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次化生产管理技术的使用,使得激素在养猪生产中的使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连续生产模式下,激素作为解决繁殖问题的药物,是被动治疗手段。批次化生产的实施,是主动利用生殖激素调节母猪的发情周期,改变猪场的生产模式,提高猪群的繁殖性能。由于激素的使用量相较传统连续生产模式有一定幅度增加,因此使用者对激素在养猪生产中应用的安全性有很多疑问,担心激素长期使用会造成母猪繁殖性能的下降。本文从批次化生产的母猪繁殖数据浅析激素应用的安全性。
01 激素在养猪生产中的使用现状
1.1 母猪批次化生产管理技术的概念
母猪批次化生产管理技术是利用生物技术,根据母猪群规模分群并按计划组织批次生产,是提升母猪群繁殖性能的高效管理体系。母猪批次化生产改变了原有的连续生产方式(每天都有配种、分娩、断奶等工作),将每批次母猪进行同期的断奶、配种和分娩,并且每个操作环节都集中在较短时间内完成(2~5 d),有利于降低不同日龄仔猪之间的病原交叉传播,提高仔猪群的均匀度等。它是养猪生产全进全出(生物安全防控)的基础和前提。
1.2 批次化生产在国内应用现状
近年来,非洲猪瘟在国内肆虐,对整个养猪行业造成了重大的打击和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同时也促使养猪行业在生物安全、生产模式、养殖理念、猪场建设、养猪智能化等方面有了跨越式的提升。其中,传统连续生产模式下的一些弊端在非洲猪瘟防控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比如:猪舍无法做到全进全出、无法彻底水洗消毒;复产后备母猪入群计划性差,利用率不高;传统连续生产场转猪卖猪频率高、导致疾病感染风险大;严格的生物安全防控及生产计划性差导致人员长时间无法休息,人才流失严重;连续生产的中小型猪场无法满足客户对猪只大批量、体重均匀、日龄相近、免疫状态一致、来源单一的需求;同时,非洲猪瘟带来的高压力加快了养猪业生物安全防控体系的完善,也促使母猪批次化生产管理技术在养猪生产中得到快速的推广和应用。同时,批次化生产又加快了我国养猪业复养和生猪产能恢复的过程。
东欧和东德在1974年开始采用母猪定时输精技术作为管理措施,1990年东德已有86%的母猪使用此技术,2000年以后,欧洲国家已利用母猪定时输精技术实现了母猪批次化管理,国内,宁波三生在2011年就开始将批次化生产的概念引进中国并大力推广。2016年,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规模养猪企业和制药企业,成立了全国母猪定时输精技术产业化应用与开发协作组,并成功获得“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系统进行了母猪定时输精与批次化生产技术及关键药物研发,有效推动了母猪批次化生产技术研发与应用。
1.3 应用批次化生产管理后的激素使用变化
在批次化生产实施之前,激素的使用主要是被动解决猪场存在的母猪生殖障碍方面的问题:比如大日龄后备母猪乏情、二胎母猪综合征、断奶母猪7日发情率低、母猪难产、子宫炎的治疗等问题。而母猪批次化生产使用激素是主动的利用生殖激素调控母猪的繁殖周期,以达到母猪繁殖性能的提升、生产模式的改变、猪群管理的优化。
母猪批次化生产中需要用到激素类产品,主要包括用于调节母猪发情周期,使处于不同生理状态的母猪同期发情的烯丙孕素,促进卵泡发育和成熟的马绒毛膜促性腺激素(PMSG),促进脑垂体释放促黄体生成素(LH)合成与释放为主,再作用于卵巢促进卵子的成熟和排卵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能溶解功能性和形态学上的黄体,增强平滑肌的收缩舒张节律的氯前列腺素(PGF2α)及其类似物氯前列醇钠。
由于批次化生产相对传统连续生产模式中使用激素的总量有明显的增加,人们会担心使用生殖激素的使用会导致母猪的繁殖性能下降,产生药物依赖性,影响自身正常激素的分泌。同时由于技术不完善,一部分猪场使用定时输精技术成绩不理想,也会产生此类疑问。
02 激素在养猪生产中使用的安全性
长期大规模使用繁殖调控药物,是否会让母猪产生药物依赖性,甚至导致其繁殖性能的下降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药物依赖性是指药物长期与机体相互作用,使机体的生理机能、生化过程或形态学发生特异性、代偿性和适应性改变的特性,停止用药可导致机体的不适或心理上的渴求。其产生条件有三点:一是药物长期与机体相互作用;二是体内代谢过程发生变化,需要建立新的代谢途径;三是作用部位发生形态学改变。
