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快速发展,疫病的流行与发生会给养殖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有效的疫苗是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而疫苗的作用就是抗原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致敏淋巴细胞和抗体来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一、免疫应激
疫苗作为动物非必须物质,注入机体会出现发热、呼吸加快等异常反应,这属于机体的正常应激反应,短时内症状会缓解消失。一般情况下,免疫应激与疫苗质量、疫苗的运输保存、动物个体差异、接种动物的健康状态等因素相关。
疫苗免疫接种前评估动物群体的抗应激能力比较困难,有时日常临床巡查中畜群采食、饮水、精神状态一切正常,但免疫接种疫苗后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应激反应。疫病的隐性感染是造成猪群抗应激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如附红细胞体病。附红细胞体病在正常管理条件下隐性感染猪只不会发生急性症状,但一旦发生应激,如分娩、过度拥挤、长途运输、恶劣的天气、饲养管理不良、更换圈舍或饲料时,或以上多种因素叠加时,可能造成猪群爆发此病,给疫苗免疫工作的正常进行带来阻力。
笔者在临床服务过程中,遇到几起附红细胞体病,因此简单介绍此病的特点与防治,同时再次描述免疫注意事项,以减少免疫应激反应的发生。
二、附红细胞体病
1.流行特点
猪附红细胞体病对各个年龄段、各种品种的猪均易感染,但仔猪和长势好的架子猪死亡率较高,母猪的感染也比较严重。通常情况下只发生于那些抵抗力下降的猪。猪通过摄食血液或带血的物质,如舔食断尾的伤口、相互打斗等可以直接传播。间接传播可通过活的媒介如疥螨、虱子、吸血昆虫传播。同一注射针头的连续使用也有可能造成附红细胞体的人为传播。在所有的感染途径中,吸血昆虫的传播是最为重要。
2.危害
随着养猪业的不断发展,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不断增多。附红细胞体病不仅引起猪生长缓慢,推迟出栏,种猪生产性能下降,而且还引起猪的死亡,给养猪业造成较大损失。
2.1 仔猪
仔猪感染发病后症状明显,常呈急性经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急性期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和黄疸,其中小于5日龄的仔猪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和黄疸;4周龄仔猪则以贫血为主,偶尔可见黄疸。病猪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或废绝、反应退钝、步态不稳、消化不良。主要表现四肢特别是耳端发绀,耳廓边缘的浅至暗红色是其特征性症状。当发生持续感染时,耳廓边缘甚至耳廓可能发生坏死。死亡猪只有的皮肤发绀,耐过仔猪往往生长不良成为僵猪,并可能再次发生感染。慢性附红细胞体病猪则表现为消瘦、苍白,有的出现荨麻疹型或病斑型变态反应,一般在腹部皮下可见出血。
2.2 育肥猪
育肥猪感染后呈典型的溶血性黄疸,贫血症状较少见。常见皮肤潮红,毛孔处有针尖大小的微细红斑,尤其以耳部、背部皮肤明显甚至有的呈全身性出血,体温升高达40℃以上,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死亡率较低。
2.3 母猪
母猪呈急性或慢性经过。感染常见于临产母猪或分娩后3~4天。急性期母猪表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持续续高热达42℃,贫血,黏膜苍白,乳房或外阴水肿可持续1~3d,产奶量下降。感染母猪可发生繁殖障碍,表现为早产、产弱仔和死胎。母猪的受胎率降低,不发情或发情期不规律。
3.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猪舍卫生,定期进行疫病监测、饲养员的健康检查,杜绝外来人员、车辆的随意进入,防止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传入和发生。
(2)加强消毒,灭蚊、蝇、虱、蜱等吸血昆虫,加强注射器械与用具的清洁、消毒,以免相互传播。
(3)猪群实行定期药物保健措施。定期药物保健,首选药物就是盐酸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盐酸多西环素是猪场最常用抗血虫药,连续使用一周,可有效预防猪附红细胞体病。若猪只出现低温,则对症治疗,使用安钠咖或樟脑兴奋神经中枢及肾上腺素加快心脏收缩。对有贫血倾向的猪只补充生血物质,如铁元素,维生素等,有利于康复。
(4)注重日常管理。尽量减少转群、变更饲养员、更换饲料、抓猪、长途运输等各种应激刺激。
三、免疫注意事项
在日常养殖生产过程中,疫病的感染尤其是隐性感染防不胜防。养殖场在疫苗免疫过程中,如果出现严重应激反应,则立即停止免疫接种,及时查找原因,待引起应激的主要原因消除后再行免疫。同时为了为降低免疫应激,免疫疫苗前应注意以下几点。
1.疫苗严格回温:口蹄疫疫苗在 2—8℃条件下保存,从冰箱拿出直接免疫接种会引发冷应激,所以免疫前一定要充分回温疫苗,在冬春季特别要注意回温方法和时间。
2.猪群免疫之前减料或保持空腹,饱腹会增加机体代谢负担,适当控料,多饮水促进疫苗吸收,降低应激反应。
3.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中大猪抗应激的能力降低,建议在大群免疫前,进行小范围试验(选择50头左右不同栏舍的猪只),观察2-3小时无异常反应后,再行全群免疫。
4.为降低免疫应激,建议免疫前3天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电解多维等抗应激。
5.若存在疫病感染,建议进行药物控制,治疗后采集血液对相关病原实施检测,无异常后再行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