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邦诚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内容

畜牧业产业化,难在何处?

中国畜牧杂志 2024-10-22

阅读()

产业化发展一直被视为衡量行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是行业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近年来,基于各种外部因素和企业内部扩张动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迅猛,也被寄予了“保障食物供应稳定和安全,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美好期望。

产业化发展一直被视为衡量行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是行业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近年来,基于各种外部因素和企业内部扩张动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迅猛,也被寄予了“保障食物供应稳定和安全,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美好期望。然而,畜牧业产业化与传统工业不同,其客观属性决定了以工业化模式发展畜牧业产业化难上加难。正因为对畜牧业产业化、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认识不足,一些畜牧企业在过去几年陷入了产业一体化发展困境,经营遇到挑战。本文作者基于对畜牧行业的长期观察和深度思考,从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出发,阐释了畜牧业产业化、产业链、价值链等基本概念,理论结合实践,提出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必须建立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核心能力,继而提高价值链竞争优势。期待此文能为陷入畜牧业产业化困境和思维误区的从业者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

 

摘要

 

过去我国畜牧业(企业)的关注及分析焦点过多集中在工业化、产业链整合等企业战略运维模式上,对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实践。本研究以我国养猪业为主要观察对象,通过与一般工业产业化做对比,分析了畜牧产业的客观属性,阐述了目前畜牧业产业化所面临的痛点及痒点,并对畜牧业产业一体化模式与专业化模式进行对比,引出对企业价值链和企业竞争优势的思考,最后得出以下结论:其一,有生命的动物与非生命的生产之间差异性巨大,过度工业化造成行业生产过剩,工业化技术在畜牧业领域失灵并造成危机;其二,中国养猪业规模化占比已达到60%以上,但规模化换来的是行业的规模不经济,畜牧企业的战略应该是一种取舍,是有限的资源、能力和商业抱负的平衡,不能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其三,专业化能力的提升是畜牧企业提高价值链竞争优势的必然出路,通过价值链上各个非常专业的优势大型企业把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串起来,再把每个环上的优势企业吸纳进来,这样才能使产业链更强健。本文旨在应用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分析行业(企业)的价值活动,为我国畜牧业(企业)选择基于产业链价值体系最大化的经营策略提供一个合适的理论框架和应用工具,为当前畜牧业走出产业化困境和思维误区提供新视角和参考。

 

畜牧业是我国最早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农业产业,如今已发展成为农业农村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畜牧业一体化产业链是个热门话题,行业内流行一句话,“做(全)产业链是找死,不做(全)产业链是等死”。2018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对建设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体系提出要求、作出部署,2023年的一号文件更是首提加快建设畜牧业强国。从整体上看,我国畜牧业综合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平。我国畜牧企业与国际化一流企业在产业链发展理念上存在巨大差异。养猪行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开始的“猪周期”刺激资本投入,许多企业疯狂扩张,养殖行业出现史上最严重亏损。这恰恰说明畜牧业在产业化、产业链的认知和践行上还存在一定偏差,需要重新思考和反思过往所认定的发展思路,以免重蹈覆辙。基于此,本文系统阐述了畜牧业产业化的特点、痛点及痒点,并对比了畜牧业产业一体化模式与专业化模式,分析了畜牧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内涵与区别,旨在为当前畜牧业走出产业化困境和思维误区提供新思路。

 

畜牧养殖

 

01 畜牧业产业化,难在何处

 

1.1 畜牧业工业化思维的生产模式

 

工业化概念以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定义最为著名,包括:生产连续化、生产物的标准化、生产过程各阶段的集成化、工程高度组织化、机械化作业代替人的手工劳动、生产与组织一体化的研究与开发。畜牧业产业化一般意义上即工业化,特点是标准化、大批量化、(连续)流水线化。然而,畜牧业对象是生命动物,其产业化难上加难。

 

我国畜牧业正试图利用工业化思维来建设一种高效的生产模式。以猪为例,猪批次化生产模式利用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将母猪生产活动改造成为类似于工厂标准零件的生产活动,使其更接近于一种连续生产过程,最终实现标准化、大批量化、(连续)流水线化的高效生产,但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会遇到不少难题。

