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也称H.parasuis 。
临床以体温升高、关节肿胀、呼吸困难、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炸毛为常见表现;解剖以胸膜炎明显(俗称包心包肺),以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绒毛心)为主要炎症特征。
本病主要在断奶前后保育阶段(4~8周龄)发生,发病率一般在5%~15%之间,严重时,死淘率高达50%,给中国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其实,副猪嗜血杆菌是猪体内的常在菌(健康猪也带有此病菌),只有当猪群饲养管理、生物安全、相关疾病控制出现漏洞,猪群免疫力低下时,它才与其它病毒或细菌协同发病,是一种典型的“条件”性致病菌。所以我们要有源头防控(祛除条件)、标本兼治的思路。
下面针对副猪嗜血杆菌的流行病学特点,提出5个难防难控的原因与建议如下:
1、形影不离。蓝耳病、圆环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疾病,是副猪嗜血杆菌的条件性基础病(形)。
尤其是蓝耳病方面,业内有副猪是其“指示病”、“影子病”的称谓。所以猪场蓝耳病的稳定(治“本”),对于副猪的防控至关重要,我们只有做到标本兼治了,副猪的压力就会迎刃而解。
2、生物安全。为什么副猪多在保育舍发生?因为保育舍的生物安全条件堪忧。
由于保育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生产环节,往往因为产房产仔过多需要进入,或因为肥猪生长速度、猪价等原因,压栏而下地不了,导致保育舍不能做到真正的全出全进,洗消不能彻底,致使疾病在批次间循环,交叉叠加,引发疾病。所以我们要不断优化猪场的生产节律,夯实生物安全,减少环境中副猪嗜血杆菌的载量,切断批间传播。
3、应激。应激是万病之源,保育猪更为突出。
众所周知,保育猪是猪一生中最脆弱的时段,面临着诸多应激:免疫空窗、营养落差、环境改变、恋母带来的心里因素等等,都导致了仔猪的免疫力空前下降。所以根据猪场实际,最大限度减少各种应激,是我们防控副猪的前提(条件)。
4、霉菌。霉菌毒素是“底色病”,副猪也不例外。
因为霉菌毒素对猪群的五脏六腑、免疫系统都会产生损伤,所以我们一定要关注饲料原料的品质与料槽水槽的卫生,减少霉菌污染,从而提高猪群副猪的感染阈值。
5、耐药。由于本病发病率高,药物使用频繁,耐药性越来越严重。所以选择敏感药物,坚持疗程,对本病的防治相当重要。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