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厅印发《四川省推进生猪产业现代化发展工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围绕产业现代化,为未来几年四川生猪产业工作进行了详细规划。
四川是传统生猪养殖大省,是国家唯一批准建设的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生猪年出栏量长期位居全国第一。
站在全国生猪产业“第一梯队”,四川这份覆盖饲料生产、种业、养殖、屠宰、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生猪全产业链“揽总”的《规划》为何出台?将如何推动实施?
数量为先要转为质量为先
“对于四川来说,这份《规划》具有‘分水岭’的重要意义。”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经过多年发展,四川生猪生产能力、屠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2021年、2022年连续2年出栏量突破6000万头,生猪年屠宰能力达7000万头。同时,种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养殖规模化水平显著提高、疫病防控能力稳步提升。其中,2022年规模养殖比重已达61%以上,近5年来累计提高20多个百分点。
成绩突出,但挑战同样存在。“我省生猪年出栏量已经到了一定的高位,增长潜力有限。此外,生猪全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水平还不高,优质产能建设、饲料兽药生产、种业发展质量、养殖设施装备、屠宰及精深加工水平等与高水平国家和国内高水平地区还有一定差距。”上述负责人介绍。
例如在精深加工方面,目前全省猪肉仍然以热鲜肉消费为主,猪肉精深加工占比不到25%,精深加工附加产值增幅不大。
“但我们同样要看到,随着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疫病防控要求提高、材料科学不断发展、现代数字技术运用水平不断提高,新(改、扩)建的大批新型养殖场中,大量新技术新工艺得到广泛运用。各级政府在财政、用地、环保、金融、保险等多方面出台有力的扶持措施。这些都为四川生猪产业现代化创造了良好条件。”上述负责人表示。
“总体来看,四川生猪产业已经到了需要树立发展新理念的时候。要从过去的数量为先,逐步转变为质量为先,形成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生猪产业现代化发展新格局。”上述负责人表示。
从养殖现代化到全产业链现代化
“生猪产业实现现代化是长期工程、系统工程,因此,我们分阶段提出了目标。”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规划》明确,到2027年,生猪优质产能达7000万头左右,出栏数量6000万头以上,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70%以上。生产水平、管理能力、产业竞争能力大幅提升,生猪养殖基本实现现代化。
到2030年,规模养殖比重达80%以上,全产业链设施装备、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饲料、兽药、种业、屠宰等产业链科技运用达国际先进水平,生猪全产业链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一阶段,我们更强调的是养殖环节提质增效,增加优质产能。”上述负责人解释,优质产能以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主,表现在生产效率高、市场竞争力强。
为了确保目标达成,《规划》根据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和川西北五大经济区,将优质产能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例如成都平原经济区产能规模设计为2160万头,布局36个生猪产业现代化建设重点县。
第二阶段,则是推动全产业链现代化。对此,《规划》提出了9个重点任务。具体为建立生猪全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技术标准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生猪种业、大力发展现代化规模养殖、大力发展标准化生猪屠宰、大力发展现代化饲料兽药生产、加强疫病防控规范化建设、推进生猪全产业链绿色化生产、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强市场调控。
9项任务,其中一些正在推动。日前,建立生猪全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技术标准体系中的重要技术指南之一《四川省生猪现代化养殖示范场技术标准》已经印发,从品种、装备、管理、防疫等六方面提出了评价标准,给出了一份现代化生猪养殖场建设“说明书”。
“但也有一些任务,我们还存在能力短板,处于探索阶段。”上述负责人表示。例如通过市场调控防止生猪价格大幅波动,“未来,我们也将积极推进四川‘三农’大数据建设、发挥政策性猪肉储备作用、高水平建设各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加强市场调控。”