 

1.2 畜牧业生产环节工业化改造的难点

 

1.2.1 有生命的动物与非生命的生产之间差异性巨大    

 

首先,畜牧业生产方式不能违背生物的生长规律。造成工业化技术在畜牧业领域失灵的根源就是将解决非生命物的科技简单移植到生命物领域的结果。畜牧业动植物生产的过程是一个依靠天时、地利和生物为主的过程,这就决定了畜牧业生产不可能像工业生产那样,可以通过工具创新不断实现生产率倍增。其次,肉类产品与普通工业品生产的差异性巨大。以猪为例,工业化改造过程是把猪视为一台“粮肉转换机器”。饲料成本占总成本的55%~75%,在目前产业技术水平下商品猪养殖从断奶到上市,耗料增重比能控制在2.6以内已非常优秀,到2.4左右再往下降的难度非常大。养猪业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因为生物个体的差异性,在配种、分娩等多个关键生产环节中执行工业标准化无疑是难上加难。即使在营养、环境等工业要素可以完全标准化的前提下,动物个体的产品输出也具有极大的生长差异性。此外,从库存商品的角度来看,养殖业的存栏动物也与工业产品差异巨大,为了保障产出效益和食品安全,养殖业的存栏动物有着自身严格的生物输出周期。因此,当市场上缺猪时,养殖者无法像制造业那样让机器24 h加班生产。从企业做出扩产决定开始到增量生猪出栏,需要经过很长时间。如果能繁母猪充足,需要10个月才能看到增量生猪出栏;如果能繁母猪不足但纯种猪充足,则需要从补充二元能繁开始,总共需要22个月才能见到肉猪出栏;如果纯种猪也不够,则需要从补充祖代一元猪开始,至少34个月才能见到肉猪出栏。叠加上外部市场客观环境变化引致的周期性波动,养殖者往往更加难以把握科学产出节奏。

 

1.2.2 全进全出饲养模式有其局限性   

 

20世纪90年代,新疾病不断出现,生产者为了适应全进全出模式,又开始转向批次化生产。如果执行得当,批次化生产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极大提升效率;如果执行不力则代价昂贵。批次化生产说来简单,但技术壁垒较高,摸索过程艰难。如果人员生产意识或素质不到位,会使得批次化生产更加混乱,最终退回传统连续生产的老路。个别大型集团企业用6~8年时间才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批次化生产方案。然而在许多情况下,实施批次化生产之后,却出现了母猪的年产胎次下降和非生产天数增多。

 

1.2.3 肉品难有库存,无法调剂市场供给    

 

国内猪肉市场具有同质化、需求量大、需求刚性大、价格弹性大、难形成库存积压等特点,这是因为中国人有吃热鲜肉的习惯。基于鲜肉需求导向,出栏猪需要凌晨屠宰,猪肉清晨上市,一天之内卖完。除了鲜销鲜食的特点导致猪 肉流通环节无法形成大量库存,生产环节也同样无法形成库存。猪是活物,库存生猪需要占用养殖场地,每天要消耗大量粮食、水电能源和劳动力,存一天就增加一天的成本,因此猪肉生产难以达到工业产品的“Just In Time”(零库存生产)。

 

1.3 畜牧业综合产业化的痛点和痒点

 

1.3.1 痛点:规模不经济    

 

如果规模化、集约化真能大幅提高生产性能,那么规模猪企(场)的完全成本应大幅低于中小散养户,而事实并非如此。我国规模化猪企的养殖体量放眼世界排名前列,然而,生产水平却远没有达到世界前列。始于2018年的本轮“猪周期”导致一些企业深陷泥潭,可见规模猪企并没有通过发展规模带来效应的倍增,反而陷入到边际效应递减。

 

