瘟疫情的上报、猪群隔离及淘汰是最重要的,在非洲猪瘟的防控中应更加重视猪群的保护。虽然一些“拔牙式”清除的猪场能成功,但风险隐患仍较大,在非洲猪瘟尚无有效疫苗预防及药物治疗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猪场情况,查找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至关重要,应每月或每周定期检测出猪台、排污口、屋顶、进入猪场的物品等潜在风险。非洲猪瘟的防控结果要么是0,要么是100%,参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人群的分级,养猪人应从第四级积极做起,不放过每一个可能的传染环节。
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有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而非洲猪瘟病毒主要是接触传播,这是部分猪场能“拔牙”成功的重要原因。有报道称,一些国家面对新冠疫情采用群体免疫的策略,也就是让大部分人通过自然接触建立自身免疫力,这样势必引起大流行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病死率升高,这是一些国家难以控制疾病发展的一个侧面,而我国为了保护大众生命健康,严格追踪、隔离接触者,为每一位患者提供免费治疗,为其他国家防范疫情提供了范例。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来说,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率都是超过非洲猪瘟病毒的,养猪业未来仍将继续负重前行。
总之,我国养猪业的未来发展,一是要建立检测网络。检测技术的逐渐成熟,对感染猪只的有效监测和彻底隔离、处理,对缺乏检测能力的中小规模猪场及时发现异常的猪只也能起到积极效果。二是减少应激。促进猪群健康,温饱良好、应激减少,定期添加保健药物,及时做好基础免疫,关键的疫苗免疫不能松懈。有养猪的朋友反馈,非洲猪瘟疫情下稳定的猪场,猪蓝耳病病毒也相对稳定,通过采用替米等药物、猪蓝耳病弱毒疫苗综合防控,效果相对较好。三是创造一个完善的生物安全环境。大家要接受没有非洲猪瘟疫苗也能养好猪的观念,关键是找到漏洞,提高养殖水平。四是积极学习构建。接受新事物,发现防控漏洞。养猪业正在缓慢复苏,防控不松动,当前环境下,仍有疫情发生的不确定性,只有携手努力,才能共同抵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如此,非洲猪瘟疫情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