根据欧洲药监局有关烯丙孕素、PMSG、GnRH、氯前列醇钠、缩宫素和卡贝缩宫素的总结报告,未见药物依赖性的报道。其中GnRH、氯前列醇钠、缩宫素和卡贝缩宫素使用频率低,且半衰期都小于1 h,烯丙孕素在猪体内的半衰期为14 h,PMSG半衰期为35 h,都不具备产生依赖性的条件。母猪一次皮下注 PMSG剂量为临床应用剂量的25倍时,或者连续3周5次皮下注射临床应用剂量,才可能因抗体产生耐药性,且PMSG直接作用于有受体的卵泡群卵泡,不对其他原始卵泡发挥作用,其作用的靶点是一次性的,不存在药物依赖的可能性。
03 从母猪繁殖数据分析看激素应用的安全性
3.1 激素长期使用对母猪群体繁殖性能的影响
批次化生产技术目前在猪场得到了广泛的使用,长期大规模使用繁殖调控药物,是否会让母猪产生药物依赖性,甚至导致其繁殖性能的下降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通过对1 125头母猪群体进行连续4年的窝均总产仔数进行比较(图1)。
由图1可知,(1)2014年批次生产采用定时输精后窝均总产仔数为11.04,相较2013年连续生产的常规配种有显著提高,并且生产过程波动更小;(2)2015年定时输精时精液中添加缩宫素,窝均总产仔数比2013年和2014年又有极显著提升(P<0.01),生产过程也更加稳定;(3)在连续使用激素的3年中(2014—2016年),使用激素的猪群最高胎龄达到了7胎,但整体的生产成绩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说明激素的长期使用对猪群的繁殖性能没有危害性。
定时输精通过对后备和异常母猪饲喂烯丙孕素以达到同期发情的目的。烯丙孕素除具有孕激素活性外,还具有较弱的雌激素、雄激素和合成代谢的作用,经过烯丙孕素处理的母猪子宫重量和子宫角长度均有增加,且子宫内膜固有层的血管和腺管更加丰富,更有利于胚胎的附植。Wang Z等对前人的多项试验进行数据整理与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烯丙孕素处理的后备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分别增加了0.48头和0.53头。
PMSG是怀孕马属动物妊娠40~120 d期间由子宫内膜杯状细胞分泌的糖蛋白激素,具有FSH和LH的双重作用,在猪只体内主要是FSH样作用,可以促进卵泡的发育和成熟,增加母猪的排卵数,提高母猪产仔数。也有报道称使用孕马血清处理过的母猪在胚胎附植期间会有大量丢失和死亡,但从定时输精统计结果看,窝均总产仔数有明显的提高。
3.2 连续应用定时输精对同一母猪窝均产仔数的影响
通过对68头从第3胎开始连续使用定时输精的母猪进行窝均产仔数的统计(图2)。
由图2可知,该猪群的母猪个体在开始使用定时输精后,窝均总仔数都得到了提高。同一母猪的窝产仔数性能在使用定时输精后,后期的繁殖性能均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不会因为连续使用定时输精而导致母猪产仔性能下降。
3.3 停用定时输精后对下胎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通过对455头停用定时输精后母猪生产数据的统计,比较不同配种模式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从图3可以看到,常规配种跟定时输精1次、定时输精2次,对下胎次的断奶发情率、配种分娩率、窝产仔数等生产指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总体趋向于对生产指标有一定提升。
04 小结
由于对激素的认识不够深入,很多人对激素在养猪生产中的使用存在一定的疑问,特别是对激素“长期使用”的概念不清,导致其对激素的安全性存疑。“药物依赖”是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的,批次生产中激素的使用不具备产生“药物依赖”的可能性。同时通过对使用激素的母猪繁殖性能数据进行分析,能看到正确使用激素对生产效益起到了积极作用。(作者朱清杰,任广辉)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