为何今天畜牧产业极度扩张的结果是“规模不经济”?以一个工厂为例,固定资产投入是重资产,随着产出品的不断提升,固定成本被极大摊薄,带来了成本竞争优势。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领军工业企业的生产基地并不多,但单个基地产能很大。但是在畜牧领域,以上逻辑并不成立。以养猪为例,一头母猪的配怀分娩设施、一头肉猪的生长所需面积是固定的,不可能随着提升规模而去摊薄。自繁自养体系,投资强度为每头母猪3.5万元,规模是5 000头母猪还是50万头母猪,这个固定资产投入分摊到每头猪上几乎不变,所能摊薄的仅仅是“管理团队成本”。所以,畜牧业企业享受不到工业企业那样的规模经济带来的固定成本大幅度摊薄的“规模经济效应”。反之,由于动物是活体,疫病的风 险是随着群体密度的提升而几何倍数增加的,这就使得大规模反而存在“规模风险”、疫病风险、管理半径风险等。

 

畜牧业产业化有其自身特点,不能一味追求超大规模,适度规模经营是所有行业的共同要求。所以,畜牧业实现的规模化与工业企业的规模化在“最佳适度规模”上是不一致的,不能完全套用,畜牧业需要的是能实现 最佳成本的适度规模经济。

 

1.3.2 痒点:工业化思维的生产与动物福利的冲突    

 

今天追求高度自动化、高生产密度、高繁殖率、快速育肥的集约化生产模式的背后暴露出许多不科学、不合理之处。同时,也违反了猪的生物学特性,使猪长期处于慢性应激状态。疫苗、抗生素、添加剂等生物技术手段被大量使用也使得食品安全问题愈发突出。

 

1.4 畜牧业通过环节工业化实现综合产业化难上加难

 

1.4.1 传统工业化技术在畜牧业领域的失灵与危机    

 

畜牧业产业化与资本化并非是畜牧业发展的出路。产业化就是要拉长农产品加工的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脱离无法有效吸收现代技术和资本投入的局限性。对于一般工业产品,生产效率、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性能越来越好,但工业化的技术与工业化生产方式推广到畜牧业领域,却要糟糕得多。近年来提倡的低蛋白日粮、种养结合、节约用水、全基因育种甚至楼房养猪,正试图解决环保安全、部分饲料原料依赖进口、PSY(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不高、引种退化等一系列问题。

 

1.4.2 养猪业高科技、重资产属性加剧产业化难度    

 

现代养猪是融合多门学科的高科技行业,需要具备遗传学、育种学、营养学、兽医学、环境科学、信息化、人工智能、建筑学、工程学甚至空气动力学等方面的人才。以猪舍建设为例,猪舍的好坏直接影响养猪经济效益,随着单场养殖规模的上升,整个猪舍系统的复杂性将指数级上升。另外,维系用于杂交的上游种群需要占用大量资金,这使生猪繁育成了重资产行业。杂交体系下,上游种猪群初始投入比较大,所需的更新投入也会比较大,这进一步加大了生猪育繁推一体化和产加销一条龙的难度。

 

02 一体化与专业化,孰优孰劣

 

2.1 一体化模式不等于产业链

 

2.1.1 做产业链不是为了补链而补链,而应坚持价值主义    

 

提到产业化,似乎有与产业链、一体化、一条龙划等号的倾向。高效的畜牧业产业化不应简单理解为产业链的纵向一体化。美国嘉吉公司毫无疑问是产业链战略的鼻祖,建立几乎涵盖一切产业领域的商业生态。高效 的产业链运作并不是把产业链上下游的环节和业务补齐 就行,产业链战略最根本的是产业链运作能力和商业运营能力,而产业链运作能力的核心则在于效率和成本,本质是一种持续创造利润和现金流的能力。

 

然而,许多大集团产业化、一体化布局,暴露出同质化竞争的诸多弊端。综观目前整个饲料行业,绝大多数企业都定位为制造型企业,这是以企业内在资源为主 导开展一体化整合的思维,是与以养殖户需求为主导、为客户创造共赢价值的产业化思维相背离的。降低成本、降低投入以获取价格优势从而取得更大规模成为企业同质化的竞争模式,价格战和赊销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所有竞争都在围绕对手而展开,这显然不符合坚持长期主义和价值主义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导向。

