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世界范围内流行的急性、烈性的传染病,一旦暴发流行,会造成严重的经济 损失。猪群感染后的主要症状是体温升高,呼吸和神经系统 症状比较明显,内脏器官也发生病变。通常非洲猪瘟的病程 较短,死亡率很高。猪和野猪是其主要的感染对象,该病是新进传入我国并被列为重点防范的疫病。
1 病原特点
非洲猪瘟病毒属于非洲猪瘟病毒属,具有类似虹彩病毒科和痘病毒科的特性,属于大型的双股线状 DNA 病毒。非洲 猪瘟病毒可以在猪体内的多种类型细胞的胞浆中复制,可在 钝缘蜱中增殖,所以钝缘蜱是非洲猪瘟的重要传播媒介。该病毒耐低温,将其置于低温的暗室血液中可存活 6 年之久,于室温环境中可存活数周。如果将感染病毒的血液置于56℃环境中加热 70min,或者是置于 60℃的环境下加热 20min,都可以将病毒灭活,生产中的许多脂溶剂和消毒剂也都是能够破坏病毒。
2 疾病性能非洲猪瘟的潜伏期通常为4 ~ 19d,目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法典规定的潜伏期为15d。潜伏期生病的猪素食能力下降,体温提高,但在临床上很难找到。根据病毒毒毒性和临床症状,非洲猪瘟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四种。猪
2.1 最急性型(强毒株)
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突然死亡。
2.2急性(强毒)
病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为 100%。患猪采食力下降明 显,体温突然升高至 40.5℃~42℃,表现稽留热,一般会持续 4d 左右,没有其他明显症状,常在患猪体温下降或临死前会有病状表现出来。感染猪在精神不佳,全身衰竭,可见其后肢 无力,不愿行走,同时心跳加快。个别病猪有咳嗽症状,表现 呼吸困难,而且可见其眼、鼻处都有浆液性、黏液性或脓性的 分泌物出现。还可以观察到其耳、鼻、四肢和腹部出现紫绀区,具有明显的分界限,同时在患猪的四肢及腹部皮肤处可见有出血斑存在。个别的患病猪有腹泻和呕吐的症状,排泄的粪便中夹带血。怀孕母猪感染会出现流产现象,病程持续 4~7d。
2.3亚急性(上瘾菌株)
患猪的症状与急性型相比较要轻微一些,病死率也相对 比较低,病程会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2.4慢性(弱毒菌株)
患猪的临床症状相比较亚急性型病猪更加的轻微,其中有的患猪具有慢性肺炎的感染,病死率相对较低,病程也会维持数周甚至数月。
3 验尸变更
剖检病死猪可见,脾脏会呈现高度肿胀和出血,胸腔、腹 腔、心包腔中积液增多,呈黄色或淡红色,个别的病死猪会有大肠扣状肿的病变。还可见肺小叶间、结肠黏膜和浆膜、肠系 膜、胆囊壁等处都会有水肿,并呈现胶冻状的浸润。
4 防治措施生产时防疫工作应放在防治工作的首要位置。利用传统的动物病生物产品推动一般传染性疾病的防疫工作,同时利用中药材等无公害健康品,对猪群进行基础保健工作,提高猪群的抵抗力和健康状态,为猪群成功接种疫苗奠定基础。饲养场应建立符合自身现场实际情况的健康饲养生产方式,同时制定相关合理卫生消毒等生物安全对策,保证养猪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4.1 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保证生物安全效应的每个环节都正确有效,以实现非洲猪瘟的有效防控。对易感猪要做好特殊疫病的疫苗接种工作,降低其发病率。病毒属于大分子物质,传播速度慢,大多是接触性传播,更有统计结果显示非洲猪瘟易感猪与蓝耳导致的免疫抑制密不可分[蓝耳与非瘟有共同的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如果猪场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蓝耳病,一旦感染非洲猪瘟病毒,马上就会群发,因此,稳定控制蓝耳病,提高猪群整体健康度,有利于防控非瘟,使猪场感染非瘟的风险大大降低。
目前许多制药企业、动态保险公司生产的无道中药产品是提高猪群的免疫力,防止非洲猪瘟感染。
4.2严格的消毒计划
饲养场周围可以用石灰胶带隔离,饲养场人员和车辆等道路,饲养场内的通道可以通过撒石灰进行消毒,通常需要每1至2周更换一次石灰。饲养场周围通常要用工业盐隔离。对饲养场生产现场职员要严格控制出入和食宿行为,还要控制饲养场出入和相关人士出入。出入生产现场的所有人员、工具材料、药品等都要严守有效的消毒措施。
4.3 中药保健方案
扶正解毒粉末选择,每吨饲料加2公斤,首次使用连续1个月;以后每月在饲料中加入2~4kg/t复正解毒粉末,延用10d,或在整个发病期间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