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增长和对猪肉产品需求的增加,大规模集约化养猪业的发展也提高了人畜共患疾病的风险。本文将讨论一些新出现的人畜共患疾病。
人畜共患疾病因城市化、森林砍伐、旅游业、动物园、气候变化和野生动物利用等多种因素而变得更加普遍。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畜牧生产分支之一,猪肉生产使得猪源性人畜共患病变得尤为重要。
1 人畜共患病的传播
各种病毒性、细菌性和寄生虫性的人畜共患病可以通过猪传播给人类并影响公共健康。疾病传播的途径包括直接接触感染动物或食用被感染的猪肉,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
2 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
甲型流感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由于表面蛋白突变积累引起的抗原变异和不同病毒基因片段重组引起的抗原重配,甲型流感病毒进化迅速。
猪被认为是这种病毒的“混合容器”,因为它们容易感染猪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因此,当猪感染了至少两种不同的病毒时,病毒片段可以互换、重组,并产生新的抗原和生物特性,从而增加产生具有流行潜力的新重配病毒的风险。
1957年、1968年和2009年的最新三次甲型流感大流行均由人类和动物来源病毒的重配病毒引起。由于人类和猪的病毒受体分布模式相似,甲型流感病毒在人类和猪之间容易传播。
研究表明,欧洲养殖的猪是许多具有流行和潜在大流行特征的甲型流感病毒变种的主要宿主。猪H1N1和H3N2病毒对人类受体具有较高亲和力,并能在猪和人类细胞中高效复制,因此可能具有传染人类的潜力。
3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
戊型肝炎是一种由Paslahepevirus balayani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这是一种小型、无包膜的单链RNA病毒,属于肝病毒科。人类易感染该病毒的1到4型基因型,人类是1型和2型的主要宿主,而1型和2型不具有传染性。
相比之下,猪是3型和4型基因型的主要宿主,这些基因型通常是人畜共患的,与感染动物的密切接触或食用受污染的食物而感染。因此,养猪工人的戊型肝炎病毒血清流行率高于普通人群。
最初,戊型肝炎病毒与动物无关,直到1997年首次分离出与人类戊型肝炎病毒基因序列相似的猪戊型肝炎病毒株,表明猪戊型肝炎病毒可能具有传染性。受污染的生或未煮熟的猪肉产品是感染3型和4型基因型的主要来源之一。
04 尼帕病毒(Nipah virus)
尼帕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于单负链病毒目,与亨德拉病毒、埃博拉病毒或马尔堡病毒等其他危险病毒一起。
尼帕病毒是一种新出现的人畜共患疾病,具有高死亡率和对全球公共卫生的高风险。由于人类易感性、许多病毒株的人际传播能力和高突变率,尼帕病毒具有流行潜力。
尼帕病毒在猪中的出现与接触感染猪的人类出现明显的呼吸道和神经症状同时发生。从人类和猪中分离出的相同病毒证实了这种病原体对人类和猪的感染负责。尼帕病毒通过呼吸道或直接接触动物及其体液或分泌物从猪传播给人类。
5 旋毛虫(Trichinella spp.)
旋毛虫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其生命周期简单,只在单一宿主体内发生,无自由生活阶段。旋毛虫引起的旋毛虫病在人体内是一种严重且有时致命的疾病。
家猪和野猪是这种线虫最主要的宿主,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及猪肉制品是传播给人类的主要原因。
因此,关于猪感染的资料非常关键。旋毛虫感染在除了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洲的许多国家都有记录。猪的传播途径是咬伤感染的猪尾巴。
6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相对厌氧的细菌,在大多数大洲的多个国家引起耶尔森菌病,这是一种胃肠道感染。猪是这种细菌的主要宿主;然而,它们通常无症状,并且没有任何感染的临床迹象。
未煮熟的猪肉和在处理生猪肉时交叉污染其他食物或食品相关物品是人类感染的主要原因。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通过粪口途径在猪之间传播。
7 猪丹毒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
猪丹毒菌是一种兼性厌氧、革兰氏阳性、非孢子形成的多种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病原体。这种细菌存在于水、土壤和食品中。
人类感染发生在因皮肤损伤暴露于感染动物或其产品后。因此,兽医、屠宰场工人、屠夫、渔民、鱼类处理员和家庭主妇是感染风险最高的人群。
猪丹毒菌最初被认为是人类病原体,后来被确定为猪病原体。猪丹毒菌的流行率很高,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环境条件和抗生素使用的限制,这种疾病在猪中重新出现。猪丹毒菌通过粪便、尿液、唾液和鼻分泌物在猪之间传播。
8 进一步研究
由于世界各地对猪肉产品需求的增加,猪源性人畜共患病变得尤为重要。猪可以作为具有流行潜力的疾病的中间和放大宿主,包括猪流感、戊型肝炎、尼帕病毒、旋毛虫病、耶尔森菌病和猪丹毒。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寻找适当的“One Health”方法,以减少这些病原体带来的流行风险。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