 

2.1.2 谨防陷入产业一体化背后的资本陷阱    

 

一些上市畜牧企业经营之所以遇到挑战,除了“猪周期”客观因素之外,还与企业扩张速度过快、技术支撑能力不足、规模不经济恶果显现相关,管理层对自身管理能力过度自信,对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盲目崇拜,违背了企业经营的基本价值规律。

 

畜牧行业发展需要构建起动态的强生态圈、开放的大生态圈,能够容纳更多外部的优秀企业进来。从长期看,关起门搞一体化、内循环是不利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实践表明,过度追求一体化的企业往往会变得大而不强,收购再多的产业链企业也是在“摊大饼”。根据农财智库统计,大多数并购规模猪场走纵向一体化模式的饲料企业,完全成本控制水平始终达不到行业优秀水平;亲自下场养猪虽然保住了饲料销量的增长,却也让养猪环节成为了利润黑洞。在2023年全国生猪出栏量排名前20位的养猪企业中,尚能明显盈利的海大集团与力源集团都有着共同点:饲料业务一直是他们的核心业务,提供着稳定的收入和利润。尽管力源集团也涉足了养猪业务,但因其发展步伐相对稳健,风险控制良好,养猪板块也实现了扭亏转盈。

 

2.2 专业化是社会化大生产进一步分工的必然结果

 

中国庞大的市场、地理分布、消费习惯、国内外不同品种品系大量共存、动物生物特性等多因素决定了我国养殖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按照社会分工理论,专业分工是实现效率最大化的方法。吴珍芳认为专业化分工发展是提高种猪、商品猪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必然趋势。国内种猪市场未来的发展必定是专业化分工。从种猪育种、祖代种猪、父母代种猪和肉猪生产来看,这个产业链应该有专业化分工,且应由专业企业分别来做。近年来蛋鸡产业链专业化分工进程加快,育成鸡专业养殖的出现成为蛋鸡专业化分工的突破口,给产业上下游带来了非常明显的积极影响,一是提高了自 身的生产效率,做到了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自动化,二是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的契约关系,做到顺应市场机制下的理性合作。

 

2.2.1 专业化要有产业链思维    

 

企业以产业链思维来规划自己的业务,不一定参与上下游经营,但要有从全产业角度来应对上下游发展趋势的能力,且不可逆势而为。以饲料企业为例,面对上游原料供应方,要匹配有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来研究粮食市场的供求关系,及时调整采购计划,并积极和上游结成战略联盟,这时信息研究和把握能力就成为了饲料企业的竞争力;面对下游经营方,养殖业的变化趋势会成为饲料企业业务规划的指导,养殖业集约化和规模化变动的需要会引导饲料企业提供更强的服务能力和产品能力,食品安全的整体需求会要求企业帮助养殖环节去建立综合控制体系,并能反向指导企业内部资源的分配和投入。

 

2.2.2 做强专业化再做大一体化是今天大多数企业的现实选择    

 

欧美畜牧业产业链的强大能力就表现为在各个专业环节都有高度专业化、竞争力极强的公司来支撑。这体现了国际化一流企业和我国畜牧业大企业之间在产 业链发展理念上的巨大差异。

 

海大集团薛华认为,这2年行业一体化产业链很热,但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做产业链,产业链是个陷阱,10个企业做有1个能成功,所以最核心的业务一定要做精、要聚焦,非核心的业务要培育。在国内畜牧行业,海大集团是A股少有的10年来每个季度营业收入都保持正增长的公司,其产业链发展路径是在大力投入研发、在核心业务上实现专业化之后再开展规模化和链条化,以保证价值链效率最大化。经过这轮“猪周期”的洗礼,一些上市企业也纷纷效仿,回归坚守主业,做强实业。

 

畜牧行业本身的高科技属性也决定了行业对各种专业能力的需求。事实上,我国畜牧企业在各个环节的专业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专业能力的提升将是现阶段提升自身价值同时又提升客户价值的最有效途径。当前和未来的行业环境都要求企业有更强的专业能力,做好专业分工才可以接续布局把控好产业链,实现产业链价值体系最大化。未来行业变化巨大,最终还是效率决定,效率最高的群体就会崛起,不论是超大型畜牧企业还是小型企业。科学地分析全产业链中关键环节,专业化、局部化地进行效率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2.3 畜牧企业构建全产业链体系的战略考量

 

产业规模化、纵向一体化是目前国内畜牧业做产业链关注的热点。产业纵向一体化运营模式尤其被大型畜牧企业所青睐。畜牧企业选择垂直一体化战略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其一,围绕核心战略目标有效整合和规范上下游各个业务环节的日常经营活动;其二,更高效联合上下游的价值活动实现规模经济或者成本节约;其三,更容易围绕基础业务,了解上下游环节的技术信息而有助于技术整合;其四,降低供需的不确定性从而缓解供需矛盾;其五,有利于设置竞争壁垒。

 

2.4 畜牧企业构建全产业链体系的两大挑战

 

2.4.1 单一产业链环节优势难以转化为产业链传导优势     

 

所有采用一体化策略的企业并不意味着在某个环节获得的优势一定能延伸到其他环节。策略是否执行成功的关键要看开展关联业务时能否实现低成本共享,或者搭建产业链体系获得的收益能否抵消其成本。国内畜牧业在实施一体化策略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现实的困难。例如,一体化建设会消耗更多的资本资源,降低资金的使用灵活性,加大经营杠杆风险。这就导致畜牧企业经常陷入资产负债率逐年提升、产能利用率却严重不足的“怪圈”。此外,实施一体化策略的企业在实现上下游业务环节平衡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诸多不可预测的潜在风险。例如,上下游环节整合后部分业务调整为内部业务而缺乏市场激励,最终导致经营竞争力的下降和业务的萎缩,这种情况近几年屡见不鲜。可以列举2个典型的业务案例:

 

其一,无法通过一体化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食品安全。食品安全不但是一种客观的商业标准,更是一种升级的生活模式和社会责任,需要接受全方位的监管。相关国家机构要从法治和道德2个层面推进行业进步,形成社会共识:食品安全是企业基本的商业道德底线。从 这个角度看,简单地通过产业一体化来实现食品安全,应不是“治本”良方,而是“伪命题”。实践也充分证明,我国食品安全的明显好转不是产业链的功劳,而是法制的作用,特别是“两高”入刑规定的法制力度的成果。

 

其二,脱离市场竞争,形成“类计划经济”。对于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是企业持续进步、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外部推力。一体化策略的突出缺点是企业会降低对上游供应商的管理强度,如技术创新的要求,同时也会降低对下游客户需求深度探究和满足的意愿。长远看,脱离市场竞争的“类计划经济”商业模式,势必削弱企业自我进步的内驱性,这与当下畜牧业“慢进则退、不进则亡”的发展趋势是一定程度的背离。

 

2.4.2 行业的同质化竞争,规模越大,利润越少    

 

中国企业都有做大的冲动,做大之后,就会开始面临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的困境,而唯一出路似乎只能是靠规模维持生存——“吹起产能的泡沫”。事实上,做大不一定做强,这是非常危险的,这一点在大企业集团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随着规模越来越大,企业利润未必会越来越多,但资本的杠杆却是实打实地越积越多,承担的经营风险会越来越高。透过对行业竞争格局的分析发现,当前不管是优势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企业战略、产品战略、市场拓展和营销模式都呈现出惊人的同质化。当大家都朝一个方向去努力,当整个行业的竞争没有大的差异时,经营者就只能在价格上做选择,最后的结果是价格反复倾轧,直至刺穿泡沫。

 

03 价值链与产业链,并非一物

 

3.1 认识价值链

 

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成绩,在畜牧业产业化推进的过程中,工业化、产业链整合等企业战略运维模式不断成为行业关注和分析的焦点。竞争优势的本质是企业能为其买方创造价值的能力,具体体现为以较之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更高质量地满足顾客的相同效用,或是向顾客提供他们愿意额外加价的价值产品。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也往往是获得竞争优势的结果,而不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原因。

 

3.1.1 价值链基本概念    

 

迈克尔·波特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他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价值链是分析竞争优势来源的基础工具,是企业活动战略思维、评估活动相对成本和角色的通用框架。价值链将企业行为分解为与企业战略相关的活动。通过详细的价值链分析,可以揭示公司的竞争优势、劣势,以及能够创造更多价值的优化方向。

 

3.1.2 现代畜牧业价值链价值创造过程    

 

现代畜牧业价 值链价值创造过程更复杂,投入维度更多元,关联要素更丰富,其增值不仅包括畜牧业主产品产出的价值创造,也包含畜牧业副产品、畜牧业废弃物的价值挖掘和价值实现,还包括畜牧业产业链各环节产品与服务功能的价值创造。

 

3.2 重视价值链

 

3.2.1 基于价值链分析精确定位竞争位势和增值潜能  

 

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让畜牧企业在宏观发展的趋势下,能系统分析价值活动,选择基于产业链价值体系最大化的企业经营策略。当企业放入到整个产业竞争环境中,价值链会延展为价值链体系。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创造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企业的价值链内嵌在产业链整个价值输出的活动流中,无论是企业内部业务单元还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价值链活动都通过触点有机关联起来。

 

以生猪产业链为例,产业链所有价值活动的最终输出,是为终端消费者提供最大的使用价值如食品的优质、安全、低成本的属性,产品获得的便利性,产品的品牌感受等。产业链每一个企业或者业务环节,都有独一无二的价值链活动体系,所有产业链环节的价值活动通过触点关联,形成了产业价值链价值活动总和。产业链中的业务环节和业务单位通过彼此为上游配套、下游配套或者上下游配套有机关联在一起。我国畜牧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整个产业链业务环节蓬勃发展的共同体现,缺一不可。

 

3.2.2 通过价值活动关联实现价值链和产业链价值体系    

 

最大化要获取畜牧产业链最大的产业价值就需要尽可能创造产业链各个业务环节的运营优势和关联最大化。近年来,饲料企业针对养殖企业营养方案主动开展定制化、OEM化调整就是很好的例证。畜牧产业化推进过程中,育种在养殖产业链的地位逐年提升也是推动行业价值链产生最大价值的积极信号。数字技术在养殖产业链各个业务环节广泛应用,同样意为通过促进全产业链价值活动的高效关联来提升整个产业链的价值输出。

 

3.2.3 优势价值链企业环环相扣,让全产业链更强健    

 

(全)产业链是客观存在。一个企业做还是多个企业做,它都在那里。一体化一条龙地做产业链是行业发展的一种模式,但绝不是唯一。因为只有(极)少数企业有(全)产业链能力。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的根本意义是专业化。如果一个企业把产业链上的某个环节做到专注、专业、优秀、优势,再与其他优秀企业共同把各个优势环节整合起来,这样的产业链将非常有效率和竞争力。笔者在2007年首届广东饲料发展战略高层论坛上曾提出我国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一体化和专业化产业战略同时存在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提出做产业链首先是做好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然后再把每个环节的优势企业链接起来形成优势产业链。全封闭的产业链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脱离市场竞争,脱离价值规律的市场检验。要创造价值并保持鲜活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在市场竞争之中得到检验。

 

笔者的论点与价值链理论比较一致,畜牧产业链上的企业为实现价值最大化,无论是选择专业化分工还是一体化并购,都是企业根据对自身价值活动的理解,试图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或者价值链关联而采取的战略选择的结果,通过优势价值链企业环环相扣而组成全产业 链将会更为强健。同样列举2个产业链案例:

 

其一,PIC育种集团通过优势价值链链接产业链的运营实践。执行一体化经营策略的前提是充分了解企业和产业链的价值活动,要能兼顾企业价值和产业链价值最大化,实现价值体系最大化。PIC育种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种猪改良公司,其全球业务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是专注做优势价值链,有机融入产业链的价值体系。PIC集团通过持续的研发和创新,使其种猪性能持续保持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优良种猪能帮助这条链上的养殖、屠宰、加工、销售、消费各环节增加效益,从而实现肉猪产业链整体增值。

 

其二,畜牧行业“公司+农户”的业务模式同样体现了通过做强优势价值链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的产业运维逻辑。在商品猪苗生产和育肥的产业关联环节,就普遍实行“公司+农户”的准一体化策略。对部分畜牧集团而言,他们愿意在技术需求更高的业务环节投放更多的资源和精力(育种和扩繁),而在一些投资强度较大但技术需求相对更低的育肥环节,他们则愿意通过技术支持和长期合约(定价回购)的模式,来实现整个产业链的价值传递。部分行业人士认为畜牧业生产尤其是其中间养殖环节不太适宜公司制管理,无论是公有还是私有企业,特别是不适合大规模公司的运营管理,更适宜血脉相连的家庭制度管理。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是最高效率、最低内耗、最环境友好、最资源节约、最有竞争力的养殖模式。

 

3.3 放大价值链

 

共同的价值输出导向是价值链体系的重要纽带。不同产业模式体现了企业不同的价值观,让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企业一起完成共享价值的创造。伴随社会和产业的不断进步,迈克尔·波特价值链理论也得到持续的延展和应用。

 

3.3.1 因势利导,因地制宜    

 

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受到“人多地少水更少”和“粮经饲结构紧平衡”等因素的制约。首先要因势利导。中华农耕文明一贯倡导“天人合一、循环利用”,践行这一理念的种养循环一体化是畜牧业价值链充分释放社会价值和确保要素配置效率最优的有 效产业组织模式。其次要因地制宜。畜牧业价值链价值输出最大化与地域资源的充分适配息息相关,充分考虑更为广泛的物产原料和养殖结构的时空匹配问题,对于加快“小单位大组织”价值链组织模式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3.3.2 加入全球价值链    

 

Gereffi等学者在1994年从地理范围、组织规模、参与主体等方面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进一步强调了企业的价值活动要参与到价值生态中而获得持久竞争力的重要性。我国畜牧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积极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体系构建与治理中去,会带动整个产业获得更高的产业链价值。全球产业链的价值生态,不是一棵大树下寸草不生,而是森林郁郁葱葱。

 

养猪

 

04 结语

 

工业化思维的畜牧业生产与动物福利原则之间的矛盾长期共存。畜牧业生产是生命直接参与且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活动,不像传统工业品那样能够在技术推动下轻易实现“劳动时间与生产时间完全吻合”从而确保产量 的倍增和收益递增。此外,畜牧产业链较长,涉及众多生产加工环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很难继续通过扩大产能来获利,畜牧业进入微利时代。当前,养猪规模化占比在国内已达到60%以上,但这样规模化的结局换来的是整个行业的规模经济还是规模不经济值得全面、深入思考和评估。面对考验,畜牧企业的战略应该是做好取舍,是有限的资源、能力和商业抱负的平衡,不能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大而全。为此,应该寻求在产业纵向一体化、专业化基础上发展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体系的新出路。

 

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为中国畜牧业(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提供了一个合适的理论框架和应用工具。价值链的相关理论和工具能让畜牧企业选择基于产业链价值体系最大化的经营策略。畜牧产业的整体繁荣是产业链价值体系最大化的体现,是企业根据自身资源组织实现最高效价值活动的体现。对中国畜牧企业来说,产业化必须建立在核心竞争力之上,建立在专业能力之上。核心竞争力是无法轻易地模仿、复制和超越的,要先精后强,再做大。只有做强了,才会做大,才能有产业链延伸的根基。专业化能力的提升是畜牧企业提高价值链竞争优势的必然出路,通过行业指导,将各个专业化的优势价值链主导企业有机串联起来,等同于变相地将区域产业链的每个环节整合在一起,同时制定开放的界面规则,吸引每个环节上的其他优势企业加入进来,最终使得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更为强健。(作者:吴龙,张雪峰,张海梁,正大康地农牧集团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